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01篇
  免费   5538篇
  国内免费   4771篇
耳鼻咽喉   715篇
儿科学   965篇
妇产科学   280篇
基础医学   5936篇
口腔科学   6323篇
临床医学   13863篇
内科学   3735篇
皮肤病学   260篇
神经病学   2577篇
特种医学   57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2篇
外科学   20093篇
综合类   28590篇
预防医学   4103篇
眼科学   258篇
药学   9741篇
  147篇
中国医学   8766篇
肿瘤学   2745篇
  2024年   571篇
  2023年   2054篇
  2022年   1954篇
  2021年   2429篇
  2020年   2826篇
  2019年   2805篇
  2018年   1384篇
  2017年   2230篇
  2016年   2814篇
  2015年   3237篇
  2014年   5033篇
  2013年   5507篇
  2012年   6615篇
  2011年   7226篇
  2010年   6215篇
  2009年   6268篇
  2008年   6485篇
  2007年   6023篇
  2006年   5451篇
  2005年   5807篇
  2004年   4949篇
  2003年   4608篇
  2002年   3686篇
  2001年   3384篇
  2000年   2493篇
  1999年   2077篇
  1998年   1826篇
  1997年   1696篇
  1996年   1553篇
  1995年   1201篇
  1994年   1091篇
  1993年   826篇
  1992年   631篇
  1991年   556篇
  1990年   463篇
  1989年   494篇
  1988年   135篇
  1987年   117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快速成型(RP)技术辅助下制作的个体化假体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 方法以27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3组(每组9只),全部建立下颌骨连续性缺损模型,并在兔下颌骨缺损区分别植入个体化假体+自体骨(A组)、个体化假体+CHA(B组)、个体化假体+CHA+rhBMP-2(C组)。分别于术后4、12、24周3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以及骨钙素(OC)、Ⅰ型胶原(COL-1)的免疫组化观察,分别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术后24周各组实验兔外形均对称,通过OC及COL-1的吸光度检测,骨缺损区均有大量新骨形成,A组(0.537 ± 0.010)、C组(0.530 ± 0.010)可见大量骨小梁及编织骨结构,缺损区的新骨OC、COL-1的免疫组化观察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07,P>0.05);但A组强于B组(0.415 ± 0.009,t = 0.122,P<0.001);C组也强于B组(t = 0.1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兔下颌骨缺损修复中,通过RP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CHA复合rhBMP-2后成骨能力明显增强,成骨效能肯定,为后期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开放外侧裂池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5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患者60例,GCS评分6~10分,随机分为2组,各30例。A组使用传统的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方案,B组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开放外侧裂池治疗方案,对2组颅内压、ADL评分、GOS评分和电解质紊乱进行观察。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6d颅内压均显著低于A组(P0.05),ADL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低钠和低钾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选取疾病治疗方案时,使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开放外侧裂池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3.
手术部位感染是脊柱手术后常见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尽管手术操作无菌细致,及时给予适当的全身抗生素,但手术部位感染率仍然很高[1-2]。据报道,我国脊柱手术感染的风险从0.5%~7.8%不等[3-4]。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疾病显著增加脊柱术后感染,感染后治疗的费用可达10多万美元[5],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优化愈骨疗伤片的制备工艺,筛选最优制剂处方。  方法:在考察提取物粒径基础上,以片剂中川续断皂苷溶出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搅拌速度、制粒速度和聚维酮K30浆液浓度三者关系进一步考察。采用单因素进一步优选润滑剂和包衣工艺条件。  结果:最佳的愈骨疗伤片处方为提取物颗粒中加入10%乳糖、7.5%羧甲基淀粉钠和2.5%聚维酮K30,以及0.5%硬脂酸镁混合后压片;采用低浓度乙醇包衣液进行包衣。  结论:制得的愈骨疗伤片制剂工艺稳定,包衣后改善了片剂的吸潮性,增加了产品的稳定性,更便于保存和运输。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自体骨植骨联合抗结核药物局部缓释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及对脊髓神经损伤的改善作用展开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本院行脊柱结核治疗的92例患者展开研究,结合治疗方式差异分为两组,对两组治疗效果及对脊髓神经损伤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脊髓神经损伤改善情况同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将自体骨植骨联合抗结核药物局部缓释应用至脊柱结核治疗中,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对于脊髓神经损伤也可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模型分为试验组(n=44)和对照组(n=39),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置钉准确性、矫形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其中男童47例,女童36例,平均手术年龄5.98 (1.5~13)岁。行半椎体切除术40例,Ponte截骨术31例,经椎弓根截骨术8例,全脊椎切除术4例。随访时间24~35个月。试验组患儿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80.92±16.74) min (201.51±27.6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8,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340.23±89.52) mL vs.(392.64±100.41) mL]及术中透视次数(4.36±0.89 6.05±1.28)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93.55%vs 79.91%)(X^2=218.00,P<0.05),平均置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24±1.05) min vs.(8.35±2.2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1,P<0.05)。两组患儿矫形率无明显差异(t=-1.135,P=0.272)。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胸膜损伤、硬膜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模型能清晰、直观显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脊柱结构及形态,为制定手术计划及手术置钉提供帮助,从而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68.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2):154-156
<正>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吸收及局部解剖关系改变均可导致骨量不足,影响种植修复效果,临床上可采用骨替代材料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足够的骨量.目前骨替代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骨及复合材料等,每种骨替代材料都有其优缺点.自体骨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因为它同时具有骨生成性、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1-2].但自体骨移植因需开辟第2术区可引起血肿、疼痛及感觉丧失等并发症[3],且骨组织来源亦受限制,一般用  相似文献   
69.
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是促进形成新生骨的先决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成骨细胞的起源,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是组织工程骨常用的种子细胞,但很难解决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问题。内皮祖细胞(EPCs)作为内皮细胞前体细胞,已应用于多种缺血组织模型的血管再生研究。目前已有研究者将其引入组织工程骨构建体系,为解决组织工程骨血管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轴向螺钉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2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Sanders-2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给予关节镜辅助下轴向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前与术后3个月末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度数及跟骨高度、宽度,以及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手术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3个月末两组Bohler角及Gissane角度数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增大更显著(P<0.05或0.01)。术后3个月末研究组跟骨高度显著>术前(P<0.01),两组跟骨宽度均显著>术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末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研究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轴向螺钉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2型跟骨骨折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足踝功能恢复,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