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4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目的:探讨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后路SPR手术治疗23例痉挛性脑瘫患者,并将椎板进行原位回植,使用掌骨钢板螺钉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回植椎板融合情况、椎管形态以及腰椎稳定性等情况.结果:临床随访平均17个月,回植椎板均获得骨性融合,有效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未发现椎管狭窄、脊柱失稳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可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可以有效预防SPR术后瘢痕粘连、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2.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已广泛应用于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以往采用的方法是在脊髓圆锥水平将L1或L1+T12全椎板切除,对解剖结构的破坏较大,远期有导致脊柱畸形的可能。 目的:观察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后椎板原位回植指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8-01/2011-01采用后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29例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使用摆锯将相应节段椎板完整截取后再行原位回植,以指骨钢板螺钉进行内固定。观察治疗前后双下肢肌张力变化,通过复查X射线片、CT,观察回植椎板融合情况、椎管形态以及腰椎稳定性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双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平均降低Ⅱ~Ⅲ级,末次随访时回植椎板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明显椎管狭窄、脊柱失稳等相关并发症。提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效果确切,此方案能充分暴露椎管,术后能重建椎管完整性,同时也能有效预防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后瘢痕粘连、脊柱失稳等并发症。关键词:椎板原位回植;脑性瘫痪;内固定;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脊柱稳定性 缩略语注释:SPR: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3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寰枢关节后部的神经血管丛与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局部手术显露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具血管灌注的颈椎标本,解剖观测寰枢后部的神经血管丛及其与寰枢椎的关系.在20具尸体标本上利用枢椎侧块定位方法,不分离寰枢神经血管丛,直接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而后X线和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情况.结果:在寰枢关节的后方有丰富的、怒张的球团状的静脉丛存在,分离时易出现血管壁损伤.模拟临床手术共完成4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无脊髓、硬膜、椎动脉、脊神经损伤,X线和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理想.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不宜分离显露寰枢神经血管丛,而枢椎侧块定位方法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9月-2010年12月采用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53例。根据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X线片观察腰椎前凸角、侧凸角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5.2%。优34例,良14例,可5例,优良率90.6%。腰椎侧凸Cobb’S角由术前的(30.5.4-6.1)。矫正到末次随访的(12.3±4.1);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15.2±4.6)。矫正到末次随访的(32.1±7.3)。无矫正角度明显丢失及内固定物失效。结论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
计算机重建技术、数字化影像学处理技术、三维( three-dimensional,3D)仿真虚拟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技术、人体骨骼快速建模和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技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骨科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及时、临床治疗的精确有效以及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保障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相关的疗效预测和基础研究开拓了新天地.作为骨科领域中所涉及解剖结构最为复杂的脊柱外科,尤其受益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将脊柱外科领域运用的主要数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6.
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寰枢水平的颈脊髓损伤症状。19例为单纯齿状突骨折,65例合并寰枢椎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骨折线类型、伴随损伤和骨质情况,58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A组),26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B组)。结果: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A组58例患者54例获得骨性愈合,4例纤维性愈合,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B组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旋转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结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应根据齿状突的骨折线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可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解剖学与CT测量数据的差异性。方法对60具成年人枢椎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对20具成年人枢椎标本进行CT钉道扫描,比较解剖学测量和CT扫描两种测量方式其进针点至前正中线的距离、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进针的外倾角和下倾角等置钉参数的差异性。结果两种方式在测量椎弓根进钉点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左侧、右侧和双侧测量)、骨性钉道长度(左侧和双侧测量)、进钉外倾角(右侧和双侧测量)和下倾角(左侧、右侧和双侧测量)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学测量与CT钉道扫描所获得的螺钉置入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进钉点和进钉角度。  相似文献   
98.
患者,女,61岁,于2008年7月21日因颈部疼痛3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  相似文献   
99.
钛网联合前路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钛网联合前路内固定系统在胸椎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共46例结核椎体全切除、钛网内植骨联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方法,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 术后症状均有缓解,神经功能恢复优良,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现象.结论 钛网联合前路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胸腰椎结核椎体切除后重建脊柱稳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0.
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0具成年人枢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枢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前路枢柞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向下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枢椎上关节面的距离为(5.0±1.0)mm;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7.8±0.7)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6.1±1.7)mm.前路枢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6.4±1.5)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4)°,向下倾斜(14±4)°.结论:(1)经几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为:枢椎上父节面下5.0 mm,距离前正中失状面7.8 mm处;(2)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向下倾斜14°,置入的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丁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