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87篇
  免费   2781篇
  国内免费   2366篇
耳鼻咽喉   833篇
儿科学   1442篇
妇产科学   546篇
基础医学   2606篇
口腔科学   12607篇
临床医学   9689篇
内科学   3311篇
皮肤病学   234篇
神经病学   1786篇
特种医学   28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7486篇
综合类   22072篇
预防医学   4389篇
眼科学   389篇
药学   7197篇
  69篇
中国医学   4909篇
肿瘤学   498篇
  2024年   238篇
  2023年   1052篇
  2022年   1103篇
  2021年   1387篇
  2020年   1622篇
  2019年   1388篇
  2018年   763篇
  2017年   1241篇
  2016年   1641篇
  2015年   1842篇
  2014年   3016篇
  2013年   3041篇
  2012年   4243篇
  2011年   4641篇
  2010年   4504篇
  2009年   4411篇
  2008年   5236篇
  2007年   5045篇
  2006年   4766篇
  2005年   4880篇
  2004年   4174篇
  2003年   3721篇
  2002年   3357篇
  2001年   2824篇
  2000年   2207篇
  1999年   1775篇
  1998年   1512篇
  1997年   1338篇
  1996年   1300篇
  1995年   1191篇
  1994年   916篇
  1993年   627篇
  1992年   497篇
  1991年   398篇
  1990年   351篇
  1989年   386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8 毫秒
91.
92.
目的 探讨口腔种植修复中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对种植体成功率及牙周健康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山东省青岛疗养院收治的上颌前磨牙或磨牙缺损实施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40例(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实施种植修复)、B组40例采用常规种植修复技术。对比两组术后1年、2年种植体留存率、术后不同时间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牙周菌斑指数、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结果 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A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显著的高于B组;术后24个月,A组和B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A组患者的牙周菌斑指数、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均显著的低于B组;术后1年,A组和B组患者的种植体留存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A组患者的种植体留存率96.00%高于B组患者的83.02%。 结论 口腔种植修复中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有利于促进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提高种植体的留存率、降低种植修复对牙周健康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3.
94.
95.
96.
《中成药》2019,(9)
目的建立UPLC-ESI-MS/MS法同时测定胡黄连Picrorrhiza scrophularaeflora Pennell中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Ⅲ、獐牙菜苷的含有量。方法胡黄连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CTUITY UPLC~? BEH Amide柱(2.1 mm×100 mm, 1.7μm);流动相0.1%甲酸-乙腈;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40℃。采用负离子模式,MRM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结果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Ⅲ、獐牙菜苷分别在15.28~305.60 ng/mL(r=0.999 3)、 11.54~230.80 ng/mL(r=0.999 4)、11.20~224.00 ng/mL(r=0.999 5)、10.06~201.20 ng/mL(r=0.997 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62%、101.03%、102.37%、99.41%,RSD分别为1.30%、1.62%、2.45%、0.72%。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胡黄连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7.
为方便读者阅读以及适应结构化排版的需求,参考GBAT 9938-2013《牙科学牙位和口腔区域的标示法》,本刊从2018年第1期开始对牙位使用如下标示法:用编码两位数字表示牙齿的具体牙位,编码的第1位数字表示牙位所在象限,并区分乳牙与恒牙;编码的第2位数字表示牙位本身。  相似文献   
98.
目的便秘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理改变复杂,病因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多种客观检查方法对ARM术后便秘患儿肛门直肠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对其病因进行探讨。方法利用同位素排便造影、直肠肛管测压、肌电图和肛门括约肌神经电生理等方法对49例ARM患儿和31例正常儿童的排便功能进行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评价,49例ARM患儿根据畸形位置分为中低位组和高位组,每组再根据是否发生便秘分出两个亚组,并对上述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位素排便造影结果显示,ARM术后便秘组半排时间[中低位:(13.45±8.35)s;高位:(20.59±4.26)s]与术后无便秘组[中低位:(4.69±6.86)s;高位:(7.66±6.38)s]相比明显延长,ARM术后便秘组排空率[中低位:(29.35±14.84)s;高位:(33.00±9.04)s]与术后无便秘组[中低位:(61.70±23.01)s;高位:(60.31±30.38)s]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肛管测压检测结果显示,直肠感觉阈在所有ARM组中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ARM便秘组[中低位:(53.57±9.45)mL;高位:(57.50±9.14)mL]高于ARM无便秘组[中低位:(46.32±14.61)mL;高位:(47.27±8.76)mL]。ARM便秘组感觉收缩时间[中低位:(2.79±0.39)s;高位:(3.51±1.93)s]明显长于ARM无便秘组[中低位:(1.97±0.67)s;高位:(2.11±0.43)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结果显示,反映排便动力的痉挛指数在术后合并便秘组均明显高于未合并便秘组。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会阴-肛门反射潜伏期在ARM患儿组均明显延长,其中ARM合并便秘组[中低位:(66.04±16.20)ms;高位:(70.41±17.91)ms]延长更加明显,与ARM无便秘组[中低位:(38.51±16.92)ms;高位:(49.91±9.45)ms]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M术后便秘患儿直肠感觉功能和排便动力存在明显异常,其严重程度与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功能异常有关。治疗前应进行详细、系统的肛门直肠和神经功能的客观检查,明确排便功能障碍的具体病因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9.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方法与疗效,探讨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采用介入硬化治疗的头面颈部、躯干和四肢体表局灶性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回顾其治疗年龄、硬化剂选择及硬化治疗方法。评价治疗前后囊肿体积或大小,评价指标为:优良,体积减小 90%;中等,体积减小50%;不显著,体积减小50%;治疗无反应。将优良和中等定义为显著有效。结果 29例淋巴管畸形患儿中,巨囊型8例,微囊型8例,混合型13例。平均疗程1. 62次,治疗1次18例,治疗2次4例,治疗2次7例。巨囊型平均治疗1. 375次,6例治疗1次;混合型平均治疗1. 46次,9例治疗1次;微囊型平均治疗2. 13次,治疗均超过2次。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所有病例治疗优良率为58. 7%(17/29),疗效中等率为31%(9/29),不显著率为10. 3%(3/29)。巨囊型显著有效率为100%(优良率100%);混合型显著有效率92. 3%(优良率53. 8%,中等率38. 5%);微囊型显著有效率75%(优良率25%,中等率50%)。3种不同类型淋巴管畸形的显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336,P=0.431);对3种不同类型淋巴管畸形的优良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77,P=0. 009)。巨囊型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微囊型(P=0. 007),混合型优良率与巨囊型(P=0. 046)、微囊型(P=0. 367)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发热,3例术后出现囊内出血,2例发生局部色素沉着,1例发生局部感染,无一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全身不良反应或局部组织坏死情况。结论介入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有显著疗效,其中巨囊型淋巴管畸形疗效最佳,混合型和微囊型次之,且硬化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少。介入硬化治疗可作为体表局灶性淋巴管畸形的首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在皮肤扩张法耳郭再造二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420例需要外耳再造的小耳畸形患者,应用皮肤扩张器植入法加自体肋软骨移植行耳郭再造术。按照术后引流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0例)采用专用负压引流装置;对照组(130例)常规放置一根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应用专用负压引流装置组皮下血肿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小耳畸形皮肤扩张法耳郭再造二期手术中,应用此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防止术腔血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