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8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291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79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377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1352篇
内科学   888篇
皮肤病学   31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1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767篇
综合类   2172篇
预防医学   302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985篇
  14篇
中国医学   459篇
肿瘤学   249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535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患者女,23岁。闲“血便3h”于2013年8月13日入院。患者诉无明显诱因下出现3次排血便,不成形,呈暗红色,量1500—2000ml,一过性晕厥3次,每次持续约3~5s,伴头晕,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和呕血。既往有阑尾切除史。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78次/min,血压99/65mmHg,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应用心脏康复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储备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该院心内科诊治的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心脏康复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与护理,康复组则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予以强化心脏康复模式的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储备功能、生活质量和NT-proBNP水平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康复组患者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掌握率、去除高危因素重要性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且康复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得分值的增加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心肺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LVESV)、左心室舒张期末容量(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最大通气量(MVV)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且4项指标的改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指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干预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康复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心脏康复模式可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降低复发率,延长间隔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肺储备功能和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构建针对端粒酶hTERT基因的U6/H1双启动子siRNA表达框架(SEC),并观察其转录产物对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干扰作用。 方法:利用融合PCR技术,针对人端粒酶hTERT基因开放阅读区构建3条U6/H1双启动子SEC以及针对其3''端非翻译区构建1条U6/H1双启动子SEC,对各SEC鉴定后,分别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HeLa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结果:4种针对端粒酶hTERT基因的U6/H1双启动子SEC均成功构建,转染HeLa细胞后,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6.8%、57.39%、80.47%、70.31%。 结论:针对端粒酶hTERT基因的U6/H1双启动子SEC的成功构建,为开展肿瘤端粒酶基因干扰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4.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发病率为1/7000~12000,未经手术治疗的FAP患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结直肠癌,因为他们携带了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因此提出了对FAP患者可实施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其术式主要有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以及结直肠切除、控制性回肠造口术4种。  相似文献   
85.
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7例运动员髌腱末端病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其中38例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29例采用手法按摩、针灸等其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其他疗法之间的效果有无差异。结果:经相同疗程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者显效65.79%,有效26.32%,效果不明显7.89%。采用其他保守疗法者显效31.03%,有效41.38%,效果不明显27.59%。两组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疗效显著,较其他保守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6.
患者女,45岁。体检:膀胱区稍隆起,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质地中等,活动度中等,伴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7.7×109,中性粒细胞0.758,尿及大便常规正常。B超:下腹腔膀胱前上方紧连膀胱壁见一不均质之实质性团块,边界欠清,无明显包膜,内回声强弱不均,可随呼吸运动而移动,包块对膀胱产生压迹。CT(图1):膀胱前上壁见一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大小43mm×28mm,边缘光滑,并见该团块向膀胱腔内、外突出,前侧及右侧见与腹膜和肠管粘连,CT值35.7Hu,肿块内可见细条状高密度影,CT值约130Hu。膀胱镜:膀胱顶壁隆起,偏右侧可见一火山口样隆起,中央凹陷,粘膜光…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端粒重复扩增法(RTQ-TRAP)检测71例大肠癌和20例良性大肠疾病患者,以及25名健康人PBMC端粒酶基因表达,同时检测大肠癌患者血浆癌胚抗原(CEA)含量.结果 71例大肠癌患者中,50例端粒酶基因表达阳性,阳性率70.4%;20例良性大肠疾病表达阳性1例,阳性率为5.0%,大肠癌组与良性大肠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PBMC端粒酶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21,P<0.001).大肠癌患者在不同性别(χ2=0.114,P=0.736)、年龄(χ2=0.113,P=0.735)、肿瘤部位(χ2=1.523,P=0.677)、Dukes分期(χ2=2.282,P=0.320)间的端粒酶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例大肠癌患者PBMC端粒酶基因表达阳性率与CEA阳性率(6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86,P=0.125).结论 RTQ-TRAP是一种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端粒酶基因表达的方法,大肠癌患者PBMC端粒酶活性是一项有效的辅助诊断大肠癌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88.
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常规胸腹水检查由于受经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敏感性较低,对良恶性胸腹水有时很难定性诊断。正常细胞除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外,不表达端粒酶活性,而85%-90%的肿瘤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肿瘤的诊断具有较强的专一性。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胸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旨在探讨其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9.
1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主诉腰部不适2年加重3个月就诊.体检检查未发现明确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肾功能无异常,超声检查所见:积肾形态饱满.体积尚可.结构清晰,肾实质末见占位,左右肾盂均分为两部分.其左肾上位肾盂分离.可探及厚约2.7cm的液性暗区,左输尿管扩张,最宽处1.0cm.输尿管末端(膀胱左后方)可见囊状膨凸,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测试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固定韧带末端的强度,探讨膝十字韧带移植重建术中韧带末端缝合固定方法及固定强度。方法 将24条髌韧带分为3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3针以及Ethilon缝线、0.4mm直径钢丝两种缝合材料,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结果 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固定强度超过钢丝材料强度,l号Ethilon缝线缝合两针,其强度达到80N以上,超过缝线材料强度,将第一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2针或3针的固定强度差异无显性意义,第一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均超过缝合材料强度。结论 若想增加固定强度应从改进缝合材料强度和增加缝线数目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