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4篇
内科学   166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476篇
预防医学   10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12篇
中国医学   244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分析鄱阳县新报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为控制晚血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基于行政村的空间数据库,利用SaTScan对2009-2019年晚血发病率按空间、时间和时间-空间3种扫描探测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ArcMap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结果 2009—2019年鄱阳县累计报告晚血病例932例,年报告晚血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最高年份集中在2010—2013年,疫情控制阶段晚血发病率高于传播控制阶段(F=9.617, P=0.013);单纯空间扫描显示,疫情控制阶段出现2个一类聚集区域,传播控制阶段出现4个二类聚集区域;单纯时间扫描显示,疫情控制阶段晚血发病率高峰集中在2012—2013年(RR=64.44, P=0.001),传播控制阶段集中在2018年(RR=11.23, P=0.001);时间-空间扫描显示,2009—2019共探测到2个一类聚集区域和1个二类聚集区域,均沿鄱阳湖分布;在传播控制阶段无一类聚集区域。结论 虽然随着疫情的降低,晚血发病率也逐年下降,但在空间分布上依然存在多个集聚区域,针对此类区域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晚血筛查和救治力度。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针刺、艾灸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皮层NSC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8月龄SAMP8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以同龄雄性正常老化小鼠(SAMR1)为对照组.针刺组、艾灸组选用"百会"进行治疗,每天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在相同时间给予相同方式的抓取.处死前1 w开始给予BrdU腹腔注射,50 mg/kg ;治疗结束后,取皮层,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结果 (1)各组小鼠均存在皮层NSC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P<0.05);但模型组与针刺组、艾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小鼠均存在皮层NSC分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SC分化为神经元较少(P<0.01,P<0.05)、分化为胶质细胞较多(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NSC分化为神经元较多(P<0.05)、分化为胶质细胞较少(P<0.01,P<0.05);艾灸组NSC分化为未成熟神经元较多(P<0.05)、分化为成熟星形胶质细胞(P<0.01)和少突胶质细胞较少(P<0.05).结论 针刺、艾灸治疗3个疗程后,主要反映在促进NSC向不同方向分化的差异.其中,针刺主要促进SAMP8皮层NSC向神经元分化,抑制向胶质细胞分化;艾灸主要是促进其向未成熟神经元分化、抑制向成熟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3.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ICU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件,比较不同浓度的头孢哌酮/舒巴坦纸片药敏试验结果的差异.方法 分离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杭州市中医院的临床常见381株革兰阴性杆菌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含量75/75(150)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含量75/30(105)的药敏纸片进行K-B法药敏试验,同时用标准的琼脂稀释法检测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WHONET 5.4软什和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105浓度和150浓度纸片法检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两种浓度纸片的符合率分别为:26.3%,79.2%,83.7%和33%,用SPSS 10.0统计k-related samples检验,P<0.05;105浓度纸片法和琼脂稀释法针对以上4种菌的比对符合率分别为77.8%,89.6%,70.9%和77%;150浓度纸片法和琼脂稀释法的比对符合率分别为:27.3%,79.2%,61.6%和30%,两种浓度纸片法和稀释法的误差率比较,150纸片的假敏感和假中介要高于105纸片.结论 105浓度纸片法的结果更接近于作为金标准的稀释法,而目前临床药敏实验使用的150浓度的纸片法提高了细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4.
腹股沟是划分躯干与下肢的体表标志,其深面即为腹股沟韧带。但是,在小儿由于皮下脂肪组织丰富及腹壁肌肉发育不良,腹股沟与腹股沟韧带不在一个平面上,本文就小儿股动脉插管术,剖析了该区的解剖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5.
再造根管在嗽叭口状残根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再造根管做核桩修复。以增强其固位能力。提高修复体的成功率。方法:针对有保留价值的31例嗽叭口状残根患者,用光固化树脂进行充填,再造根管后,做铸造核桩,用金属烤瓷冠修复。结果:31例修复体中,除有2例因使用不当造成牙根劈在裂,修复体松脱外,其余效果良好。结论:对嗽叭口状残根进行充填再造后,修复体可获得良好的固位力,不易出现牙根譬如裂及固位体松脱现象。  相似文献   
66.
收集96名门诊病人的肝素抗凝血标本,用抗低渗法将红细胞分为老、中、青三组,离心分离出不同细胞年龄的红细胞膜,测出膜上的LP(A)的含量.各组的LP(A)测定结果(mg/g膜蛋白)为:老龄组70.2±18.8、中龄组60±8.2、青龄组34.0±12.0.结果表明:随细胞年龄的增加膜LP(A)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老-中、老-青、中-青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膜LP(A)总含量(54.53±11.1)mg/g膜蛋白与血浆中LP(A)含量(190.2±32.54)mg/L呈正相关,R=0.961 7,P<0.01.膜LP(A)的沉积量取决于血浆中的LP(A)含量,而膜的完整性是控制沉积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
寒哮夙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究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便为急诊确诊率提高及预后改善提供帮助.方法 将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分析可知,53例患者中突发胸骨后撕裂样剧痛患者百分比为94.34% (50/53),其中发病时收缩压在180mmHg以上的患者占了75.47% (40/53),胸片显示阳性率为47.17%(25/53),超声心动图显示阳性率为66.04% (35/53),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占了98.11% (52/53).结论 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疼痛,同时伴有血压不对称或高血压、胸片显示纵隔增宽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则可能为该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急诊主动脉夹层,而采取三维重建及血管螺旋CT则可以为确诊提供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数字化全高清手术转播和示教系统设计,实现全高清手术转播和示教异地观摩。方法 :利用软件工程学方法,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内容设计。结果:建立了数字化全高清手术转播和示教系统,数字化手术室、中心机房、示教室、软件系统等软硬件顺利上线使用。结论:数字化全高清手术转播和示教系统设计与实现,提升了临床手术及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全院信息化程度,对其他医院数字化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0.
白假丝酵母菌不同菌株荚膜厚度对动物致病性影响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发现多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具有荚膜结构,荚膜与该菌的毒力是否有关? 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对动物的致病差异,验证荚膜是否是该菌的毒力因子,并分析不同菌株对动物致病性与荚膜厚度的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5—05/06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用BALB/c小鼠120只,健康成年家兔72只。白假丝酵母菌:中央标准菌株(菌号:CCCMC1a),国际标准菌株(菌号:ATCC 14053),分离培养的4株临床菌株暂行自编菌号为C1—1,C1—2,C1—3,C1-4。 方法:将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即CCCMC1a,ATCC14053,C1—1,C1-2,C1—3,C1-4组,每组小鼠20只,家兔12只。将实验菌种沙保氏琼脂36h培养物用生理盐水配成菌悬液,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5mL/只;BALB/c小鼠腹腔注射,0.5mL/只。注射后6h开始观察动物的反应,记录动物发病时间、死亡时间及死亡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家兔肾组织印片及小鼠腹腔液涂片观察。②Hiss荚膜染色镜检,显微测微计测量荚膜层厚度(n=40),比较各菌株荚膜层厚度均值。 结果:①与C1-1,C1-3,CCCMC1a,ATCC 14053相比,C1—2和C1—4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②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在家兔及小白鼠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菌株和动物种属不同而存在差异(P〈0.05—0.01)。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较小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宽厚;C1—1,C1-2,C1—3,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分别比同种属CCCMC1a,ATCC 14053组宽厚,其中C1-2,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最为宽厚。结论:白假丝酵母菌C1-2和C1-4菌株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它们的荚膜比其他菌株更宽厚。初步验证了荚膜可能是白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子,荚膜的宽厚与动物致病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