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80篇
  免费   4930篇
  国内免费   4253篇
耳鼻咽喉   565篇
儿科学   524篇
妇产科学   155篇
基础医学   5205篇
口腔科学   5912篇
临床医学   10911篇
内科学   2840篇
皮肤病学   120篇
神经病学   1783篇
特种医学   42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3篇
外科学   18441篇
综合类   23471篇
预防医学   3540篇
眼科学   152篇
药学   8382篇
  115篇
中国医学   8042篇
肿瘤学   1398篇
  2024年   384篇
  2023年   1502篇
  2022年   1560篇
  2021年   2133篇
  2020年   2555篇
  2019年   2498篇
  2018年   1230篇
  2017年   1981篇
  2016年   2525篇
  2015年   2911篇
  2014年   4432篇
  2013年   4879篇
  2012年   5745篇
  2011年   6284篇
  2010年   5264篇
  2009年   5271篇
  2008年   5409篇
  2007年   4920篇
  2006年   4438篇
  2005年   4842篇
  2004年   4160篇
  2003年   3648篇
  2002年   2857篇
  2001年   2636篇
  2000年   2034篇
  1999年   1632篇
  1998年   1419篇
  1997年   1297篇
  1996年   1196篇
  1995年   914篇
  1994年   838篇
  1993年   603篇
  1992年   453篇
  1991年   396篇
  1990年   325篇
  1989年   379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测量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发生肩峰骨侵蚀的原因是否与钢板钩-肩峰匹配度相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在上海市浦东医院骨科就诊的2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10例患者均因肩锁关节脱位或锁骨远端骨折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10例、女100例;年龄24~76岁,平均(44.60±8.75)岁;肩锁关节脱位70例,锁骨远端骨折140例。测量术后及终末随访患者肩锁关节正位X线片相关数据,按锁骨钩钢板术后是否发生肩峰骨侵蚀,将纳入患者分为3组:无骨侵蚀组(A组)、伴钢板钩移位骨侵蚀组(B组)、不伴移位的骨侵蚀组(C组),分别测量钢板钩-肩峰的匹配度(β),统计分析术后发生肩峰骨侵蚀与钢板钩-肩峰匹配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纳入研究的210例患者术后随访24~64周,平均(32.0±6.5)周。A组患者115例,B组患者54例,C组患者41例。A组匹配度β(3.72±0.48)mm与B组β1(6.91±0.84)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匹配度β(3.72±0.48)mm与C组β2(5.88±0.6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匹配度β1(6.91±0.84)mm与C组β2(5.88±0.6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是否发生肩峰骨侵蚀与钢板钩-肩峰匹配度β存在明显相关性,钢板钩与肩峰之间的匹配度越好,β值越小,发生肩峰骨侵蚀的可能性更小。  相似文献   
62.
孙婷婷  王凯 《上海医学》2022,(2):125-12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内科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学基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骨质疏松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新的骨代谢相关因子也用于研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如骨保护素、骨硬化蛋白、脂联素、骨形态发生蛋白等。本文通过分析整理骨代谢相关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以期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3.
64.
6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雌激素联合黄体酮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妇科门诊收治的8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为低剂量组、标准组,各42例。低剂量组予低剂量雌激素联合天然黄体酮治疗,标准组予标准剂量雌激素结合天然黄体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L2~L4椎体骨密度、血清促卵泡生成素和雌二醇水平、骨代谢指标。结果:治疗后标准组改良Kupperman评分下降较低剂量组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促卵泡生成素水平降低,雌二醇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标准组雌二醇水平较低剂量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L2~L4椎体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标准组L2~L4椎体骨密度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骨代谢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标准组碱性磷酸酶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但两组钙、磷、钙/肌酐比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与标准剂量的雌激素联合黄体酮均可升高雌二醇水平,有效增加围绝经期的骨密度,影响骨代谢,且标准剂量雌激素联合黄体酮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比不同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9 月 ~2020 年 7 月收治的 80 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将术中采用传统“ L ”形切口入路的 39 例患者纳入 A 组,将术中采用跗骨窦 “八”字切口入路治疗的 41 例患者纳入 B 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 Bohler 角、 Gissane 角,术后足部功能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 果:术后 6 个月,两组 Bohler 角、 Gissane 角较术前增大( P <0.05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B 组足部功能优良率 较 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B 组并发症发生率较 A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跗骨窦“八”字切口入 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锁孔术式对颅内肿瘤患者术中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选择幕上开颅术治疗,观察组使用神经外科锁孔术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高于对照组的80.39%(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70.12±39.95) ml较对照组(96.88±46.70) ml少,手术时间(143.65±31.17) min较对照组的(163.42±32.59) min短(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13.73%(P<0.05)。结论:对颅内肿瘤患者给予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能够提升临床疗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可降解支架植入人体后的骨修复,不同材料和孔隙率对支架内骨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骨折愈合自然反应机理,运用有限元方法,结合支架几何结构,搭建以材料降解曲线和骨重建控制方程为基础的计算耦合模型。通过这一平台,选择5种材料、4种孔隙率的支架代表性体积元进行计算模拟分析,并通过骨密度和支架最大应力反映这一动态过程。结果材料弹性模量对支架内骨组织生长的影响较大,材料弹性模量越小,骨形成量越大,但会对支架的力学性能造成较大影响。较高孔隙率的支架刚度小,能够更好地促进骨组织形成,但同时也会破坏支架的力学稳定性。结论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部位骨组织的性能需求,为可降解多孔骨支架的材料和孔隙率选择、结构设计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个性化参考和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KOA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行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观察组47例行腓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观察2组疼痛程度[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股骨胫骨角、胫骨关节间隙角、膝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升高,股骨胫骨角显著增大、胫骨关节间隙角显著减小、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腓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治疗KOA效果确切,通过减轻腓骨重力以及增强周边软组织重建等途径,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疼痛程度及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应用颌间牵引改善数字化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后仍然存在的上、下颌咬合关系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和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进行的18例利用数字化技术联合自体骨移植修复口腔下颌骨缺损的手术,术前均采用数字化辅助外科技术制作个体化树脂头模、设计腓骨或髂骨修复的位置及高度,其中17例为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手术、1例游离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9例术中植入Ormco颌间牵引钉并术后早期颌间牵引,维持咬合关系稳定,另外9例术中未同期植入牵引钉,术后无颌间牵引。记录颌间牵引钉使用数目、位置、咬合关系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早期颌间牵引与未采用早期颌间牵引这两种方法对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缺损后咬合关系的恢复效果。结果手术同期植入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的9例患者中,2例(22.22%)出院时(术后12~14 d)咬合关系正常、7例(77.78%)出院时存在不同程度后牙早接触;9例未同期植入牵引钉患者中,3例(33.33%)出院时咬合关系正常、6例(66.67%)存在不同程度咬合早接触,两组患者出院时咬合关系不佳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1.00)。术后1、6和12个月复诊,手术同期植入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的9例患者,咬合关系均正常且稳定;未同期植入牵引钉行颌间牵引患者,术后1个月仅2例(22.22%)咬合关系正常、7例(77.78%)患者均不同程度咬合关系不良,未同期植入颌间牵引钉组患者咬合关系不佳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植入颌间牵引钉并早期颌间牵引组的患者(P=0.002)。结论应用牵引钉早期颌间牵引明显有利于数字化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后的咬合关系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