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06篇
预防医学   54篇
药学   69篇
中国医学   103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通过对中医病因、药物属性、临床辨证、治法等方面所涉及到的与寒热有关临床症候群的分析,探讨了寒热有关症候群与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关系,提出了中医对临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82.
韩品旭 《山西中医》2010,26(6):11-11
中医治法中,以热治寒,以寒治热,为其正治大法。《内经》中即有论述。“寒热并用”取寒热两法于一方中,用于寒热互结的病证。现以半夏泻心汤、黄连干姜汤为例,结合临床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3.
柴胡成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第一部中药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把柴胡列为上品,其中记载:、“(柴胡)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我国历代的医家都惯用柴胡治疗寒热往来等症。寒热往来是一种外感热病,病人感觉一会儿发热、一会儿发冷,就像疟疾的发热或一些热病的初期发热症状,中医把这种发热称为热在半表半里,意思是外邪从表入里的过渡阶段。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了著名方剂“小柴胡汤”,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等病症。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调和脾胃寒热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合格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调和脾胃寒热方药;对照组口服思密达。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证候疗效、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与西药(思密达)对照组(90%)相比,总体疗效相仿(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临床痊愈率为56.7%,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30%)(P0.05)。治疗组在改善腹泻与腹痛两个指标同西药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中药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腹痛上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调和脾胃寒热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改善临床症状、综合疗效均优于西医对照组。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差异探讨中药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将莪术、虎杖两味药性相反的中药给大鼠灌胃给药1个月后,用HPLC-ECD(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温热药莪术明显促进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寒凉药虎杖明显抑制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中药的寒热药性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7.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调节机能差,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且一旦患病,极易转变。临床常出现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临床应重视辨证,灵活处方,切忌单纯、呆泥。兹将辨治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8.
舌诊     
望舌诊病,是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能客观的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进退、疾病的寒热、病邪的浅深与预后。一、舌质与舌胎(苔)舌质,指舌体而言;舌苔,指舌面苔垢而言。《辨舌指南》指出: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观察六淫之深浅。《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病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深浅。在诊治疾病时,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89.
所谓试探法,是对症状相互矛盾,辨证困难之疑似症,采用药物等探其本质的一种诊断方法。鉴于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忽视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笔者因此做一初析,以就教于同道。 疾病的本质往往有不周的外在表现,多数情况下,外在表现与疾病本质相一致,但有的症状不明显,病情隐匿,甚至相反,此辨证不清,用药困难,可以先作试探性的治疗,以助认清疾病本质,从而为治疗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0.
胃脘痛的辨证,首辨寒热虚实.笔者于闽南从医廿余年,临床观察胃脘痛以中焦虚寒及寒热错杂占绝大多数,但胃脘痛患者经常出现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用凉性药后出现胃痛加剧或腹泻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