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经皮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对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9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内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成形术治疗。结果 本组MoriA型病变 12例 ,B组病变 5例 ,C型病变 2例 ;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 11例、大脑前动脉 1例、颅内颈内动脉 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 6例。在球囊成形术 (3例 )和内支架成形术 (16例 )后 ,平均动脉狭窄率从 82 .9%下降到8.0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 ,除 1例 (左大脑中动脉MoriC型病变 )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 ,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 18例平均随访 3.7个月 (1~ 9个月 ) ,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 内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有效的方法 ,但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C型病变应当视为禁忌证。  相似文献   
82.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内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 ,16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成形术。结果  7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7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或对侧椎动脉仅供血小脑后下动脉区域 ,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 (孤立性后组循环 ) ,1例为狭窄的椎动脉直接与小脑后下动脉延续。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部 10例 ,位于颅内段 6例 ,1例患者为椎动脉近端 2处狭窄。MoriA型病变 12例 ,B型病变 3例 ,C型病变 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平均狭窄率从 73.2 % (5 0 %~ 95 % )下降到 5 .1% (0~ 30 %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 1~ 12个月 (平均 4 .4个月 ) ,按Malek评分 ,疗效极好 15例 ,疗效较好 1例。结论 对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进行内支架成形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83.
颅内大动脉狭窄及其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颅内大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亚洲更为突出。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大动脉狭窄已成为可能。但是,到目前为止,颅内大动脉狭窄导致卒中的机制还是不明确的,对其治疗也缺乏确定的指南。本文着重讨论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发生率、主要致病机制、预测因子及其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84.
目的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卒中复发风险可能仍较中度狭窄者为高。本研究旨在检验这个假设,并探索卒中复发的关联因素。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213例患者因220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了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121例患者的126处病变为重度狭窄(狭窄率>70%);92例患者的94处病变为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关联性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重度狭窄组有10个主要终点事件,6个发生在术后30 d内,4个发生在30 d后平均随访26.0个月期间;中度狭窄组有7个主要终点事件,4个发生在术后30 d内,3个发生在30 d后平均随访27.6个月期间。重度狭窄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概率第1年为7.2%,第2年为8.2%;中度狭窄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概率第1年为5.3%,第2年为8.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度狭窄组未能发现主要终点事件关联因素;在重度狭窄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支架术失败是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为5.31,C I为1.35~20.91)。结论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并未呈现较中度狭窄者为高的卒中复发风险。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能够从成功的支架成形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85.
经皮经腔介入治疗技术在动脉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局部溶栓、经皮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catheteangioplasty ,PTA)和内支架置入术在治疗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作用。方法  1987年 12月至 1997年 12月间 ,10 5例 115段动脉狭窄或阻塞接受了介入治疗。在 6 3段阻塞中 ,6 1段首选了局部溶栓 ;2段首选了PTA ;在 5 2段狭窄中 ,5 0段首选了PTA ;2段首选了内支架置入 ,这 2段为 2例病人 ,分别为胸腹主动脉交界处假性动脉瘤和腹主动脉夹层。结果 全组总的治疗成功率为 98 3% (113/ 115 ) ,PTA后内支架置入率为19 8% (16 / 81) ,并发症发生率为 1 7% (2 / 115 )。狭窄组和阻塞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 10 0 0 % (5 2 /5 2 )和 96 8% (6 1/ 6 3) ;PTA后内支架置入率分别为 14 0 % (7/ 5 0 )和 2 9 0 % (9/ 31)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0 0 % (0 / 5 2 )和 3 2 % (2 / 6 3)。在阻塞组中 ,首选溶栓和未作溶栓的PTA后内支架置入率分别为2 4 1% (7/ 2 9)和 2 / 2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 6 % (1/ 6 1)和 1/ 2。结论 经皮经腔技术治疗动脉狭窄性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合理应用局部溶栓、PTA和内支架置入术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6.
2006年第31届美国国际卒中会议纪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第31届美国国际卒中会议于2006年2月16-1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基西米市召开,世界各国40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有10余名中国学者参会.现将会议内容扼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7.
大脑中动脉近端支架成形术中的微栓子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近端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微栓子信号。方法 2006年1~12月成功进行MCA近端狭窄支架成形术的8例(女3例,男5例,平均年龄45.5±10.5岁)。将手术过程分为4个阶段:(1)导引导管置放阶段;(2)微导丝置放阶段;(3)支架输送阶段;(4)球囊扩张阶段。同步记录手术中各阶段TCD监测到的MCA远端微栓子数目,记录支架成形术前和术后即刻狭窄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结果 本组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狭窄率为79.4%±7.8%,术后降至9.4%±8.2%,P<0.01。MCA近端狭窄处Vs术前305.3±61.5 cm/s,术后即刻为201.1±40.5 cm/s,P<0.01。4个阶段均可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分别为3.5±4.2、8.9±7.2、4.6±5.8及14.5±7.0(P<0.01),以第4阶段为著。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增加狭窄远端脑组织血流供应。术中各个阶段都能监测到微栓子信号,但术中微栓子脱落与术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
为帮助临床医师和研究生正确解读和分析临床试验结果,本文结合3个新近发表的结论完全不同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随机对照研究(SAPPHIRE、EVA-3S和SPACE试验),阐述如何正确地解读和评价医学文献和临床试验结果,并最终利用这些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实践,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最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重构模式。 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5月连续入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MCA M1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99%)患者87例,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狭窄段进行HRMRI检查,测量并计算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最窄处血管面积/参考血管面积)。RI≤0.95为阴性重构,RI≥1.05为阳性重构,RI在0.95~1.05之间为无重构。比较阴性重构和阳性重构病变的管壁特点。 结果 本研究70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阴性重构29例,无重构6例,阳性重构35例。阴性重构病变的管壁面积(11.5±3.0)mm2及斑块负荷(9.5±17.3)%均小于阳性重构病变的管壁面积(16.6±4.5)mm2及斑块负荷(42.3±11.0)%,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01)。 结论 HRMRI有助于评估病变的RI,在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中,阴性重构同样常见,且与阳性重构病变相比,其管壁面积及斑块负荷更小。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三维流动散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 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对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的患者进行颅内动脉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流动散相准备的梯度回波成像序列(three dimensional flow-dephasing-prepared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 FDP-FSPGR)和二维双反转恢复序列(two dimensional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2D DIR),比较两个序列所得图像的对比噪声比、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测量结果。 结果 3D FDP-FSPGR和2D DIR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0.16±4.28和14.81±5.26,差异无显著性(t =2.03,P >0.05)。测量3D FDP-FSPGR和2D DIR图像的狭窄处管腔面积分别为2.2±1.2 mm2和2.2±1.3 mm2,斑块面积分别为18.8±1.4 mm2和18.5±0.9 mm2,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管腔面积组间相关系数=0.96,斑块面积组间相关系数=0.95)。2D DIR成像范围8 mm,扫描时间4.8 min,3D FDPFSPGR成像范围48 mm,扫描时间3.7 min。 结论 与2D DIR相比,3D FDP-FSPGR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颅内动脉主干的三维管壁图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需求,成像技术可靠,能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