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9篇
内科学   14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99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近年来,由于心肌梗塞(MI)病理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体表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并非MI穿壁与否的敏感或/和可靠的标志。人们渐趋摒弃穿壁性和非穿壁性抑心内膜下MI之称谓,而倡用Q波梗塞(QMI)与无Q波梗塞 (NQMI)。藉以避免由于命名上的不严谨而造成的概念上的混淆以及临床结论上的误解,并有利于治疗的选择和评价。QMI已为临床熟知,然而NQMI常易忽视,导致漏诊、误诊。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NQMI在MI率及远期病死率皆甚高,预后并非一向认为那么乐观,实有必要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对NQMI的研究近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 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 86例,平均年龄[36±12(18~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VT 75例,平均年龄[26±15(16~45)]岁,男54例,女21例.左冠窦IVT 4例,年龄分别为(22、40、45、70)岁,男2例,女2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结果 右室流出道IVT男:女=1:2.3;左室间隔IVT男:女=2.6:1.左室间隔IVT发病年龄较右室流出道IVT更为年青(P<0.01).IVT发作时心电图形态:右室流出道IVT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30例主要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室间隔IVT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多表现为持续性IVT,仅4例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冠窦IVT均为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3例于V3过渡为"R",1例于V2过渡为"R",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IVT.右室流出道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治疗成功率100%,4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左室间隔IVT以激动标测时最早的P电位为消融靶点,治疗成功率95%,5例复发,3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拒绝再次手术;左冠窦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结论 IVT主要见于青壮年.右室流出道IVT多见于女性,而左室间隔IVT多见于男性.射频消融治疗是根治IVT的有效方法.左室间隔IVT常为持续性,主要在激动标测时消融;而右室流出道IVT和左冠窦IVT多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和室性早搏,多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左冠窦IVT相对较为少见,当IVT呈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特别是胸前导联R波在V2、V3迅速过渡时,应考虑左冠窦IVT的可能.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通过对吡柔比星单次与多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对比研究,探讨临床应用吡柔比星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 将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单次灌注吡柔比星50 mg;B组(20例)术后定期灌注吡柔比星30 mg至术后半年.随访3年,观察两组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肿瘤复发情况:A组3例复发;B组4例复发.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B组20例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发生,其中4例较重.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柔比星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作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5.
目的该实验旨在观察中药复方剂肝康颗粒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其药效学。方法利用HepG2.2.15细胞模型,采用MTT法和细胞凋亡染色实验来检测肝康颗粒的细胞毒性,并观察其量-效关系;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HBV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并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HBV DNA的复制浓度。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发现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对HepG 2.2.15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ELISA法测定加药后HBV病毒分泌到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含量,可见随着浓度的增大,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增加,并且抑制效果随着作用时间的累加也相应增强。GKKL抑制HBV病毒分泌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值TI均大于2,结果显示药物低毒高效,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肝康颗粒对HBV DNA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均可使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的拷贝数降低(P<0.05,P<0.01)。且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其作用逐渐增强,呈现一个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反应关系。结论由此证明肝康颗粒具有降低HBsAg和HBeAg,抑制HBV DNA复制的明显作用,将为进一步药理毒理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清胰Ⅱ号治疗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细胞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S)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胰Ⅱ号(CMQ),于入院当天及第4、7、10天早晨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淀粉酶、TNF-α、IL-1β、IL-6、IL-8浓度,另外选择20例健康成年人抽血一次检测血清淀粉酶、TNF-α、IL-1β、IL-6、IL-8浓度作为正常参考范围。结果Ap患者入院当天血清淀粉酶、TNF-α、IL-1β、IL-6、IL-8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治疗组患者第4~10天血清中血淀粉酶、TNF-α、IL-1β、IL-6、IL-8浓度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加用清胰Ⅱ号治疗Ap可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国产生化微量管实验室鉴定肠杆菌科细菌的方法,评价国产生化微量管实验室鉴定肠杆菌科细菌的质量。方法对46株菌进行除山梨醇、棉子糖、ONPG、肌醇、鼠李糖外的15种国产生化微量管,每株重复鉴定2次;而山梨醇、棉子糖、ONPG、肌醇、鼠李糖用于鉴定相应特定的菌株,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使用血清和毒素试验以确定类型。结果经过试验,20种生化微量管中,木糖,阿拉伯糖最不稳定,容易褪色,除山梨醇、棉子糖、ONPG、肌醇、鼠李糖外的15种国产生化微量管的颜色稳定试验非常可靠。结论经过试验评价结果显示,国产生化微量管的鉴定性能稳定,基本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NY-ESO-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索其表达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我们收集了124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37例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以及43例非肝硬化的肝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技术(RT-PCR)检测了上述组织中NY-ESO-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DNA免疫杂交技术和测序技术检测RT-PCR产物.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在124例肝癌组织中,56例(45.2%)检测到有NY-ESO-1基因的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NY-ESO-1基因的RT-PCR产物长度为329 bp,利用测序方法检测NY-ESO-1基因突变.在56例表达NY-ESO-1的肝癌组织中,有4例检测到位点2的突变.该突变导致一个氨基酸的变异,这种氨基酸的变异对蛋白结构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NY-ESO-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如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半乳糖酸苷酶)、转移、复发和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关联性.结论 NY-ESO-1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但是与预后无相关性.NY-ESO-1蛋白能否作为肝癌治疗的候选疫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值、白蛋白(albumin,Alb)值、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吻合口痿发生情况,将151例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分成吻合口瘘组(20例)合对照组(131例),比较并分析术后第1、3、5、7天两组患者血液中CRP值、Alb值、PA值。结果术后,吻合口瘘组患者CRP值呈上升趋势,Alb值、PA值呈下降趋势,对照组CRP值呈下降趋势,Alb值、PA值呈上升趋势。术后第1天,两组CR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7天,两组CR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两组Al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7天,两组Al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5、7天,两组P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血液中CRP值、Alb值、PA值有助于早期发现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90.
发热作为内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为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在重症患者中,发热的原因通常为感染、组织损伤、肿瘤以及免疫性疾病。通常来讲.重症患者的发热症状多由感染引起。而且严重感染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