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78篇
  免费   5468篇
  国内免费   4524篇
耳鼻咽喉   576篇
儿科学   563篇
妇产科学   216篇
基础医学   5580篇
口腔科学   6536篇
临床医学   12070篇
内科学   3421篇
皮肤病学   164篇
神经病学   1977篇
特种医学   43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18601篇
综合类   25839篇
预防医学   4450篇
眼科学   273篇
药学   9494篇
  146篇
中国医学   8890篇
肿瘤学   1457篇
  2024年   466篇
  2023年   1778篇
  2022年   1809篇
  2021年   2409篇
  2020年   2819篇
  2019年   2766篇
  2018年   1361篇
  2017年   2185篇
  2016年   2767篇
  2015年   3230篇
  2014年   4870篇
  2013年   5311篇
  2012年   6193篇
  2011年   6816篇
  2010年   5714篇
  2009年   5683篇
  2008年   5894篇
  2007年   5330篇
  2006年   4739篇
  2005年   5235篇
  2004年   4412篇
  2003年   3922篇
  2002年   3044篇
  2001年   2845篇
  2000年   2204篇
  1999年   1756篇
  1998年   1566篇
  1997年   1417篇
  1996年   1342篇
  1995年   1053篇
  1994年   953篇
  1993年   664篇
  1992年   502篇
  1991年   443篇
  1990年   371篇
  1989年   431篇
  1988年   116篇
  1987年   96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因素,为其早期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浙江萧山医院分娩生产的530例产妇进行研究,其中初产妇339例,经产妇191例,将经产妇作为观察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在产后50 d检查其盆底功能,分析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后早期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28. 80%)明显高于对照组(15. 93%),且盆底肌力0级的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孕前体质指数BMI (P=0. 017)、分娩方式(P=0. 015)以及二次生产时间间隔(P=0. 006)相关,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分娩方式(P=0. 021)、孕周(P=0. 004)相关;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18. 5 kg/m~2(OR=1. 456,95%CI 1. 163~3. 862)和BMI≥28. 0 kg/m~2(OR=2. 036,95%CI 1. 184~6. 038)、二次生产时间间隔≤3年(OR=2. 147,95%CI 1. 240~3. 589)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孕周≥40周(OR=2. 348,95%CI 1. 135~5. 567)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阴道分娩会显著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二次妊娠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再次损伤率较高,且其损伤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二次妊娠产妇妊娠期和围生期的健康宣教,产后尽早开展和重视盆底检查及康复,以减少PFD发生。  相似文献   
6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导致筋膜室内容物增多、容积减小、压力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肌肉神经症状。(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重在早期诊断、早期切开,但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如根据临床症状“5P”征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有很多局限性,当患者出现“5P”征时往往病情已经进展到晚期,所以限制了临床的应用。OCS属中医学“筋伤”范畴,多属实证。机体受到创伤后必损气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闭阻经脉不通,影响气机运行,而致肿胀疼痛,出现气滞血瘀,治宜活血消肿、行气止痛。中医药在创伤早期干预会对OCS产生积极影响。下面笔者将目前OCS的诊断方法及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脊柱骨折术后康复中应用活血益骨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层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先对两组实施手术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术后仅做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活血益骨中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益骨中药用于脊柱骨折术后,可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究分析骨胶原肽对燃煤型氟中毒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燃煤型氟中毒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补钙、维生素D等相关常规对症疗法。而研究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骨胶原肽,治疗前后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和左侧股骨颈的密度变化、C-末端肽、P1NP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L1-L4腰椎BMD和左侧股骨颈BMD上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给予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其在血磷、血钙、CTX-1及P1NP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P<0.05),但治疗组患者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患者的79.17%(P<0.05),且患者在治疗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皮疹、过敏、胃肠道症状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骨胶原肽对燃煤型氟中毒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对于改善机体骨密度、骨代谢及降低CTX-1水平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在于引流出髋部积聚的血液,以加速患者康复。但由于术中已静脉滴入氨甲环酸,并可产生确切的减少失血的效果,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是否仍有必要?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滴氨甲环酸止血的基础上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2例,术中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其中62例全髋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管(引流组),70例全髋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无引流组)。比较两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血红蛋白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试验获得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与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引流组4例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引流组2例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引流组出现了3例渗血渗液、3例感染、2例肿胀瘀斑,无引流组出现了1例渗血渗液、1例肿胀瘀斑,两组切口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无引流组(P<0.05);⑤两组术后1,3,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滴止血药物氨甲环酸后无需进行引流管放置。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根据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不同切口,将68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经L形切口,观察组采用微创小切口。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疼痛NRS评分、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锻炼时间、末次随访的踝关节功Maryland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和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改良单图像法手工测量髌骨不稳患者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髌骨不稳患者30例。高年资手术医师A、B,使用改良单图像法手工测量髌骨不稳患者TT-TG间距,对比高资年影像学医师C,使用双图法测量髌骨不稳患者TT-TG间距。应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结果的可重复性。使用Bland-Altman分析图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高年资手术医师A、B使用改良单图像法手工测量髌骨不稳患者TT-TG间距分别和高年资影像学医师C使用双图法测量髌骨不稳患者TT-TG间距比较,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13和0.959,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和0.958。Bland-Altman分析图显示,TT-TG间距差值(mm)的均值为-0.276(95%CI:-3.526~2.974)和0.143(95%CI:-3.110~3.397)。A、B医师之间使用改良单图像法手工测量髌骨不稳患者TT-TG间距比较,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1,组内相关系数为0.891。Bland-Altman分析图显示TT-TG间距差值(mm)的均值为-0.276(95%CI:-3.526~2.974)。 结论 改良单图像法手工测量髌骨不稳患者TT-TG间距操作简单,可以准确测量出髌骨不稳患者的TT-TG间距,该方法和双图法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骨创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四会市中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6例骨创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法分两组,各53例,西医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中医组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和肢体肿胀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进行比较。结果:中医组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患者肢体肿胀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患者症状积分、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明显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骨创伤后期肢体肿胀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肿胀消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