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15篇
  免费   1041篇
  国内免费   684篇
耳鼻咽喉   13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43篇
口腔科学   126篇
临床医学   3625篇
内科学   4111篇
皮肤病学   210篇
神经病学   1675篇
特种医学   11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597篇
综合类   6335篇
预防医学   1118篇
眼科学   136篇
药学   2462篇
  45篇
中国医学   1432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69篇
  2022年   481篇
  2021年   537篇
  2020年   636篇
  2019年   721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669篇
  2016年   766篇
  2015年   917篇
  2014年   1532篇
  2013年   1416篇
  2012年   1745篇
  2011年   1809篇
  2010年   1572篇
  2009年   1533篇
  2008年   1581篇
  2007年   1343篇
  2006年   1198篇
  2005年   1051篇
  2004年   786篇
  2003年   549篇
  2002年   435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急性梗死病人(n=31)及年龄相近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病人(n=42)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 hsCRP、MMP-9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及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 IMT 均明显增厚,两组颈动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以硬斑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各亚组 hsCRP 水平均高于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相应的亚组[急性脑梗死组狭窄率≥50%亚组:(12.0±4.6)mg/L 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9.3±4.4)mg/L,P<0.05;急性脑梗死组狭窄率<50%亚组(7.8±4.6)mg/L 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4.2±2.4)mg/L,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 hsCRP 水平越高;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9.3±4.4)mg/L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4.2±2.4)mg/L,P<0.05];急性脑梗死组 MMP-9水平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血管内低频高能量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消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Rayfiled公司ACOLYSISSYSTEMTM 超声溶栓仪 (4 6kHz,18W/cm2 ) ,通过导管技术对 18例冠状动脉有一支血管狭窄≥ 75 %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消融 ,测量消融前后血管的狭窄程度变化 ,观察消融中有无冠状动脉痉挛、撕裂等影像学改变 ,检测手术前后CK MB、心电图ST段及运动试验的改变。结果 18例患者消融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 (84 6 9± 4 6 9) % ,术后残余狭窄为 (4 0 11± 15 33) % ,较术前降低 4 4 5 8% (P <0 0 5 )。 7例术后残余狭窄 <30 % ,术前压低的ST段消融术后均明显上移 ,其中 4例压低的ST段消融术后完全恢复正常 ;术后运动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降 0 1mV所需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降最大幅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而消融与超声消融 +PTCA运动试验差异无显著性 ,7例消融后残余狭窄 <30 %的患者 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消融术中无血管夹层、破裂、急性血管闭塞、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并发症。结论 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明显有效地裂解粥样硬化斑块 ,降低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究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iopoietin-like protein,ANGPTL)2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普宁华侨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入选6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ANGPTL2浓度的差异。在实验组中进一步通过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动脉硬化风险与血清ANGPTL2浓度的关系。结果实验组中ANGPTL2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890.3±228.6)ng/L vs.(1 019.3±166.3)ng/L,P0.001]。实验组中高风险斑块亚组ANGPTL2浓度显著高于低风险斑块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590.3±228.6)ng/L vs.(2 267.2±202.6)ng/L,P0.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ANGPTL2是高危斑块风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ANGPTL2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及危险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其与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2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脂、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及CRP增高(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R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增高(均为P<0.05);B组与A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RI及CRP增加更为明显(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TC、甘油三酯(TG)、LDL-C、UA也有相应变化(均为P<0.05)。结论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葛根总黄酮低剂量组、葛根总黄酮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组。常规生物化学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主动脉根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管腔面积比。结果4组小鼠共检出斑块65个,4组虽都有典型的粥样斑块或/及纤维斑块等中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但组织学观察发现模型组部分斑块体积较大,汇合成片,管壁弥漫性增厚,管腔较狭窄,而葛根总黄酮治疗组及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较局限,管腔狭窄程度较轻,并且葛根总黄酮高、低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组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值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11%±0.04%、0.27%±0.04%和0.76%±0.33%,P<0.01),葛根总黄酮高剂量组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比值显著低于葛根总黄酮低剂量组(P<0.01)。结论葛根总黄酮一定程度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该作用可能与降低小鼠血脂作用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经CT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证实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硝酸还原酶法及分光光度法进行血浆ET、N0及iNOS水平检测.结果:按超声结果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程度分为:I期14例,II期23例,III期26例,I、II、III期ET、iN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三组间比较,Ⅲ期ET、iNOS水平显著高于I期、Ⅱ期(P均<0.01);NO含量显著低于I期、Ⅱ期(P均<0.01),而Ⅱ期NO、iNOS及ET水平与I期比较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1).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ET、iNOS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P<0.01);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ET、iNOS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NO、iNO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iNOS处于高水平,而N0处于低水平,NO、iNOS水平与患者病变程度和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sICAM-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检测ACS病人血清中sICAM-1、sVCAM-1、MMP-1、TIMP-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S组血清sICAM-1、sVCAM-1、MMP-1、TIMP-1水平均非常明显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血中sICAM-1、sVCAM-1、MMP-1、TIMP-1水平增高与ACS相关,能反映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情况,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建立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适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的条件.通过测量核因子(NF)-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表达,探讨它们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40只,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法在动物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160 ml/min×15 min),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饲料中含2%的胆固醇和6%的花牛油)喂养动物不同时间(30、60和90 d).通过血脂测定、DSA、HE染色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再观察其病珲改变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F-KB和IGF-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高脂喂养加干燥气体损伤90 d时,血管狭窄率达71.53%±3.65%(q=568.417,P=0.000),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较成熟的粥样斑块期.正常血管的内膜和中膜内均未见明显的NF-κB和IGF-1的表达,模型组血管斑块内NF-κB、IGF-1表达呈强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59.66%±12.04%(t=22.98,P<0.01)、54.48%±12.92%(t=5.76,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4%±2.66%和16.38%±8.22%).结论 按本实验方法,90 d时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的实验研究需要.NF-κB及其靶基因IGF-1的激活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增加、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狭窄。约9%的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不仅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本文主要对颈动脉狭窄与认识功能障碍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脑梗死是中青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何防止其发生及复发一直是医疗界面临的难题.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及超敏C反应蛋白有关,但脑梗死复发与其相关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