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and nm23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Methods From 2003 to 2006, 127 NPC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biopsy before radiotherap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receiv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using 6 MV X-rays combined with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Immunohistochemistry SP method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EGFR and nm23 in NPC biopsy specimen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EGFR and nm23 and survival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EGFR and nm23 were 80.3% and 47. 2% respectively. The nm23expression was correlated with distant metastasis (χ2=7.03, P = 0. 008 ). The 5-year estimated local control,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were 58.3% ,53.5% and 46. 5%. Patients with negative expression of EGFR ha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5-year OS, DFS (χ2=8.23, P=0.004;χ2=5.25,P=0.022) than those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 of nm23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5-year OS (χ2=15.68, P = 0. 000) and DFS (χ2=14. 85, P = 0. 000) than those with negative expression. The clinical stage, EGFR and nm23 expression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shown b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χ2=23.03, 18.33, 39.92, P= 0.000, 0.000, 0.000).Conclusions The EFGR and nm23 expression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 in NPC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护理人员抽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除了靠检验科室的保证外,同时需要护理人员的配合。作者分析了护理人员抽取检验标本易出现的几个问题,说明护理人员对检验标本的抽取方式、方法也是检验分析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在护理人员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标本抽取中影响因素的认识,与实验室人员一起共同减少因非疾病因素而造成的检验结果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与鼻咽癌(NP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3-2006年放疗前行鼻咽活检且资料完整的12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6 MV X线调强放疗联合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化疗.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升麻中酚酸类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采用水回流提取的方法,以咖啡酸、阿魏酸和异阿魏酸为指标,选择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水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为14倍量的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3h,升麻中的咖啡酸、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含量分别为11.05、21.40、151.44mg/100g,不同基原和批号的升麻中咖啡酸、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含量差异明显。结论:升麻中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冠状动脉痉挛(CAS)可发生在正常或已有部分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处,但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对此探讨。方法:采用脑垂体后叶素湿敷于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外诱发CAS的模型。将15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①对照组;②CAS组;③冠状动脉部分狭窄+CAS组,观察上述模拟病理状况前后纤溶系统的改变。实验资料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照组各实验值与其对照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2次)及③组诱发CAS后,与其相应的对照值比较,两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及③组的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P<0.05),两组血浆tPA抑制物(PAI)活性、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肾素活性及③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③组心电图的改变酷似变异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结论:犬实验性CAS可导致纤溶系统活性降低,其机制可能主要与血小板活化或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并评价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在我院住院患者中临床应用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9年1–12月使用该药的140例出院病例信息进行整理,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该药应用情况,并根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相关文件评价药物的合理性。结果:140例出院病例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合理使用率为30.71%。28例无适应证用药,15例用法用量不适宜,28例给药前未进行病原学检测,2例未进行评估和动态监测,132例无会诊记录。结论: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存在一定缺陷。针对存在的问题,临床药师应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并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以确保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纤溶功能变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肾移植的排斥反应易导致纤溶功能改变,本文旨在探讨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的纤溶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20例患者手术前、后一天、三天、一周分测①t-PA、②PAI:A、③PLG:A、④PLM:A、均为发色底物法⑤D-Dimer ELLSA法。结果:[1]患者术前①②③④项较正常组差异明显;[2]患者术后三次②⑤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术前[3]患者术后第三天除D二聚体外,其余均较第一天、一周结果相差显著。结论:重型肾病本身易形成血栓,术前亦可见局限性纤溶活性增强。肾移植之排斥反应亦可导致血栓形成,致继发性纤溶元进,定期检测有利于了解排斥反应的出现时间与严重程度,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动态观察了1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及GMP-140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完毕后即刻血浆纤溶酶原活性(t-PA)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明显下降(P<0.05),但这些变化持续时间较短,血浆t-PA、PAI活性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后又恢复到溶栓前水平,血浆GMP-140于溶栓完毕后即刻上升,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下降。认为急性脑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继发性纤溶增加同时伴有血小板激活,凝血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9.
10.
用胶原酶消化成人静脉,总数:25.9±6.72×10 ̄3个细胞。获取9.12±4.3×10 ̄3个细胞/cm ̄2,活细胞率为99%。以2.39±0.43×10 ̄3个细胞/cm ̄2的接种密度将其接种到一次性塑料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进入增殖平台期后(生长时间为:7.25±0.5d),以1:26比例将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经8±0.82d培养后,细胞接触仰制形成。整个体外培养扩增时间为:15±1.4d,血管内皮细胞数增加了333±40倍。经荧光标记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和透射电镜观察证实:199%以上的原代及传代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扩增后的血管内皮细胞染色体2n=46条,未发现异倍体细胞。在原代和传代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内t-PA和VWF含量相差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