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①目的 以RT PCR技术克隆PAX 2全长开放读框 ,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 ,制备重组人PAX 2蛋白 ,为肾肿瘤免疫治疗打下基础。②方法 从肾癌手术标本中分离mRNA ,RT PCR扩增筛选PAX 2全长开放读框 ,扩增产物经过限制性酶切分析及DNA测序后 ,克隆入高效原核表达质粒 pTrcHis,构建重组载体 ,转化工程菌株JM10 9,经IPTG诱导表达及 6×His配体亲和层析制备原核表达重组人PAX 2蛋白。③结果 RT PCR扩增获得约 1.2kb大小的产物 ,经限制性酶切分析和DNA测序 ,证实为人PAX 2基因的完整开放读框。④结论 肿瘤组织总RNA经RT PCR一步法能够对PAX 2基因的开放读框进行完整有效的筛选。经重组技术及高效原核系统制备重组人PAX 2蛋白的效率和纯度满意。体外制备的重组人PAX 2蛋白对肾肿瘤特异性抗原的瘤苗制备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2.
短期应用单克隆抗体CD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①目的探讨短期应用单克隆抗体CD3(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②方法对照组35例肾移植病人术后常规应用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泼尼松、骁悉和环孢霉素A;实验组33例在上述用药基础上,术后前5d连续应用OKT3 5mg静脉注射.③结果实验组除1例肾小管坏死的病人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自发性移植肾破裂而切除肾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对照组2例发生加速排斥反应,应用OKT3后1例加速排斥反应逆转,1例死亡;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应用OKT3后全部逆转.两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25,P<0.05).④结论肾移植术后短期应用OKT3能有效地预防早期严重排斥反应,而未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比较低级别上尿路上皮癌保肾手术与肾输尿管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eeDirect、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配合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关于保肾手术与肾输尿管根治术治疗低级别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并按有关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术后5年生存率及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6篇文献,436例患者,其中保肾手术组共计177例,肾输尿管根治术组共计259例,分析显示,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RR值为0.95(95%CI=0.61~1.48,P>0.05);术后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RR值为0.83(95% CI=0.42~1.64,P>0.05).结论 采用保肾手术方式与肾输尿管根治术治疗低级别上尿路上皮癌,5年后总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别,两者疗效相当;但由于保肾手术损伤较小,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性行保肾手术.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两者比值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96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的最小P值法获得三因素在计算总生存率时的最佳临界值,并以此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低、高两组,分别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仅中性粒细胞最佳临界值(3.48×109/L即中位数,P=0.029)有统计学意义。低中性粒细胞组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100%、100%、97%和99%、99%、92%,高中性粒细胞组1年、3年、5年的OS和PFS分别为98%、96%、94%和97%、93%、81%,两组OS(P=0.040)和PFS(P=0.02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方式、中性粒细胞计数、肿瘤坏死情况、病理分级、病理T分期、肿瘤大小、病理TNM分期是以OS为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同时,中性粒细胞计数、肿瘤大小、病理TNM分期也是以PFS为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T分期(P=0.036)和TNM分期(P=0.011)是以PFS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是以OS(P=0.029)和PFS(P=0.017)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是CCRCC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5.
经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PUJO)患者28例,认为其病因为腔内狭窄和腔外压迫两种,主要病理改变为肾盂输尿管肌肉组织发育不良、纤维组织增生。B超和静脉尿路造影(IVU)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确诊有赖于逆行性尿路造影(RP)。依据肾积水的程度将本病分为五度,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白细胞介素(IL)-2 mRNA表达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进行肾移植术的68例患者,测定术前、术后第1、3、7、14 d PBL的IL-2 mRNA表达.依据围手术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尤分为AR组和对照组.结果 术后6~20 d共有9例患者发生AR.术前、术后第1、3天,AR组和对照组患者PBL的L-2 mRNA表达分别为(0.182±0.230)和(0.176±0.015)、(0.174±0.018)和(0.168±0.023),(P>0.05);术后第7天,两组PBL的IL-2 mRNA表达分别为(0.270±0.056)和(0.195±0.053),(P<0.05);术后第14天,两组PBL的IL-2 mRNA表达分别为(0.320±0.043)和(0.181±0.034)(P<0.01).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L的IL-2mRNA表达可能是监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并有助于AR的及时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间的关系。方法对256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测定其血清PRA水平,并对PRA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RA阴性组、轻度致敏组、高致敏组3组间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3,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2~-2.87,P〈0.05、0.01)。男性组PRA阳性率低于女性组(χ^2=14.18,P〈0.01);无输血史组PRA阳性率低于有输血史组(χ^2=5.39,P〈0.05);有妊娠史组与无妊娠史组PR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6,P〉0.05);二次移植组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次移植组(χ^2=20.10,P〈0.01)。结论输血、再次移植是PRA阳性的危险因素。随着PRA水平的升高,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升高。肾移植受者血清低水平的PRA可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人、肾生存期。  相似文献   
88.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新的肿瘤标志物,进而探讨其与TCC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以及蛋白质组学法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无创诊断方面的研究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TCC住院病人尿液标本24例,另外选取12例TCC术后病人、12例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标本作为对照。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各组尿液标本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然后到蛋白数据库中鉴定筛选肿瘤标志物。 结果:TCC组与对照组尿液标本的蛋白质存在差异表达,IMAC-Cu-3蛋白质芯片共发现6个蛋白及2个蛋白簇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联合检测3438Da及8002Da蛋白可使诊断TCC的敏感度达83.3%,特异性达75.0%。3438Da蛋白已被鉴定为α-defensin蛋白;搜索SWISS-PRO蛋白数据库,4310Da~5150Da蛋白簇为gp40蛋白。 结论: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易行、用量少和高通量分析方法,能直接筛选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为蛋白组学方法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无创诊断、判断预后及探讨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