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8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8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67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563篇
内科学   203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92篇
综合类   1159篇
预防医学   50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61篇
  21篇
中国医学   274篇
肿瘤学   74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究协同护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效益。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将150例慢性病患者平均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采用协同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6%,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68%,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社区慢性病患者采用协同护理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家长协同护理模式对学龄前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学龄前期支气管哮喘患儿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0)与对照组(n=70),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予以基于微信平台的家长协同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吸入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吸入治疗依从性评分、吸入技术评分及家长哮喘认知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7.14%(P 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FVC、PEF、PEV1/FV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AQL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家长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学龄前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改善其肺功能,明显提高疾病控制疗效,患儿生活质量高,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FMC-to-B时间<120 min、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FMC-to-B时间[(112.8±87.0)min比(154.5±64.1)min,P=0.022]、D-to-B时间[(84.5±47.6)min比(136.3±62.4)min,P=0.019]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而FMC-to-B时间<120 min达标率(69.6%比48.4%,P<0.001)和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82.7%比36.5%,P<0.001)较CPC成立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LVEF[(58.7±3.5)%比(53.0±4.2)%,P=0.040]大于CPC成立前组,而MACE发生率(6.0%比12.7%,P=0.044)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随运动时间变化的特征,揭示该运动过程中下肢主要用力肌肉的协同活动规律。方法:10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男7名,女3名,年龄21.5±4.7岁)在Wattbike功率自行车上进行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记录输出功率、蹬踏频率和下肢股直肌、股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运动影像。基于运动影像确定蹬踏周期起止点。基于表面肌电信号获取各测试肌肉的肌电中值频率、活动水平、激活时间和三组肌肉的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CAI股肌/腓肠肌、CAI股肌/腘绳肌)。结果:在运动结束即刻,蹬踏频率和输出功率分别相对于最大值下降了21.51%±5.40%和56.17%±9.91%。股直肌、股肌、腓肠肌肌电幅值、激活时间和肌电中值频率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表现出单调递减(P<0.05)。肌肉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单调递增,而协同收缩比率CAI股肌/腓肠肌表现出单调递减趋势(P<0.05)。结论:在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股直肌、股肌、胫骨前肌、腓肠肌都出现较深的肌肉疲劳。在此过程中,下肢肌肉的协同活动呈现非同步性的变化,引起股肌-腓肠肌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和踝关节拮抗肌共收缩比率增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心内科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心内科收治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3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模式,实验组给予协同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能力评分及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参照组,实验组心内科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参照组(65.12%),组间差异性显著(P <0.05)。结论心内科患者合理应用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到观察组(n=63例)和对照组(n=63例),观察组研究对象采取协同护理干预,对照组研究对象采取常规护理,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统计结果显示P> 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研究对象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15/63);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3.97%(34/63);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施以协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简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专利申请量、申请人、重点专利等,梳理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技术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四个自信”间的逻辑关系作为四种主观信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复杂性与动态性,具体包含同一、协同与层递三种关系。同一关系强调“四个自信”的指导思想、主题及主体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些一致性标定着“四个自信”的基本特征、核心内涵以及价值取向等本质规定。协同关系强调“四个自信”之间并非简单地并列叠加而是协同互补,即在建构自信这一主观信念的过程中,“四个自信”之间功能互补、相互依赖、由此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协同机制。层递关系强调“四个自信”具有层层递进、逐步确立的历时性生成逻辑,这一逻辑显示出“四个自信”成为我党共识是有其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的。把握“四个自信”的三重逻辑关系对于我们准确完整地理解“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