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人口控制社会化是我国当前人口控制的必然选择,这种控制方式主要通过对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使人口控制由他律转变为自律。要使人口控制社会化有效实施,需要依赖生育控制,目前生育控制主要包括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而这些措施在运用过程涉及许多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我国引起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重要抗原之一DnaK基因及其表位区的多样性,理解伯氏疏螺旋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伯氏疏螺旋体抗原分子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方法比对分析我国68株具有代表性的伯氏疏螺旋体菌株,包含了4个重要基因型。使用国际参考株B31(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B.B.s.s)作为参考菌株。结果结果表明DnaK基因的T细胞抗原表位区有单核苷酸变异(SNP),但氨基酸序列与参考菌株没有差异。该基因序列90~1 838 bp的dN/dS值为0.03。同时,我国伯氏疏螺旋体主要致病基因型B.garinii的核酸变异较大。结论 DnaK基因的T抗原表位高度保守,可能是感染之后直接刺激免疫系统引起炎性反应的原因之一。此外在不改变蛋白功能的前提下,基因的多样性可能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了解中国6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携带情况.方法 在6省各选取2个采样点捕蜱,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分型.结果 6省共采集到2200余只蜱,约1000只蜱用于病原分离培养,从吉林省长白县全沟硬蜱标本中分离到13株螺旋体,从贵州省道真粒形硬蜱标本中分离到9株螺旋体.1255只蜱用于PCR检测,从6省的蜱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特异片段,其中吉林省(长白县27.08%、通化县20.41%)、青海省(互助县25.06%、黄南县21.11%)和贵州省(道真县25.63%)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高,山西省(垣曲县4.72%、交城县3.64%)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低.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吉林、青海、甘肃和山西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均为Borrelia garinii.贵州、湖南省的基因型均为Borrelia valaisiana.结论 6省蜱中均带有莱姆病螺旋体,且带菌率有差异;山西省蜱中存在Borrelia ganmi型莱姆病螺旋体,湖南省蜱中存在Borrelia valaisiana型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64.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吉林省莱姆病的病原学,为莱姆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旗法捕获蜱;采用BSKⅡ培养基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病原体进行单克隆抗体鉴定及5S~23SrRNA基因间隔区PCR-RFLP分析。结果2004年从吉林省11个地区捕蜱1308只,其中全沟硬蜱1250只,占95.6%;血蜱58只,占4.4%。从全沟硬蜱中分离到7株螺旋体,经单克隆抗体鉴定均为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RFLP基因分型结果表明,6株菌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1株菌为Borrelia afzelii基因型。结论吉林省11个地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全沟硬蜱,至少存在2个致病基因型,即B.garinii和B.afzelii,以B.garinii基因型为主。因此应加强这些地区莱姆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5.
目的调查山东省莱姆病地理分布、媒介生物、动物宿主及病原分离情况,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对6个调查点的人群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DFA)检查优势蜱种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并用BSKⅡ培养基分离培养莱姆病螺旋体。宿主调查采用DFA检查鼠肾。用单克隆抗体和IFA进行菌株的鉴定。结果共检测血清1934份,阳性121份,感染率6.26%;鲁东、鲁南、鲁中、鲁西北感染率分别为5.76%、7.03%、0、9.81%;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为5.56%,女性为6.9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0.05);山东省蜱类的优势种为长角血蜱,该蜱中肠带螺旋体率为12.00%;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类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3.26%,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5.65%),带菌率高为14.24%。从86组培养物中分离到2株莱姆病螺旋体(TSH1、TSH2)。结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传播媒介分布不同,各地区间莱姆病感染程度差别很大。长角血蜱可能为山东省莱姆病的重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66.
目的:双侧上肢收缩压与舒张压有无差异。方法:用汞柱血压计测量随机抽取健康男女坐位双侧上肢左右侧血压各100名,用左右侧平均动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进行比较。结果:双侧上肢收缩压与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上肢右侧血压不大于左侧血压。  相似文献   
67.
目的查明河南油田所属新疆石油探区人群莱姆病感染与发病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测。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病例诊断。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分别进行了5次调查,共计7956人,检测到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IgM)阳性者1037份,感染率为12.07%~14.07%,平均感染率为13.03%。不同职业人群中,莱姆病感染率以野外勘探开发组最高(16.36%),野外建设施工组次之(12.63%),后勤服务组最低(7.58%),3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1)。感染者中年龄最小6岁,最大61岁,但不同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P>0.1)。诊断为莱姆病者665例,患病率为8.36%。结论河南油田新疆石油探区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并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应加强莱姆病的防治,以保护其健康。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种参照菌株PD91的鞭毛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与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获得PD91的鞭毛蛋白编码基因片段,经酶切、连接,插入质粒pET-11d中,构成重组质粒pET11d-fla,转化致大肠埃希菌BL21,提取质粒进行酶切、DNA测序和氨基酸序列分析鉴定,诱导表达,筛选高效表达株,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B)方法,鉴定重组蛋白及其抗原性。结果成功地获得了鞭毛蛋白的编码基因片段和基因重组,重组蛋白在宿主菌BL21中高效表达。WB结果显示重组鞭毛蛋白与PD91的鞭毛蛋白具有相同的抗原性。经测序显示该鞭毛蛋白的基因片段长度为1011bp,与北美莱姆病螺旋体标准株B31的DNA碱基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同源性分别为94.70%、95.85%。结论 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种的鞭毛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并证实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莱姆病血清学诊断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酶类结果失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方法鳊辑具体酶参数时根据需要适当设定样本稀释倍数,通过稀释样本来提高K值以达到较宽的线性范围,从而使多数酶测试不超线性。结果过高的K值导致重复性差,CV值高,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测定时间。从而既得到了较宽的线性范围,又使得CV值符合试剂要求。结论通过提高K值达到理想的酶测试线性范围,通过增加测量时间来保证合理的CV值。从而,在保证良好的重复性的基础上解决了酶类测试结果失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正足癣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所致,好发于足趾间、足跖、足跟、足侧缘。临床可分为水疱型、浸渍糜烂型、丘疹鳞屑型和角化过度型4型,其中浸渍糜烂型是儿童足癣最常见的类型~([1])。我院收治1例足癣患儿,经过抗真菌治疗和局部应用鸡蛋内膜的方法,病情好转。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女,6.5岁,主诉于半年穿运动鞋外出旅游后出现第1脚趾处瘙痒、粟粒样大小水疱,继而出现皮肤的糜烂。多次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