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7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MSCT和MRI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鹏  许乙凯  吴元魁  周文兰   《放射学实践》2010,25(3):323-32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中经手术、肝脏活检及胆管造影证实出现并发症病例的CT、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及MRI显示门脉主干吻合口狭窄2例,肝动脉狭窄3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MRI显示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CT显示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移植排异反应3例,肝移植术后肝内其它并发症4例,包括肝脓肿1例、肝胆管炎2例和肝局灶性坏死1例,其它系统并发症7例。结论:CT和MRI能发现大部分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是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2.
肝炎性假瘤16层螺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炎性假瘤(IPL)的16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肝炎性假瘤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分别测量病灶及病灶周边肝组织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时相CT值,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 16例患者共发现18个病灶,病灶大多位于肝右叶,CT平扫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无或仅为轻度强化,门脉期表现为轻到中度强化,部分病灶表现周边肝组织环形强化,或(及)病灶中心结节状或纤维条索状强化或(及)门静脉分支穿过病灶等特征性改变.统计学提示IPL病灶在动脉期的CT值增加与平扫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门脉期的CT值增加与平扫及动脉期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病灶周边区域肝组织在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的CT值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增强CT动态扫描显示IPL病灶整体呈少血供表现,以门脉期及延时期的CT表现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海洛因体内藏毒的CT检出以及评价CT在筛查这类案例中的作用。方法:搜集2005年9月5日~2008年4月23日所有疑犯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42例加做了腹部平片X线检查),回顾性分析最终确诊为海洛因体内藏毒罪犯的腹盆部CT影像学表现(形态、大小、数目、位置和密度)以及腹部X线平片的表现。结果:158例疑犯中124例最终确诊为海洛因体内藏毒者,这与CT检查结果一致。42例腹部平片检查中有2例假阴性结果。CT和腹部平片表现为腹盆部消化道和/或阴道内紧密排列的圆形或卵圆形肠道外异物影,此外还发现了“气环征”和“洋葱皮征”为海洛因体内藏毒的CT特征性表现,对检出这类罪犯有一定作用。结论:海洛因体内藏毒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常规腹盆部CT是检出体内藏毒疑犯的较为精确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4.
四肢滑膜肉瘤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四肢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CT、MRI、DSA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滑膜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滑膜肉瘤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结果:大部分滑膜肉瘤位于关节旁;X线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部分可见肿块内钙化;典型的CT表现为较深在的、等或稍低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磁共振T1WI与肌肉信号相比,滑膜肉瘤表现为分叶状、不均匀、等或稍高信号,T2WI则表现为高信号为主的不均匀信号;DSA呈显著的肿瘤实体染色及新生血管。结论:滑膜肉瘤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多种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5.
背景:在评估肿瘤所在区域的引流淋巴结时,CT、MRI等常用影像技术仅依靠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和分组等非特异性诊断标准,而不能提供有关淋巴结内部结构的重要信息,所以诊断准确性较低.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adolinium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DTPA),尤其是Gd-DTPA类鳌合物等淋巴靶向的对比剂,有望改善这种不利的局面.目的:制备Gd~(3+)标记的二乙三胺五乙酸一白蛋白--钆喷替酸葡甲胺一白蛋白(Gd-DTPA-HSA),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其淋巴结靶向强化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12/2009-04在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首先将Gd_2O_3与0.1 mol/L HCI反应10 min,制得GdCl_3.然后将DTPA环酐、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以摩尔比分别为200:1,100:1的比例混合,各分为4等份,在pH值分别为5.0,6.0,7.0,8.0、室温下反应30 min.最后加入GdCl3,络合反应在1 min内完成.将Gd-DTPA-HSA冻干成粉末并配制成0.50 mmol Gd/L的Gd-DTPA-HSA溶液备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兔6只,平扫后在双侧后脚掌趾蹼间隙各注射0.2 mL含Gd 0.50 mmol/L的Gd-DTPA-HSA溶液,于给药后30 min,1 h,3 h进行3次MRI扫描.测量增强前后胭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其强化率.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反应条件下每个白蛋白分子上所结合的Gd3+离子数量,计算不同反应条件DTPA-HSA的偶联效率.