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10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HSP7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HSP70真核表达质粒以用于肾脏缺血预适应中HSP70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用肝癌细胞系HepG2,用RT-PCR方法扩增HSP70cDNA,并利用T载体作为过渡,将HSP70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AAV-MCS中。重组质粒转染NIH3T3细胞,Western-blot法鉴定重组质粒HSP70/pAAV-MCS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正确表达。结果RT-PCR方法正确地扩增出了全长HSP70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HSP70基因克隆完全正确。重组质粒转染哺乳动物细胞系NIH3T3后,ECL-Western-blottimg法证实了目的基因能在其中正确表达。结论成功地克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HSP70/pAAV-MCS,为下一步研究HSP70在肾脏缺血预适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2.
HSV-TK/GCV系统体外对膀胱癌细胞的旁观杀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联合羟基无环鸟苷(GCV)对膀胱癌细胞的旁观杀作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转染HSV-TK基因的膀胱癌细胞(BIU 87-TK)分别与人膀胱癌细胞(BIU 87、T 24)和鼠膀胱癌细胞(T 739)混合培养。在GCV作用下,观测细胞的存活情况及BIU 87-TK条件培养液和细胞死亡裂解对共培养细胞的影响。结果 当BIU 87-TK细胞占50%时,共培养细胞对GCV的敏感性与100% BIU 87-TK细胞一致。表明每个表达HSV-TK基因的细胞能杀死至少一个不含HSV-TK基因的膀胱癌细胞。BIU 87-TK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对BIU 87亲本细胞的生长无影响。G 418诱导的细胞裂解与对其共培养的BIU 87-TK细胞无旁观毒性作用。结论 HSV-TK/GCV对膀胱癌细胞产生的“旁观者”效应是该系统特异性的毒性作用。“旁观者”效应不仅可在人膀胱癌不同细胞株之间产生,而且不局限于某一种属的膀胱癌细胞之间。  相似文献   
63.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行口服药物,膀胱腔内灌注,经尿道电切,膀胱大部分切除术及乙状结肠膀胱成形术等治疗。结果:14例获得随访0.5月-8年,治愈12列,好转1例,灌注治疗后1年又复发1例,失访1例,结论:对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予以重视,严格的膀胱腔内灌注二甲基亚砚或卡介苗具有肯定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膀胱下尿路梗阻对大鼠逼尿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观察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最大膀胱容量等膀胱功能指标。根据逼尿肌是否稳定,将动物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逼尿肌稳定组,用拉力传感器检测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频率及收缩幅度,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6周后,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梗阻后最大膀胱容量及膀胱湿重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体外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逼尿肌不稳定组较逼尿肌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正常对照组与逼尿肌稳定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膀胱下尿路梗阻使逼尿肌自发性收缩的节律发生改变,是引起逼尿肌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构建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微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瞻性构建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微球,以期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能应用于特异性清除TNF-α的血液净化方法,奠定实验基础。采用以PSM为载体,依次包被PLL及rHTNF-αM cA b的方法而制备的免疫微球,分别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应用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分光光度计测定等方法,探讨吸附微球的包被条件。结果显示,20℃、pH 9.5、60 m in三者为PLL包被PSM的最佳条件。包被后的洗脱液检测结果显示PLL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PLL在PSM表面包被较为牢固。在相同温度及包被时间内,应用浓度为0.2%的戊二醛溶液进行的rHTNF-αM cA b对PLL的包被结合牢固。实验表明,所构建的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微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免疫吸附材料。该方法简单,价格便宜,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方法。  相似文献   
66.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第六届常委会认为本届学术会议专设影像泌尿外科学分会场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是我国在泌尿外科诊治技术特别是手术技术方面,不少单位已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水平,有必要通过影视资料展示;二是国内已有许多单位制备了相关的影像泌尿外科学资料;三是通过播放录像,不但可直视交流各自的经验,而且对于众多基层单位的代表能起到继续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急性缺血性肾衰后内皮素免疫组化改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急性缺血性肾衰后内皮素免疫组织化学改变,采用大鼠左肾动脉夹闭60分钟再灌注致缺血性肾衰模型,观察再灌注不同时相点肾脏免疫活性内皮素-1(ET-1)分布的改变。发现:再灌注后免疫活性ET-1染色明显增强;染色部位主要表现在入、出球动脉,系膜细胞,直小血管,近曲小管内缘及胞浆,以再灌注6小时和直小血管染色最明显;再灌注24小时发现多量脱落坏死细胞胞浆染色。结果表明:再灌注后ET-1很可能主要通过对肾脏血液动力学的作用发挥对肾功能的损害作用,对肾小管细胞也可能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肾上腺素β3 受体 (β3 AR)在膀胱出口梗阻 (BOO)型逼尿肌不稳定 (DI)中的作用。 方法 Wister大鼠 15只 ,建立BOO后DI模型 ,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 ,根据是否有DI将下尿路梗阻大鼠分为DI组和逼尿肌稳定 (DS)组 ,正常大鼠 8只作为对照组。用离体逼尿肌条拉力实验观察BRL37344A(β3 AR激动剂 )对逼尿肌自律性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RT PCR检测膀胱 β3 ARmRNA含量。 结果 BOO后DI发生率为 6 7% (10 / 15 )。BRL37344A能明显抑制正常及不稳定膀胱逼尿肌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强度 ,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对DI组的作用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DS组 (P <0 .0 5 ) ;梗阻后DI组、对照组及梗阻组 β3 AR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 10 .2 7± 1.17、19.84± 2 .6 2和 18.38± 3.4 5 ,DI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结论 β3 AR激动剂能降低正常及梗阻后逼尿肌条自律性及收缩力 ,β3 AR密度变化可能参与大鼠BOO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尿动力学检查在尿失禁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尿动力学检查在尿失禁诊治中的意义金锡御宋波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外科尿失禁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女性、儿童和老年人。国外资料表明,女性30~59岁发病率为25%,60岁以上者发病率为38%。尿失禁不仅损害了病...  相似文献   
70.
M3R介导逼尿肌细胞收缩与信使分子IP3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信使分子IP3 在M3 R介导逼尿肌细胞收缩中的作用。方法 :MR非选择性的激动剂 (carba chol)、拮抗剂 (atropine)及M2 R拮抗剂 (methoctramine)、M3 R拮抗剂 (4-DAMP)刺激原代培养人逼尿肌细胞 ,通过 [3 H]掺入法 ,检测磷脂酰肌醇 (PI)的代谢产物 [3 H]-IP含量。结果 :[3 H]-IP的含量随carbachol刺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atropine和 4 -DAMP能显著抑制carbachol诱导的代谢反应 (P <0 .0 1) ,而methoc tramine不能显著抑制carbachol的作用 ;atropine与 4 -DAMP的作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M3 R与PI分解产生的第二信使分子IP3 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