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个体化钛支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探讨下颌骨个体化修复再生的途径。方法以9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采用磨骨术建立兔下颌骨单侧缺损模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快速成型技术等设计制作兔下颌骨个体化钛修复体,再将其与CHA和rhBMP-2复合应用于兔下颌骨标准化缺损修复,通过大体标本观察、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染色对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兔下颌骨解剖形态恢复理想,生物力学测试、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观察均显示随时间点延长成骨效果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钛支架内具有大量新骨形成,新生骨组织在24周时已明显成熟。结论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钛支架复合CHA和rhBMP-2,可望通过骨再生途径实现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rhBMP-2及不同载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在beagle犬下颌骨植入种植体,颊侧形成裂开性骨缺损,置入复合了不同浓度rhBMP-2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CHA)或可吸收胶原海绵(ACS)。种植体植入后2、4、8、12周,获取含种植体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周时,rhBMP-2组可见极少量的新生骨组织。4周时,rhBMP-2/ACS组新骨组织由牙槽骨顶端向缺损区中心方向生长;rhBMP-2/CHA组人造骨颗粒内部和周围出现呈岛状生长的新生骨组织。8周时,rhBMP-2/ACS组的新骨形成大片状结构;rhBMP-2/CHA组人造骨颗粒周围较多骨岛形成。12周时,rhBMP-2组的缺损区内骨量和骨高度进一步增加,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浓度为0.05 mg/ml和0.2 mg/ml,载体为CHA或ACS促进骨再生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CHA或ACS为载体rhBMP-2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的骨组织再生并与种植体表面较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骨缺损模型,比较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复合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物、自体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以及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这四种骨移植材料在骨缺损中的成骨效能。方法:在比格犬双侧胫骨干骺端制备四个相同的骨缺损区,在缺损区分别植入rhBMP-2/CHA、 PRF/CHA、自体骨/CHA及CHA (对照);3个月后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拍牙科CT,观察各植骨区骨密度情况;制作石蜡切片、 HE染色,比较各植骨区骨组织学特点及新骨形成量。结果:大体标本见四组骨缺损间隙均完全关闭。 X线示自体骨/CHA组和PRF/CHA组骨密度较致密, rhBMP-2/CHA组致密性低于前两者, CHA组未见明显骨致密影。 HE切片见四组新生骨与宿主骨连接紧密,新生骨小梁不规则,粗细不一,排列无序;复合型骨移植材料的新生骨小梁比对照组更密集、粗大,连续性更好;四组植骨区成骨量比较:自体骨/CHA组〉PRF/CHA组〉rhBMP-2/CHA组〉CHA组。结论:复合型骨移植材料成骨效应明显优于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三种复合型材料中自体骨/CHA成骨效应最好,其次为PRF/CHA, rhBMP-2/CHA最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成骨诱导扩增犬BMSCs,将第2代细胞复合CHA后修复5只犬自体下颌骨右侧3cm的节段缺损;6只犬植入单纯CHA作为对照,术后12、26、32周通过影像学、大体形态、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BMSCs-CHA复合物生长良好。随时间延长,X线片和CT显示实验组连接处骨痂形成,实验对照组连接处始终愈合较差;32周大体观察实验组骨修复较好,组织学显示有板层骨形成,连接处骨性愈合,实验对照组有编织骨形成,连接处纤维愈合。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下颌骨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成骨诱导BMSCs复合CHA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  相似文献   

5.
