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1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89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77篇
口腔科学   68篇
临床医学   520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63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221篇
综合类   41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167篇
  1篇
中国医学   243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0 毫秒
991.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唾液蛋白质,筛选特异的蛋白质标记物,构建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唾液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测定91例唾液标本(其中乳腺癌47例,健康人44例)的蛋白质质谱,建立乳腺癌诊断模型。结果: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样本检测到311个蛋白质峰,其中32个蛋白质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得分子量为4849.31,5224.96,3439.02和3559.89Da4个蛋白质组成的模板,可将乳腺癌与正常人正确分组,47例乳腺癌有37例被准确诊断,34例健康人被准确排除,灵敏度78.7%(37/47);特异度为77.2%(34/44)。结论: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建立乳腺癌癌唾液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为早期筛查及诊断乳腺癌提供了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二维斑点追踪应变成像(2D-STI)评价mdx小鼠/S内、外膜下心肌收缩功能异常。方法 对24只mdx小鼠(C57BL/10ScSn-Dmdmdx/J)和24只正常对照小鼠(C57BL/10ScSn)进行研究。小鼠分别在3、6、9和12月龄时接受超声检查,常规心动图采集胸骨旁左心室(LV)长轴、乳头肌水平LV短轴二维图像,测量LV腔体积、射血分数(EF)及内径缩短率(FS)等指标。脱机分析两个不同切面LV心肌内外膜的纵向应变、圆周向应变及径向应变的收缩期峰值。结果 M型常规超声心动图发现,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9月龄mdx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异常,包括LV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 L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增加,EF和FS降低。2D-STI分析发现6月龄mdx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异常,与3月龄小鼠相比,6、9和12月龄小鼠的峰值应变(长轴、径向及圆周向)显著下降,6月龄与9月龄小鼠之间、9月和12月龄小鼠之间差异显著,与同期正常对照小鼠测值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而外膜下长轴及圆周向应变,与3月龄小鼠相比,9和12月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月龄正常对照小鼠相比,9、12月龄mdx小鼠外膜下心肌长轴向应变及圆周向应变的峰值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dx小鼠6月龄时已经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低。UBM 2D-STI可发现这种变化,而传统M型超声心动图仅能发现9月龄及以上的心肌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社康中心Ⅰ级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94例Ⅰ级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采用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问卷对高血压患者在干预前后的护理意向、生活方式、态度、责任、吸烟及药物等遵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分别测量、记录干预前后血压值,对所收集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级高血压患者在干预后其生活方式、护理意向、责任、态度、药物和吸烟等得分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对Ⅰ级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分析对189例AMI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NT-proBNP测定,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动仪测定AMI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  相似文献   
995.
邹傲  王俊萍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3):48-50,63
目的增加对以肠道溃疡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方法收集2017年~2019年在我院诊治的病例239例,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肠道溃疡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分两大类,肿瘤性溃疡76例,约占31.8%,其中局限溃疡型大肠癌72例(30.1%)、胃肠粘膜相关性淋巴瘤4例(1.7%)。非肿瘤性溃疡150例,占62.8%,其中感染性疾病47例(19.7%)、非感染性疾病103例(43.1%)。感染性疾病中,急性感染者23例(9.6%),慢性感染者24例(10.1%)。非感染性疾病中,以溃疡性结肠炎最为常见,共62例(25.9%),其次为克罗恩病17例(7.1%)、缺血性肠病15例(6.3%)。另有13例肠道溃疡原因不明,约占5.4%。结论以肠道溃疡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复杂,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不典型,应重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对比分析我院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为治疗此类病症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158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病因的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78例.其中观察组均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对照组患者均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对比2组的临床资料及发病特点.结果:观察组青年患者比例为30. 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 82% ,而中年患者比例58. 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 64%;观察组男性比例100. 00% (80/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 85% (42/78);观察组Ⅰ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Ⅲ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仍以中年人群居多,且以男性为主,其中Ⅱ期患者比例最大;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多发于青年人群,其中Ⅲ期患者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探讨长时程持续引流(LCD)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同侧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DC后发生手术侧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14例sTBI患者[占同期收治的sTBI患者的19.7%(14/71)]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例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治疗(TT组),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例患者行LCD治疗(LCD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指标,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临床和影像学随访1年。结果14例sTBI患者发生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时间为DC治疗后(15.6±7.1)d。LCD组和TT组患者硬膜下积液的消退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DC治疗后21.0 d(6.0d)和69.0 d(65.3 d),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14例患者的硬膜下积液经治疗消退后均无复发,且无颅内感染发生。9例患者出现脑积水,其中LCD组4例、TT组5例3例患者存在切口愈合不良,其中LCD组1例TT组2例。结论对于DC术后发生同侧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sTBI患者,LCD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尽早消除硬膜下积液,减少硬膜下积液引起的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加快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99.
1000.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 has been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chronic lower back pain (LBP). Abnormal apoptosis, senescence, and pyroptosis of IVD cells,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degrada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immune cells are the major molecular alternations during IVDD. Changes at tissue level frequently occur at advanced IVD tissue. Ectopic ingrowth of nerves within inner annulus fibrosus (AF) and nucleus pulposus (NP) tissu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rimary cause for LBP. Innervation at IVD tissue mainly included sensory and sympathetic nerves, and many markers for these two types of nerves have been detected since 1940. In fact, in osteoarthritis (OA), beyond pain transmission, the direct regulation of neuropeptides on functions of chondrocytes have attracted researchers’ great attention recently. Many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similarities between joint and IVD have shed us the light on the neurogenic mechanism involved in IVDD. Here, an overview of the advances in the nervous system within IVD tissue will be performed, with a discussion on in the role of nerve fibers and their neurotransmitters in regulating IVDD. We hope this review can attract more research interest to address neuromodulation and IVDD itself, which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ibution of neuromodulation to the structural changes within IVD tissu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will help identify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enable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VDD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