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24篇
  免费   1173篇
  国内免费   654篇
耳鼻咽喉   97篇
儿科学   167篇
妇产科学   275篇
基础医学   1665篇
口腔科学   562篇
临床医学   4582篇
内科学   1423篇
皮肤病学   168篇
神经病学   241篇
特种医学   15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2069篇
综合类   8243篇
预防医学   2827篇
眼科学   321篇
药学   2910篇
  31篇
中国医学   2808篇
肿瘤学   411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410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580篇
  2020年   748篇
  2019年   628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508篇
  2016年   674篇
  2015年   787篇
  2014年   1397篇
  2013年   1306篇
  2012年   1675篇
  2011年   1722篇
  2010年   1607篇
  2009年   1620篇
  2008年   2179篇
  2007年   1789篇
  2006年   1581篇
  2005年   1861篇
  2004年   1333篇
  2003年   1263篇
  2002年   1105篇
  2001年   906篇
  2000年   702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454篇
  1997年   378篇
  1996年   338篇
  1995年   305篇
  1994年   235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44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_均<0.05),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_均<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2.
目的对分娩过程中采取一对一陪产模式结合体位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2018年1—6月期间生产的产妇为对照组,以7—12月期间生产的产妇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生产模式,观察组采用一对一陪产模式结合体位管理,对2组产妇的分娩情况、分娩结局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常规模式生产产妇(对照组)93名,一对一陪产模式结合体位管理产妇(观察组)93名,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孕周、平均年龄、生产时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二、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出血率分别为2.15%(2/93)、47.73%(44/93),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1.08%(1/93)、18.28%(17/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0.05)。观察组满意率为100.0%,对照组为72.0%(67/93)。结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采取一对一陪产模式可有效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血量,并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与提高Apgar评分,改善分娩结局,提高患者对医院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3.
卡塔格内综合征是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常见右位心或全内脏转位、支气管扩张症、副鼻窦炎三联征。患者多于幼年发病,并常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就诊,本文介绍一例卡塔格内综合征患者,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本病研究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  相似文献   
9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1):871-876
目的:研究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特征的变化及其与恶性分子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断为宫颈癌并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作为宫颈癌组,另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宫颈活组织检查并经病理结果证实为宫颈上皮内瘤变I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活检前进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定VI、FI、VFI;取宫颈癌组患者化疗前后的组织及对照组患者的活检组织并测定增殖、侵袭、血管新生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宫颈癌组化疗前及化疗后VI、FI、VFI的水平以及组织中Piwil2基因(Piwil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N-Myc下游调节基因3(NDRG3)、CXC基元配体5(CXCL5)、组织蛋白酶-L(CAT-L)、包含EGF腓骨蛋白样胞外基质蛋白1(EFEMP1)、血管紧张素(Ang)1、Ang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2(THBS2)、Smac基因(Smac)、大肿瘤抑制因子1(LATS1)、半胱氨酸丰富蛋白Kazal基元(RECK)、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宫颈癌组化疗后VI、FI、VFI的水平以及组织中Piwil2、CyclinD1、NDRG3、CXCL5、CAT-L、EFEMP1、Ang1、Ang2、ANGPTL4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化疗前,组织中THBS2、Smac、LATS1、RECK、PAI-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化疗前;宫颈癌组织VI、FI、VFI的水平与Piwil2、CyclinD1、NDRG3、CXCL5、CAT-L、EFEMP1、Ang1、Ang2、ANGPTL4的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THBS2、Smac、LATS1、RECK、PAI-1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的变化能够反映病灶内增殖、侵袭、血管新生基因表达的改变。  相似文献   
95.
9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β淀粉样蛋白(Aβ)积聚形成神经炎性斑、过度磷酸化的微管Tau蛋白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缺失和胶质增生,其中Aβ的生成和清除研究较多。大脑能量代谢异常可导致上述AD样病理变化,而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活化后可改善大脑能量代谢,通过抑制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表达及活性,进而调节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裂解,以减少Aβ的生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也具有类似的作用。此外,AMPK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的激活及相互作用对PPAR-γ、PGC-1α的信号转导及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李丹  邵祥芸  赵敏 《环球中医药》2020,13(3):384-388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探讨失眠症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医药期刊文献所报道的治疗失眠症相关文献,收集统计失眠症中医证候并提取证素信息,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1)共检出文献653篇,符合要求317篇,整理后规范证名得到44种中医证候,其中以心脾两虚证、痰热内扰证、肝郁化火证、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等频次较高。(2)证素组合规律中以两证素、三证素、四证素组合为主。(3)在单一病性证素中以热(火)、气虚、血虚、阴虚等频次较高;病位证素以肝、心、脾、肾等频次较高。(4)在证素组合时以热(火)+肝、气虚+血虚+心+脾、热(火)+痰、热(火)+阴虚等频次较高。结论失眠症的主要病理因素以热(火)、气虚、血虚、阴虚为主,病位主要以肝、心、脾、肾为主。  相似文献   
98.
99.
100.
【摘要】 目的 分析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的DNA进行双向验证,重点关注着色性干皮病相关候选基因XPA、ERCC3、XPC、ERCC2、DDB2、ERCC4、ERCC5及POLH的变异。结果 例1为3岁男孩,面、耳、颈、双手背散发褐色斑点伴色素减退斑2年,步态不稳1年,皮疹夏季加重,以光暴露部位为主。例2为1岁5月龄男孩,面部散发褐色斑点伴少许色素减退斑1年。基因检测显示,例1 ERCC2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1805G>A(p.Gly602Asp)和母源c.586C>T(p.Arg196Ter)突变,为XPD型。例2 ERCC5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2533+2T>C和母源c.2453C>T(p.Ala818Val)突变,为XPG型。c.586C>T(p.Arg196Ter)和c.2533+2T>C既往未见报道。嘱防晒、避光,随访2年,患儿皮损较前有所增多,未出现恶性肿瘤。结论 ERCC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D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出皮肤和神经症状;ERCC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G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为轻症表型。早期临床特点结合基因检测有助于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的准确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