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82.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是参与机体细胞免疫的细胞群。近年证明,这是一个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其中辅助性T细胞(Th)和抑制性T细胞(Ts)在许多疾病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两种细胞在机体内起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并和其它  相似文献   
83.
纳米铜经口染毒大鼠血清的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纳米铜染毒大鼠的血清代谢成分变化,结合常规血液生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纳米铜短期暴露的损害特征,寻找损害早期的代谢标记物,揭示血液代谢表型变化与纳米铜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溶剂对照组(1%HPMC),微米铜(200 ms/kg)组和3个不同纳米铜剂量(50、100和200 mg/kg)组,共5组,每组6只,10 ml/kg经口染毒,每日1次,连续5d,次日麻醉采血制备血清,进行核磁共振和血液生化分析,同时摘取肝肾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纳米铜200 mg/kg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尿素氮和肌酐均明显升高,伴随碱性磷酸酶和总胆固醇明显降低;肝细胞出现点状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和棕黄色结晶物沉积,肾小球亦受累及;50、100 mg/kg剂量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升高,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肝脏无明显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微米铜染毒大鼠仅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表明50~200 mg/kg纳米铜短期暴露可引起能量代谢紊乱和剂量依赖性的血清甘油三脂、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水平升高.结论:相同质量浓度的纳米级铜粉毒性明显大于微米级铜粉,肝脏和肾脏是大鼠纳米铜暴露的潜在靶器官,其损害可能与细胞的能量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84.
纳米铜体外的细胞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目前纳米铜已经被制成治疗骨质疏松和抗衰老的纳米药物用于临床。本研究利用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观察纳米铜的细胞毒性作用,初步探索其毒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和同步辐射技术检测试验所用纳米铜粉的纯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散射技术检测纳米铜的平均粒径。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纳米铜对HepG2和HK-22种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MTT法和LDH漏出率检测法评价纳米铜对两种细胞的损伤作用。以罗丹明-123为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改变。用Annexin Ⅴ-FITC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细胞内金属硫蛋白(MT)的表达情况。分别用DCFH-DA荧光标记法、黄嘌呤氧化酶法、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观察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纳米铜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使两种细胞的细胞形态发生皱缩和变形,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使LDH漏出率增加。同时高剂量的纳米铜能使MMP降低,使MT的表达增强,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OS和MDA的含量也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明显升高。结论高剂量纳米铜对2种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能引起HepG2细胞发生凋亡,可能由线粒体损伤引起。氧化应激在纳米铜的细胞毒性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5.
白癜风患者血清和皮肤组织液IL-18及IFN-γ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IL 18和IFN γ在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白癜风患者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水平的变化 ,并分析它们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5 7例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白癜风患者血清中IL 18和IFN γ的水平 ,并与 2 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对其中 45例患者白斑区、非白斑区及 10例正常对照组皮肤组织液同样进行上述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IL 18和IFN γ(10 0 .41± 40 .0 6pg/ml ,5 5 .0 2± 6.2 8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 (P均 <0 .0 1)正常对照组 (69.15± 18.68pg/ml ,5 1.19± 6.3 5 pg/ml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IL 18和IFN γ水平进展期高于稳定期 ,二者呈正相关性 ;散发型白癜风白斑区皮肤组织液IL 18(114 .5 4± 2 8.77pg/ml)水平明显高于 (P <0 .0 1)正常对照组 (65 .0 2± 16.3 5 pg/ml)。节段型白癜风患者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或皮肤组织液中两种细胞因子有异常表达 ;血清中IL 18与IFN γ存在高度相关性 ,表明IL -18及IFN -γ可能参与寻常型白癜风的发病。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与椎动脉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比较。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手术,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及椎动脉颅内段行程等相关参数。结果该入路中主要的解剖结构有: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椎动脉第Ⅱ~Ⅳ段走行、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间的关系。其中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左、右椎动脉直径和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3.3%的椎动脉位于舌下神经腹侧,在舌下神经腹侧走行,16.7%的椎动脉穿舌下神经上、下束之间。结论掌握枕下极外侧入路中椎动脉的走行以及该区域重要的解剖标志,对于经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的改良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8.
背景与目的:研究新型抗肿瘤化合物MC004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 材料与方法:健康成熟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隔日尾静脉注射给予0.25、0.50、0.75 mg/kg的MC004.共28 d.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24 h剖杀动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分析精于数量和活力,显微镜下观察精子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C004 0.75 mg/kg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各给药组大鼠睾丸、附睾的绝对重量及脏器系数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大鼠的精子数量显著降低(P<0.01),0.50 mg/kg和0.75 mg/kg剂量组的精子运动速度降低明显(P<0.01);各实验组大鼠均出现大量畸形精于(P<0.01). 结论:MC004隔日按0.25 mg/kg剂量尾静脉注射,28 d后即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产生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分析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的英文科技期刊,给出我国英文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2018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归纳总结“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各项指标数据,探讨各类期刊的优势与不足。【结果】 入选英文期刊整体影响力仍较低,且层次划分较为明显,领军期刊影响因子高但载文量小,重点期刊与梯队期刊规模适中但影响因子偏低。【结论】 “卓越行动计划”入选英文期刊层次特征清晰,但现有影响力指标表现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尚有距离,需要在新刊创建、出版平台建设、一流人才培育等国家总体布局下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