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4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自2002年4月至2003年11月,我们采用钛网联合前路内固定系统应用于12例胸腰椎肿瘤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2.
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测量指导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置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具干燥枢椎标本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然后应用CT测量进针的角度、钉道长度以确定最佳进钉点,并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前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结果:枢椎椎弓根的平均长度为25mm,进针点距离枢椎正中线6.6mm,安全进钉的角度向外倾斜21°±2°,下倾10°±2°.10例患者寰枢椎均完全复位,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结论:前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行CT扫描对于前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回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40例,共融合49个节段。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椎体间高度、角度、ODI、VAS评价、融合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18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60min,失血量平均510ml。依据ODI评分标准:优28例,良7例,可5例,椎间融合率100%。术后1年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椎间高度、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15例末次随访时仍后遗一定程度的腰痛。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特别适用于再次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窥镜下置入自行设计的下腰椎微创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自行设计的下腰椎椎间融合器宽度女性为7mm;男性为8mm.72具年龄32~66岁的成人腰骶椎干骨标本;将L4、L5和S1的上关节突由内向外分作3等份后分别测量上关节突内缘点及另外2个等份点与脊椎中线的距离.获得保留小关节与小关节切除1/3及2/3后的骨窗宽度.结果:保留小关节时;L3/4、L4/5、L5/S1的骨窗宽度男性分别为7.2±1.7mm、8.8±1.7mm、10.6±2.2mm;其中>8ram者分别占83.3%、88.9%、94.4%;女性分别为6.1±1.7mm、7.5±1.7mm、9.7±2.4mm;其中>7mm者分别占75.0%、88.9%、91.7%;将小关节切除1/3后;男性骨窗宽度分别为9.3±1.5mm、11.8±1.5mm、13.1±2.1mm.其中>8mm者分别占91.7%、100%、100%;女性分别为8.2±1.3mm、10.7±1.7mm、12.1±2.3mm;其中>7mm者分别占88.9%、100%、100%;小关节切除2/3后;男性骨窗宽度分别为11.8±2.1mm、14.1±2.4mm、16.1±3.3mm;均>8mm;女性分别为10.7±2.2mm、13.2±2.1mm、15.2±3.5mm;均>7mm.结论:新设计的融合器可以通过内窥镜工作管道;理论上可在椎板小开窗条件下置入L4/5、L5/S1椎间隙.  相似文献   
65.
对5例寰枢椎椎弓复合性骨折病例的致伤原因、损伤形式和机制等进行总结分析,根据不同的损伤形式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2例;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评价并发症预后情况及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Atlas Fixator(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Cobb角由术前平均25.1°矫正到术后的平均5.2°;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39%和68%恢复到术后的94%和97%,三者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AF系统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前凸和椎体高度,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67.
正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老年人常见,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6%。采用椎间融合术治疗ADS可获得有效椎间融合,同时纠正畸形。近年来经腰大肌外侧腰椎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在ADS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术式经侧方操作通道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及间接神经根减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切口并发症少、允许置入融合器更大、患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微创经口咽复位内固定钢板(slim transoral anterior reduction plate,Slim-TARP)在儿童寰枢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2月~2017年6月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8例寰枢椎疾病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7.2~15.3岁。先天游离齿突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寰枢椎脱位合并颅底凹陷症3例,寰枢椎旋转脱位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经口咽松解复位Slim-TARP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中血管损伤和术后切口裂开、吞咽障碍、发音异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观察寰枢椎脱位复位及融合情况,通过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8例患儿手术顺利,未发生术中大出血、椎动脉损伤、脊髓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随访8~14个月,平均11.5个月。咽后壁切口均顺利愈合,其中1例患儿术后2个月复查发现咽后壁切口附近有息肉样组织增生,予以镜下摘除,恢复良好。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未出现吞咽困难、发音异常等并发症。术后复查颈椎线X线片、CT和MRI显示寰枢椎脱位均获理想复位,术后3~5.5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平均4.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4.4分改善末次随访时的16.6分。结论: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前下后上型齿突骨折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收集20具新鲜成人上颈椎标本,分为3组,模拟齿突Ⅱ型骨折模型,骨折线为前下后上,截骨角度分别为0°6具,17°8具,25°6具,并进行齿突螺钉固定。进行旋入力矩、最大轴向拔出力和刚度测试。结果:各组最大螺钉旋入力矩、抗拔出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端错位程度随着截骨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7°组平均移位1.61mm,25°组平均移位2.88mm。抗扭转力矩随着截骨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组剪切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定角度范围内的前下后上型骨折可使用齿突螺钉固定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0.
寰枢椎结合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寰枢椎结合性骨折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单纯性寰枢椎结合性骨折患者的致伤原因、并发的脊髓损伤情况、合并伤和影像学表现等进行总结,分析其损伤类型和机制。对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1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 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占我院同期颅颈交界区损伤患者的12%(15/125);所有的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均为混合性外力机制,常见的外力形式有压缩、后伸和侧屈;5例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并发有脊髓损伤,均有齿状突骨折并发寰枢椎脱位;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或融合,自觉症状均有改善,未发生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常见的基本损伤机制可分为过伸 压缩机制和侧屈 压缩机制两类;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并发脊髓损伤的主要机制为寰枢椎脱位继发的椎管狭窄;寰枢椎结合性骨折导致的脊柱失稳可分为寰枢关节和颈2/3关节两个节段;积极的适当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