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杨敬红  张潇月  郑瑜 《重庆医学》2017,(34):4834-4836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在绝经早期妇女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今后对绝经早期妇女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绝经早期妇女2 143例,依据患者自己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A组(雌激素+醋酸甲羟孕酮片)、B组(戊酸雌二醇+醋酸甲羟孕酮片)、C组(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胶丸)、D组(坤泰胶囊)、E组(黑升麻提取物),比较不同药物治疗下患者的性激素变化、绝经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3、6、12个月,A、B、C组患者的雌二醇水平逐渐升高,促卵泡生成素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患者的雌二醇有升高趋势,促卵泡生成素无明显变化,二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不同药物治疗下患者的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A、B、C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明显低于D、E组(P<0.05),治疗后12个月不同药物治疗下患者的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E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3.26%、38.26%、47.02%、13.07%、1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素补充剂和天然药物在改善绝经早期症状方面成效显著,其中激素补充剂见效更快,但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天然药物对患者性激素影响不大,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 通过对比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效果,评价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在治疗CS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CSC且病史<3个月的CSC患者35例(35只眼),17只眼给予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微脉冲组),18只眼给予传统激光治疗(传统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后1个月的BCVA微脉冲组由治疗前的0.66±0.20提高到1.08 ±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组由治疗前的0.67±0.14提高到1.0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微脉冲组有14只眼(82.4%),传统组有15只眼(83.3%)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消失,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所有患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无一患眼复发.结论 在CSC治疗上,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具有同样良好疗效,但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安全性更好,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最佳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眼科门诊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86例104只眼新生儿(足月)泪囊炎患儿,分为1~5月,6~12月,大于12月三组分别观察,治疗方法是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冲洗泪道.治疗时机是看患儿的实际情况,短时间保守治疗无效后,即给予泪道探通冲洗.结果 只要确诊为新生儿泪囊炎,连续冲洗2次未通畅者或冲洗后分泌物缓解,年龄1个月者可考虑行泪道探通术.泪道探通治疗新生儿洞囊炎痊愈率为93.27%.1~12月治愈率比大于12月龄的患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洞囊炎年龄越小手术治愈率越高,就诊后短期(可以小于1周)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行泪道探通冲洗.早期探通治疗,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4.
摘要:目的:探索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治疗中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OCP)预处理对促排卵效果、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12例,其中OCP组患者216例,在IVF治疗前使用OCP进行预处理;对照组296例,在IVF治疗前未使用OCP预处理。主要评价指标为活产率和临床妊娠率,次要评价指标为促排卵结局和胚胎参数。结果:OCP组患者的促排卵时间[(10.60±2.17)d vs.(11.07±2.36)d,P<0.05]和促排卵药物剂量[(2 441.30±938.74)IUvs.(3 042.40±1 136.73)IU,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峰值雌激素水平[(4 893.15±2 899.82) pg·ml-1vs.(3 678.17±2 612.71)pg·ml-1,P<0.01]和获卵数[(12.48±6.49)vs.(9.72±6.73),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受精方式、受精率和卵裂率无明显差异,但OCP组患者的优质胚胎率(74.69%vs.70.99%,P<0.05)和优质胚胎数[(5.64±2.09)vs.(4.20±2.19),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P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OCP可能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促排卵效率,降低治疗花费,改善胚胎质量,且对IVF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故可作为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5.
例一:患者,男,34岁,住院号126655,病理号:60740。因“左眼长肿物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上眼皮长肿物,开始如黄豆大小,位于上眼皮中央,无红痛等不适,在外院行CT检查示:考虑为眼睑粉瘤。目服用中药(不详)治疗,肿物渐变小,半年前上眼皮外侧又出现一小肿物,并渐长至蚕豆大,无疼痛,服中药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眼睑肿物性质待查”收治。起病以来,一般情况好,无消瘦,无发热等不适。入院体查:T:36.7℃,P:75次/分,R:20次/分,WT:60kg。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无黄染,双颔下,双版股…  相似文献   
96.
本文采用彩色多谱勒仪对32例(64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活体结构测量.32例患者均为一眼发作、另一眼处于临床前期.测量结果显示:发作眼的前房浅于未发作眼(P<0.05),而其眼轴长度则短于未发作眼(P<0.01);发作眼的视神经宽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4342,P<0.05),而未发作眼的晶体厚度与眼轴长度是显著正相关(r=0.5324,P<0.01).  相似文献   
97.
慢性腹痛及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综合征,好发年龄为6—15岁的学龄期儿童。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儿童期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已倍受重视。本文对近6a来我院儿科应用纤维胃镜或胃十二指肠钡餐造影检查;有反复上腹部疼痛及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患儿120例,检出消化性溃疡48例,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64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2%。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8.
慢性腹痛及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好发年龄为6~15岁的学龄期儿童,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儿童期慢性胃炎及消化道溃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已倍受重视。本文对近6年来我院儿科应用纤维胃镜或胃十二指肠钡餐造影检查有反复上  相似文献   
99.
目的 了解A、B、C、D、E、F等6试点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实施效果,并探讨影响城市医疗救助的因素.方法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1116名贫困市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救助前后相比,市民就诊率、就诊次数、就医机构、患病采取的处理方式、应住院未住院5个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均医疗支出、两周家人患病次数、对救助政策知晓程度、门诊起付线高低、救助是否方便、家人健康状况是影响市民利用医疗救助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尽快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城市贫困人群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00.
囊袋内张力环植入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瑜  宋旭东  顾铮 《眼科》2007,16(2):87-91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张力环(CTR)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选择性二期张力环巩膜缝合固定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1例(39眼)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方法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张力环及IOL植入术,其中20眼术后IOL仍偏位较大者(>1.5mm)二期行张力环巩膜缝合固定术。术前、术后测量视力,用PentaCam测量半脱位晶状体及IOL倾斜度和位置,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指标术后视力、IOL位置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二期张力环缝合前IOL倾斜(4.33±2.96)°、偏心(2.56±0.90)mm,张力环缝合后IOL倾斜(4.11±2.05)°、偏心(1.19±0.71)mm。张力环缝合前及缝合后IOL的倾斜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4),偏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后囊膜混浊发生率20.5%,其中2眼(5.1%)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1眼因囊袋破裂张力环脱出改变术式,2眼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结论对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手术治疗,可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张力环及IOL植入术,脱位严重的和具有进展倾向的病例还应二期行张力环巩膜缝合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