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各家脉学发展特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经典脉学存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局面,现代脉学吸纳系统论、现代信息学、认知心理学、物理学、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等现代各科学,从而为脉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本研究以经典脉学的发展概况和现代脉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当今脉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2.
失眠患者惊悸状态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失眠患者不但夜间失眠,而且白天的情绪、心理都存在不同的紊乱状态,而患者所处的紊乱状态与失眠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关系--"昼不精,夜不瞑".中药对白天的各种紊乱状态却有比较明显的效果,通过应用中药调治患者白天的心理紊乱状态,同样能达到使患者安然入眠的作用.所以确立(确认)失眠患者的各种紊乱状态,才能真正找到治疗失眠的突破口,惊悸状态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3.
招聘启事     
1.概念“郁”气、积、滞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疾病状态,如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医学正传》对患者内有气机郁滞,外有郁闷不欢表现的状态,明确提出“郁证”的概念。郁闷不舒状态失眠是指患者伴有精神情绪终日郁闷不了,幽忧寡欢,及胁腹胀满等证。张景岳称“忿怒不寐”。  相似文献   
84.
173例失眠患者相关因素与体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173例失眠患者的患病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50例比较。同时将全部析出的相关因素与患者体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失眠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体质类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失眠组患者体质构成以躁红质、迟冷质为主。不同中医体质的失眠患者中,精神萎靡与晦涩质、腻滞质、迟冷质、倦质呈正相关;烦躁焦虑与躁红质呈正相关,与腻滞质、迟冷质、倦质呈负相关;惊悸不安与倦质呈正相关;郁闷不舒与晦涩质呈正相关;思虑过度与腻滞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5.
一、失眠症的概念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欠佳。时间超过3个月为慢性失眠症。相关流行病学献显示,35%的人曾患急性失眠,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  相似文献   
86.
补阳还五汤用药及配伍特点齐向华,胡志强(附属医院内科250011)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配伍特点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治疗半身不遂的一首著名方剂,延用至今,疗效经久不衰。本方的用药、配伍特点集中代表了王清任对中风病发病原因机理和传统气血理论的认识。补阳还五汤...  相似文献   
87.
88.
清开灵注射液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开灵注射液系安宫牛黄丸衍化的一种纯中药复方针剂,由牛黄、金银花、栀子、黄芩、水牛角、珍珠母、板蓝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化痰祛瘀、醒脑开窍之功效,现代研究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且大多疗效显著.近年来对该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又有一些新的进展,现据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9.
外感眩晕识     
外感眩晕识齐向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济南250011)关键词眩晕外感病因眩晕证临床甚多见,该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内科学》和一些眩晕证治专辑多责之于内伤,但溯之古代医籍,验之临床见证,外感邪气也是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外感眩晕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大...  相似文献   
90.
《临证指南医案》“思”志致病医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中医情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志过激的致病作用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论述。择取《临证指南医案》中"思"志致病的病案,对其疾病种类、病机、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并指出应加强"思"志致病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