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方法实验分为三组,A组:兔成骨细胞(rabbit osteoblast,ROB)和血管内皮细胞(rabbit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复合外消旋聚乳酸(poly-DL-lacide,PDLLA);B组:单纯成骨细胞复合PDLLA,C组:单纯PDLLA。分别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手术后4周、8周通过形态学、X线观察骨缺损修复及血管化情况。结果A组骨组织形成与血管化程度均高于B组,在材料中心区可见有血管形成,越靠近血管成骨越多。X线观察,A组:骨缺损区阴影面积明显减小,材料植入区可见骨组织影像;B组:缺损面积减小,骨组织影像增加,中心区影像低于周围区域。C组:缺损区未见骨组织影像,周围可见骨痂形成。结论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细胞支架复合体无论在成骨还是血管化方面均好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β-TCP/rhBMP-2+复合因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加入r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只加入rhBMP-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rhBMP-2。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自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rhBMP-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为支架材料、兔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为生长因子,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能力。方法:兔下颌骨体部15mm×15mm全层骨缺损分别采取:A组,组织工程骨;B组,自体髂骨;C组,单纯nHAC材料;D组,对照组修复。术后1、3、6个月行放射性核素骨检测、骨密度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性核素骨检测:术后1、3个月,A、B组成骨代谢能力明显优于C、D组,术后6个月时,各组之间骨代谢能力无明显差异;骨密度测定:A、B、C组骨缺损区域骨密度逐渐增加明显高于D组,术后3个月A组、B组骨密度较C组明显提高;组织学检查:A组术后1个月可见小片状类骨质出现,nHAC开始降解,术后3个月时新生骨成大片状结构,术后6个月nHAC几乎全部降解,缺损由骨组织修复,其成骨量与B组无明显差异却明显大于C组,D组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颌骨缺损能力与自体髂骨相似而强于单独使用nHAC,且nHAC材料于体内可完全降解,因此BMSCs与nHAC及自体PRP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缺损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国产消旋聚乳酸(PDLLA)载体材料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rhBMP-2/hTGF-β1)整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能力和载体材料的性能.方法建立健康成年家兔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应用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TGF-β1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单纯PDLLA载体材料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组,整复下颌骨缺损;通过大体解剖学观察、CT扫描和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术后2周时,各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无差异;术后4周和8周时,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aTGF-β1复合材料植入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与单纯PDLLA材料和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复合材料各组间无差异.4~8周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可见大量分泌旺盛的成骨细胞,并有明显的新骨形成,PDLLA材料逐步降解.结论国产消旋聚乳酸载体材料复合骨形成蛋白-2和(或)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PDLLA可作良好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PP/C-HA/rhBMP-2人工骨在实验兔体内的成骨效果。方法: 在兔股骨远端做直径7 mm、深10 mm的骨缺损模型,根据缺损形状,制作含有rhBMP-2的NPP/C-HA人工骨,缺损处不植入材料作为空白组,植入NPP/C-HA人工骨为对照组,植入NPP/C-HA/rhBMP-2人工骨为实验组。第4、8、12周时,通过锥形束CT(CBCT)、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效应;检测各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组织中OCN阳性染色,确定缺损处成骨分化及骨成熟程度。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体标本显示,实验组12周时缺损处修复完全,未见炎症、排斥等免疫反应。CBCT显示,12周时,对照组从骨缺损边缘到中心处骨密度增高,但边界仍在;加入rhBMP-2后的实验组效果更加明显,新生骨与周围宿主骨基本一致,边界消失。第8、12周时,实验组HU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第8、12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及空白组有明显的新生骨形成。第8周时,各组血清ALP活性升高,实验组AL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OCN免疫组织化学IHC阳性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空白组更明显(P<0.05)。结论: NPP/C-HA/rhBMP-2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诱导性、骨传导性和成骨性,有望成为骨缺损修复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同期进行HA/SLA Ti或SLA Ti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与骨床发生骨结合的情况。方法 兔BMSCs复合nHAC及PRP用于修复兔下颌骨颊侧范围为15 mm×15 mm的全层骨缺损,同期分别植入HA/SLA Ti种植体(A组)和SLA Ti种植体(B组)。术后1、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学检查及种植体的推入实验和拉出实验。结果 大体标本观察显示,A组术区逐渐由新生骨组织修复,种植体周围形成较完善的骨结合界面,界面骨成熟;B组术区骨愈合状态佳,但种植体周围仍存在少量纤维组织。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种植体较B组种植体与周围新生骨结合的更紧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显示,A组新生骨与种植体表面直接结合,骨形成较B组种植体表面骨形成提前,B组种植体与新生骨之间存在纤维组织。推入实验和拉出实验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时A、B两组种植体的推入应力和拉出负荷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后A组种植体的推入应力和拉出负荷明显较B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组织工程化骨内同期植入的种植体,可与新生的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其中HA/SLA Ti种植体的骨结合能力较SLA Ti种植体强,且骨愈合时间也较后者提前。  相似文献   

11.
