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兔脊椎与脊髓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和表现。方法对17只健康家兔的脊椎与脊髓结构进行磁共振矢状面和横断面检查,并总结分析其成像方法和表现。结果17只家兔在全麻下采用高场MRI扫描仪、头线圈、薄层扫描,均成功完成脊椎与脊髓结构的磁共振检查,选用体重≥2.0kg的家兔和采用仰卧体位有利于脊椎与脊髓结构的显示。结论应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家兔的脊椎与脊髓结构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今后可用来研究家兔脊椎与脊髓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索使用氯化锰(MnCl2)标记前列腺癌细胞株(PC-3)行体外MR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PC-3进行复苏、培养和扩增.在细胞培养箱中,PC-3与8组含不同MnCl2浓度的F-12 HAM'S培养基共同培养1h,收集已标记的PC-3并行MRI.另对不同细胞数量级和不同时间点的MnCl2标记的PC-3行MRI.用含维拉帕米的培养基培养MnCl2标记的PC-3 4 h,在不同时间点取标记后的PC-3行MRI.用WST-8法测定氯化锰标记的PC-3活性.结果 MnCl2标记的PC-3在T1WI显示为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与未标记的PC-3形成明显差异(P<0.01),以1.0 mmol /L MnCl2为标记浓度时信号强度最强.1.0mmol/L MnCl2标记的PC-3在细胞数量为0.5×106时可呈高信号.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标记后24 h的PC-3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标记后72 h基本恢复至未标记的PC-3信号强度水平.维拉帕米可延长MnCl2标记的PC-3有效成像时间至72 h.标记后4 h,除0.1 mmol/L MnCl2对PC-3的活性没有影响(P > 0.05)外,其余各浓度组(> 0.1mmol/L)的MnCl2对PC-3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 < 0.05);标记后24h,0.5 ~ 1.0 mmol/L MnCl2对细胞的活性影响不明显(P > 0.05).结论 MnCl2可以有效标记PC-3,并能在T1WI以高信号成像且具有一定灵敏度.在浓度低于或等于1.0 mmol/L时,标记PC-3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标记维持时间较短.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可适当延长PC-3的MnCl2标记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尾状叶肝癌患者63例,经多学科会诊讨论后,共15例患者行CT联合超声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1月;评估治疗效果,主要为局部病灶复发率,以及手术并发症。首次治疗后3个月内每月返院复查一次,若未发现肿瘤复发,则每3个月复查一次,若发现病灶有复发,则再次行消融治疗,复查时通过增强CT、超声造影或增强MR影像学检查明确尾状叶病灶情况。结果 15例均成功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4(8~20)个月。随访时间内15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复查完全消融率达到100%;1例于术后2个月尾状叶病灶复发,复发率为6.7%,再次行消融治疗,截止最终随访时间尾状叶病灶未复发,其余14例于随访时间内尾状叶病灶均未复发;15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手术相关性4级并发症,发生率为6.7%,其余均为1~2级不良反应。结论 CT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癌对尾状叶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伴有骨转移瘤的HCC患者15例,3例(20.0%)为多发性骨转移,12例(80.0%)为单发转移。TACE治疗骨转移瘤前后行影像学检查,以目测模拟法(VAS法)对局部疼痛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行局部骨转移灶TACE治疗,术中无并发症。15例患者术前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局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按VAS评分标准,1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7例,轻度缓解5例。治疗后3个月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为80.0%,至6个月时总体有效率仍达58.3%。影像学评价的治疗有效率达86.7%。TACE后1个月5例患者AFP下降〉50%,8例下降〉30%,2例下降〉20%。术后3个月生存率为100%,6个月生存率为80%。结论TACE可有效控制肝细胞癌骨转移灶的局部生长、缓解疼痛,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蔓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对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在DSA引导下对53例软组织蔓状血管瘤采取了血管内栓塞和?或经皮穿刺瘤内硬化介入治疗,其中四肢23例,躯干10例,头颈面部14例,五官(耳鼻)部6例。结果:所有病例的载瘤动脉及其远周畸形血管团得到全部或大部分闭塞、血管瘤局部肿胀减轻、震颤及杂音消失或减弱、溃破出血停止、囊性肿胀病灶变硬变小及固定。结论:介入治疗软组织蔓状血管瘤是一种有效的、创伤小的治疗方法,在目前情况下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研究腰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可回纳性,指导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的病例选择,方法:对166例行PLD治疗的病例做了生物力学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轴位牵拉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蹲抱膝,前屈背伸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轴位牵拉健侧下肢状态下患侧直腿抬高时坐骨神经牵拉痛减轻者,行PLD治疗的疗效优于轴位牵拉健侧下肢患侧直腿抬高时坐骨神经牵拉痛仍存在或加重者,下蹲抱膝前曲时患侧下肢放射痛减轻或立位前曲时下肢疼痛减轻,同时背伸时疼痛仍然存在或略有加重者,这类患者的PLD疗效高。结论:轴位牵拉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蹲抱膝,前屈背伸试验有助于术前合适病例的选择,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手术前后的作用。方法:对40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介入手术前后进行L5和S1的DSEP检查,测定其N40的峰潜伏期,并进行手术前后比较。结果:术前DSEP检测的异常率达90.0?36/40),主要表现为N40峰潜伏期延长;术后DSEP复查异常率明显减少,为15.0?6/40),术前DSEP检测异常者术后DSEP复查表现为N40峰潜伏期较术前明显缩短。结论:DSEP检查是在介入手术前判断神经根功能受损程度和术后神经根功能改善程度客观、敏感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可协助评价介入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胶原含量变化影响MRI信号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退变腰椎间盘组织胶原含量的变化对MRI信号强度的影响。方法:28例患者行腰椎间盘MRI扫描,依据T2WI信号强度对其退变程度分为三类;测量拟手术椎间盘及脑脊液T2WI信号强度,计算出二者的比值。全部患者行PLD手术,取出的30个髓核标本行Ⅰ、Ⅱ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染色区的平均光密度以及半定量胶原含量。结果:全部髓核组织中均有Ⅰ、Ⅱ型胶原的阳性染色,Ⅱ、Ⅲ类椎间盘胶原染色强度分别为0.50±0.08、0.54±0.06,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1,P=0.02)。胶原染色总强度与平均信号强度比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P<0.001)。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胶原含量的增多是引起椎间盘T2WI信号强度降低的生物化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对老年人肝癌的疗效,并对TACE术后死亡原因予以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老年人肝癌行TACE的治疗疗效,治疗一个月内死亡者列为TACE术后早期死亡组,术后一个月以上死亡者列为后期死亡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结果:总有效率38.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6%、24%、19.3%。死于5TACE并发症者5例,非并发症者60例。结论:TACE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的、有效的微创疗法,伴门脉主干的癌栓并非TACE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展带膜支架腔内植入升主动脉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方法 报告采用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治愈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 从左颈总动脉送入导丝和带膜支架至升主动脉封闭撕裂口。此前先建立左锁骨下动脉至左颈总动脉的内转流通道。二枚带膜支架重叠放置成功封闭升主动脉撕裂口,术后复查彩超示胸腹主动脉夹层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通过颈总动脉送入支架和预先建立颈总动脉内转流通道可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