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1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123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154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411篇
内科学   248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71篇
综合类   1277篇
预防医学   879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340篇
  2篇
中国医学   423篇
肿瘤学   9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接2012年第10卷第1期)3讨论医疗保险是新医改重要内容,要真正实现新医改要求,就必须对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点[11-13]。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分析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就诊和诊断延误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减少延误发生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在东、中、西部各选择1个县作为研究现场,采用编制的《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诊疗过程调查表》对研究现场结核病防治(简称“结防”)机构2010年5-9月登记发现的329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全部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获得有效个案调查表329份。使用t检验比较就诊延误、诊断延误等不同指标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就诊延误的因素,使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医疗机构患者的发现和转诊延误。结果 患者就诊延误15d(0~594d),诊断延误10d(0~429d),就诊延误与诊断延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6, P=0.111)。与自费相比较,有其他医疗保险(除外新农合)的患者就诊延误更短(β=0.701,Waldχ2=6.223,P=0.013,RR=2.015),有发热症状的患者更易就诊(β=0.430,Waldχ2=11.556,P=0.001,RR=1.537),而有咳嗽症状(β=-0.711,Waldχ2=9.314,P=0.002,RR=0.491)或咯痰症状(β=-0.429,Waldχ2=8.549,P=0.003,RR=0.651)的患者就诊延误更长。不同医疗机构发现结核病可疑者的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34,P=0.000),其中药店的延误时间最长(26d,四分位间距66.5d),县级及以上医院(0d,四分位间距0d)、乡镇卫生院(0d,四分位间距6d)和结防机构(0d,四分位间距0d)延误时间最短;不同医疗机构转诊结核病可疑者的能力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76,P=0.000),其中结防机构延误时间最短(0d,四分位间距1d),个体诊所延误时间最长(9d,四分位间距19.5d)。结论 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延误包括患者和医疗机构两方面的因素,其中缺乏对结核病可疑症状的相关知识或对症状不重视是导致患者延误的主要因素,而基层医疗机构结核病可疑者的发现和转诊延误是导致医疗机构延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
苏州市立医院作为试点单位,通过搭建管理团队、进行人才培养、建立区域诊疗平台、开展联合病房、创建名医工作室等多方面措施,进行紧密型医联体探索,经过三年运行,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本文就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总额拨付制度,提升基层能力、建立双向转诊标准,加强医保杠杆作用等多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紧急救治和转运方法,以提高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63例患者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待病情对稳定后再转运。结果 45例患者中显效7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达68.9%。结论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院外进行现场救治之后,再使用专用楼道椅搬抬并转运监护入院,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情况的调查,从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及二三级医院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6.
探讨医院对实习带教工作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管理,设计护生与带教老师双向测评表,运用该表对80名护生和50名带教老师进行双向测评,并在实际运用后进行反馈分析。师生双向测评表的应用,可以及时反馈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监控管理力度,加强教与学的紧密联系,为师生考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
钟威  戚巍  曹宏伟  王毳 《疾病监测》2016,31(8):687-691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辽宁省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追踪及到位情况,了解转诊、追踪及到位现状,探索提高非结核病防治机构报告疑似肺结核患者总体到位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整理辽宁省2009-2014年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到位情况数据,并进行趋势性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9-2014年辽宁省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率为81.75%,转诊到位率为34.72%,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率为97.97%,追踪到位率为91.59%,总体到位率为95.00%。转诊到位率(2趋势=283.399,P0.001)、追踪率(2趋势=748.166,P0.001)、追踪到位率(2趋势=177.434,P0.001)和总体到位率(2趋势=112.444,P0.001)均呈上升趋势。到位患者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2趋势=312.607,P0.001),非结核排除率呈上升趋势(2趋势=353.650,P0.001)。结论 针对转诊追踪各环节的综合干预措施对总体到位水平有提升作用,科学有效。注重综合性医疗机构、定点医院住、出院等新问题的解决,转诊追踪工作会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蛋白质组学技术方面的方法学进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系统总结。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75-01/2005-04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proteomics,cardiovascular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2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蛋白质组、心血管”,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排除重复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蛋白质组技术进展和/或心血管疾病蛋白质组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或无对照组的试验研究,对剩余文献查找全文。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收集到81篇关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共收集到2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排除的55篇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对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关系、蛋白质样品制备、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进展,以及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合整述。扩张性心脏病是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的最为深入的一类心血管疾病。蛋白质组学为探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蛋白质组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将为医学和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结论:尽管目前蛋白质组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蛋白质组学以其深入揭示疾病状态下机体内所有蛋白质表达规律的优势在阐明人类心脏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潜力。不久的将来,随着蛋白质组研究技术日趋完善,现行的结构蛋白质组学必然向功能蛋白质组学过渡,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新药研发以及心脏康复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9.
长途转诊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报道了152例长途转诊病人院前急救的护理,其中救护车转运150例,航空救护2例;转入就近医院抢救1例,死亡1例,共有150例病人平安转运至我院。转运前做好急救物品、环境的准备和病人病情交接,尊重家属的知情权,转运途中保持静脉通路、呼吸道等管道的固定通畅,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转诊记录,保障通讯的畅通;航空救护需要掌握好空运的适应证,确保病人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 探讨膝下动脉逆行穿刺建立双向入路治疗下肢动脉远端流出道闭塞性病变的技术特点、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47例患者临床资料,均为顺行入路开通血管失败的腘动脉和远端膝下动脉闭塞,中转采用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建立双通路开通血管。结果 技术总成功率为100%(47/47)。无死亡、截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12.8%。术后6、12个月累计通畅率分别为70.5%(31/44)、43.2%(19/44)。结论 在远端血管解剖条件允许下,双向入路治疗下肢动脉远端流出道闭塞性病变能提高血管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保肢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