快速成形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成形术(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RP)是一种能够形成固体形状的新型现代制造技术。在骨缺损修复领域,通过与骨移植、个体化钛支架植入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RP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计算机辅助外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RP技术应用于制作出具有特定孔隙率和特定内部结构的个体化支架材料,以此来促进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取得了一定成果。作者结合当前骨移植等方法,就该技术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下颌骨部分缺损进行即刻、精确与功能性修复的方法。方法:5例下颌骨缺损需即刻行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患者,先行三维CT扫描获得颌面部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颌面部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外科,确定手术部位、截骨点、重建钛板的方向和角度;同时,制作出缺损区骨质的树脂模型,指导修整移植骨块。术中,切除部分下颌骨后,根据术前模拟的方案,进行血管化的髂骨移植加重建钛板固定,或者单纯重建钛板固定。结果:5例下颌骨病变切除后均即刻行修复重建治疗。手术过程明显快捷、顺利,移植骨和重建钛板均简单修整即就位植入,术后患者的双侧面形对称,余留牙咬合关系良好、稳定,医患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精确、快速地修复下颌骨缺损、恢复面部对称性、重建咬合功能等,是一种简便、有效、可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蕊  付颖  李新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8):670-67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rhBMP-2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影响。方法:在48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 1.5mg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稳定期第1、3、7、14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应用rhBMP-2 1.5mg效果好。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在同一时间内,应用rhBMP-2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rhBMP-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个体化再生修复的效果,为计算机辅助个体化再生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技术和方法向临床过渡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快速原型技术等设计制作实验动物下颌骨个体化三维中空钛网修复体,再将其与β-磷酸三钙和松质骨髓植入联合应用于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通过X线片、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对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犬下颌骨解剖形态恢复十分理想,组织学和X线摄影观察显示钛网内具有新骨形成,新生骨在3个月时已十分明显和成熟。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与骨再生材料联合应用,可望通过骨再生途径实现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report treatment of severe mandibular defect caused by Aneurysmal Bone Cyst (ABC) in a 6-year-old child, with off-label use of Recombinant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 Study Design  Clinical Study. Method  After corrective segmental mandibulectomy, mandible was stabilized by precontoured titanium reconstruction plates spanning the entire defect. After confirming final diagnosis and a wait and watch approach, rhBMP-2 was inserted into mandibular defect along with conventional split rib graft. Result  New bone formation was identified at 3 months and was evident at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 upto 5 months. Conclusion  Reconstruction of a large mandibular defect was facilitated by use of an osteoinductive factor (rhBMP-2) as a graft additive. Clinical Relevance  One-step salvage and reconstruction could be facilitated by use of an osteoinductive factor, as a graft additive, may be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repair of large mandibular defec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珊瑚转化型羟基磷灰石-胶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CHA-Co-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颌骨缺损上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家兔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两组对照组,每组6只。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制造1.0cm×1.0cm贯通性骨缺损,实验组用CHA-Co-rhBMP-2复合人工骨充填修复,对照组分别用CHA-Co复合骨和单纯CHA充填修复。每组动物各取3只分别在术后6周、12周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材料具有明显的骨诱导活性,6周可见明显新骨形成,12周材料大部分降解,降解区域被大量成熟骨组织所取代,骨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无纤维结缔组织。骨密度分析结果认为骨缺损区的骨密度随时间延长有逐渐增高趋势,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实验动物均无感染和不良反应出现。结论CHA-Co-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及骨诱导活性,是一种理想的颌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