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0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56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9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81.
目的:观察生存素(survivin)、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腺瘤、高危性腺瘤及癌变的腺瘤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OPN在大肠腺瘤癌变以及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2006年美国《大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诊断标准,对经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64例大肠腺瘤进行危险分层,选取78例大肠腺瘤组织蜡块,其中30例低危性大肠腺瘤,40例高危性大肠腺瘤,8例癌变的大肠腺瘤;另选取20例正常的大肠黏膜组织蜡块,利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survivin和OPN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suvivi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腺瘤、高危性腺瘤、癌变的腺瘤间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PN在正常大肠黏膜与低危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危性腺瘤和癌变的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5和P<0.01),而低危性腺瘤和高危性腺瘤OPN表达阳性率与癌变的腺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大肠腺瘤、高危性大肠腺瘤及癌变的大肠腺瘤中的表达逐渐升高,提示survivin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成为诊断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瘤癌变的一个参考指标。OPN在低危性大肠腺瘤、高危性大肠腺瘤及癌变的大肠腺瘤中的表达逐渐升高,提示OPN可能成为诊断大肠腺瘤癌变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体内人巨噬细胞金属弹性蛋白酶(HME)对人胃癌细胞环氧合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BALB/c nu/nu裸鼠24只构建人胃癌细胞SCG-7901裸鼠皮下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ME干预组,其中HME干预剂量分别为0.2mg/kg、0.4mg/kg、0.8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干预6周后处死动物,测量鼠重、瘤重、肿瘤大小,计算抑瘤率;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HME均能明显抑制皮下移植瘤生长( P <0.05);且在HME各剂量组中0.8mg/kg组抑瘤作用最明显。HME能明显抑制移植瘤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并明显降低肿瘤MVD值( P <0.05)。结论:HME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HME抑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3.
齐芬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6,20(8):1603-1605
目的 对305例住院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型判断和关联性评价,探讨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05例,根据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表(RUCAM)对病例进行分型和量化评分,列出可疑用药,评价其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结果 30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肝细胞型221例(72.5%),胆汁淤积型36例(11.8%),混合型48例(15.7%);RUCAM评分大于8分(非常可能)29例(9.5%),6~8分(很可能)181例(59.9%),3~5分(可能)86例(28.2%),1~2分(不大可能)8例(2.6%),小于1分(无关)1例(0.3%);中草药占肝损伤可疑用药的首位(47.5%),其中何首乌是导致肝毒性的可疑用药(6.9%)。结论 RUCAM评分有助于可疑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性评价,但仍有不足,中草药致肝损伤比例增加,何首乌药物肝毒性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84.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泄泻"、"痢疾"、"肠癖"等范畴。中医药防治UC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肠黏膜组织学病变、调节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表达、调节细胞凋亡、影响信号转导通路、抗氧化及一氧化氮自由基、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调节肠动力等方面~([1])。其中对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干预的作用机制并有助于  相似文献   
85.
时晨  洪汝涛  章礼久  雷江军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8,39(11):1370-1372
目的 评价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新型固体闪烁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11月1~31日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的门诊患者100例,对每位患者先后采用14C-UBT液体闪烁检测方法和YH10型固体闪烁法检测HP,以14C-UBT液闪检测的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YH10型固体闪烁法检测HP感染的安全性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①在采用YH10型固体闪烁采样瓶对患者进行HP检测的过程中,均未发生机械、化学、电击、火灾等伤害,没有闪烁液倒吸入口和泼洒的风险。②YH10型固体闪烁采样瓶临床样本以100每分钟衰变率为判断分界值,固闪样本诊断HP为阳性的病例数为59例,液闪样本诊断HP为阳性的病例数为59例,两种检测方法检测HP感染阳性的符合率为100%。结论14C-UBT液闪检测法相比,新型14C-UBT固体闪烁法检测HP感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PHA(phytohemggutinin)又名植物血凝素,是一种活化T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原、本文介绍从紧豆提取PHA的简便可行方法,此法制备的PHA经我院多年临床验证,效价稳定。1材料和方法将肾豆(购于广东新会县)晾干磨成细粉末,取肾豆粉10g于三角烧瓶中,加生理盐水20ml,置4℃冰箱中浸泡24h后,再加生理盐水30ml,混匀置4℃冰箱继续浸泡2d,每天混匀1~2次取出上浴液以400r/min$心30min,上清波用G。除苗漏斗无苗抽油,以每瓶0.25ml分装,五一20’C保存.用酚试剂法测得原波蛋白质浓度为12·6ms/ml.2结果2.1自制PHAMkk价的滴定取10…  相似文献   
87.
目的总结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胰腺囊性病变中,假性囊肿69例,囊性肿瘤21例(囊腺癌11例,囊腺瘤6例,乳头状管状腺癌4例);40例行保守治疗,3例经皮穿刺外引流,8例经超声内镜引流,39例手术治疗(外引流术1例,内引流术22例,囊肿及胰体尾切除14例,胰头切除2例)。结论 CT和EUS对囊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囊性病变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以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8.
麦滋林-S保护胃黏膜作用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麦滋林-S(M-S)保护胃黏膜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消炎痛诱发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评价胃黏膜损伤指数和损伤面积的变化.应用TBA法和核黄素-NBT法分别测定胃黏膜MDA和SOD含量;应用阿利斯蓝染色法测定胃黏膜黏液量;应用重氮化反应法和化学滴定法分别测定胃液NO含量和胃酸含量.结果 M-S 300 mg*kg-1,无明显的胃黏膜保护作用;剂量增至700 mg*kg-1以上时,胃黏膜损伤指数和损伤面积明显降低,并随M-S剂量增大其作用更明显.M-S在300~2 400 mg*kg-1剂量范围内,均可抑制胃黏膜MDA生成,恢复SOD活性,有与其胃黏膜保护作用较一致的量效关系.在M-S剂量增至1 400 mg*kg-1以上时,胃黏膜黏液量明显增加.各种剂量的M-S对胃液NO和胃酸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M-S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和促进胃黏膜黏液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89.
90.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率为1%~ 10% ,高危患者发生率可达30% .因此,预防PEP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具有预防PEP的临床疗效.Elmunzer等和Dai等的荟萃分析亦证实NSAIDs能降低PEP发生率.NSAIDs是通过促进NSAID激活基因(NSAID activated gene,NAG-1)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近年有研究证实,双氯芬酸钠同样具有预防PEP发生的作用.本研究应用双氯芬酸钠防治PEP,观察患者血清NAG-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