②Gd-DTPA-HSA淋巴结靶向强化效果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①在DTPA-HSA摩尔比相同的条件下,每分子DTPA-HSA结合的Gd~(3+)数目和DTPA-HSA的偶联效率随着反应体系pH值的增高而增加.②在反应体系pH值一定的条件下,DTPA-HSA摩尔比为200:1时每分子DTPA-HSA结合的Gd~(3+)数目大于DTPA-HSA摩尔比为100:1时的二者结合的数目,但前者的DTPA-HSA偶联效率低于后者.③经趾蹼间隙给药后,小腿淋巴管和胭窝淋巴结明显、均匀的强化.结论:pH=8.0的0.1 mol/L NaHCO_3反应缓冲体系有利于人血清白蛋白与DTPA的偶联反应.Gd-DTPA-HSA是一种有效的淋巴结特异性对比剂,能够靶向强化淋巴结.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纵隔生殖细胞肿瘤MSCT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共64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进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3例畸胎瘤,11例恶性生殖细胞瘤。53例畸胎瘤CT显示都含有脂肪,位于前纵膈。11例恶性生殖细胞瘤,肿瘤直径范围为7.0~28.0cm,均偏于纵隔一侧生长,位于中上前纵隔,平扫密度较低,CT值约20~30HU,增强扫描呈斑片状、边缘轻度强化;与周围大血管分界不清,肿瘤具有钻隙生长的趋势,肿瘤内部多发囊变。结论:CT对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制备Gd3+标记的二乙三胺五乙酸-白蛋白(钆喷替酸葡甲胺-白蛋白,Gd-DTPA-HSA),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其淋巴结靶向强化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①选定4个不同pH值的反应体系及不同的cDTPAa/HSA摩尔比率,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每个白蛋白分子上所结合的Gd3+离子数量,计算不同反应条件DTPA-HSA的偶联效率;②健康新西兰兔6只,平扫后在双侧后脚掌趾蹼间隙各注射0.2ml Gd-DTPA-HSA,给药后第30min、1h、3h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其强化率。结果:①在cDTPAa/HSA摩尔比相同的条件下,每分子HSA-DTPA结合的Gd3+数目和DTPA-HSA的偶联效率随着反应体系pH值的增高而增加;②在反应体系pH值一定的条件下,cDTPAa/HSA摩尔比为200:1的条件下每分子HSA-DTPA结合的Gd3+数量大于二者摩尔比为100:1时所结合的Gd3+数量,但前者的DTPA-HSA偶联效率低于后者;③经趾蹼间隙给药后,小腿淋巴管和窝淋巴结明显、均匀的强化。结论:pH=8.0的0.1M NaHCO3反应缓冲体系有利于HSA与DTPA的偶联反应。HSA-Gd-DTPA是一种有效的淋巴结特异性对比剂,能够靶向强化淋巴结。  相似文献   
68.
颅内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瘤的病理及MRI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病例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及MRI影像学特点。结果: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瘤11例,幕上常见,以累及皮质为主,部分囊变,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缘清楚,水肿少见,增强不强化或轻度环壁结节强化;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1例,多发幕上,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信号混杂,病灶边缘多清楚,少见水肿或轻度水肿,增强不强化或轻度不均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3例,均位于侧脑室,T1WI和T2WI呈混杂信号,内有囊变,增强明显不均强化;婴儿促纤维增生型节细胞胶质瘤1例,位于左额颞顶叶,呈大囊状,有纤维分隔,T1WI低信号为主,T2WI高信号为主。结论:颅内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影像学表现的病变,需紧密结合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9.
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胰胆管扩张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胰胆管扩张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胰腺癌和42例慢性胰腺炎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资料.每例均口服钆喷酸葡胺(Gd-DTPA)稀释液后分别行常规MR平扫和MRCP扫描.结果 胰腺癌组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主要特征包括:(1)胰管扩张多呈平滑状,且在肿块区截断(16例,占72.7%);(2)扩张的胆总管多呈突然截断(18例,占90%),部分见肝内外胆管均扩张(12例,占42.8%);(3)"双管征"(19例,占86.5%).慢性胰腺炎组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主要特征:(1)胰管粗细不均的不规则扩张,且贯通病变区(20例,占60.6%);(2)肝内胆管少见扩张,胆总管扩张逐渐变细(8例,占80%);(3)部分可见胰胆管结石(5例,占11.9%)、胰腺假性囊肿(21例,占50%)形成.结论 胰胆管扩张的不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表现对鉴别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0.
丘脑肿瘤的核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丘脑肿瘤的MRI表现,以其提高MRI对丘脑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丘脑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41例丘脑肿瘤中,星形细胞瘤17例,主要发生在背侧丘脑及上丘脑,Ⅰ~Ⅱ级强化较轻,占位效应较轻,Ⅲ~Ⅳ级囊变坏死多,强化明显;生殖细胞瘤12例,主要分布背侧丘脑和上丘脑近松果体区,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室管膜瘤3例,占位效应明显,不均匀明显强化,易通过脑脊液播散;畸胎瘤1例,信号混杂.钙化灶明显,占位效应轻;淋巴瘤1例,水肿范围较大,强化均匀、明显;转移瘤4例,结节与水肿不成比例,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动静脉畸形2例,强化常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1例,强化轻,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MRI是丘脑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MRI可更清楚、准确地显示病变侵犯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