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98篇
预防医学   7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琨 《中国保健》2010,(6):152-15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而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即往认为冠心病是老年性疾病,而近年来在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呈急骤上升的态势。因此,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多发病。仅依靠发病后的药物治疗,不可能扼制其发展趋势。因此,积级开展预防冠心瘸的健康教育,变被动控制为主动预防,以控制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MES)与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超声回声、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52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进行MES监测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症状侧MES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症状侧(28.8%对4.5%,P<0.05).MES阳性率与狭窄程度、斑块超声回声、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卒中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ES主要发生在症状侧,与斑块不稳定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的CT表现特点,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36例临床诊断为AS骶髂关节炎的患者中,3例CT表现正常,早期病变包括I级和II级共24例,CT表现主要以髂骨面增生破坏为主,多为双侧对称,关节间隙保持正常。中晚期病变包括Ⅲ级和Ⅳ级共10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弥漫性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面呈毛刷状破坏,关节间隙呈不规则狭窄,韧带受累钙化,最后关节间隙消失呈骨性强直。结论: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准确观察其宽度,判断有无关节强直或部分强直,有利于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病变,正确分级,对了解病情发展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近年来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调取我院2010年上半年及2013年上半年儿科门诊处方,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比较抗菌药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变化.结果:我院儿科门诊2013年,抗菌药使用率从2010年的55.27%下降至18.9%,注射液使用率从2010年的46.72%下降至41.2%.结论: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后,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正常者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接受IVIG治疗,并且有治疗前后血液学检查结果的KD患者2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KD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NCAL)组和冠状动脉病变(CAL)组,记录两组患者在应用IVIG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内和2周内静脉血WBC总数及其分类、PLT、CRP和ESR的结果,同时收集24例正常对照者WBC总数及其分类、PLT。结果(1)治疗前NCAL组和CAL组WBC总数及分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VIG治疗后CAL组和NCAL组WBC总数、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明显增高(P均〈0.05);在CAL组,治疗后1周内WBC总数仍高于对照组,而NCAL组WBC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变化不受IVIG影响而逐渐增高。(3)IVIG治疗后CAL组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AL组治疗后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与NCAL组ESR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的发病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失衡有关,IVIG可以通过恢复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质量标准进行修订研究。方法除原注册标准的检测项目外,增加了以ImmunoCAP 方法检测氢氧化铝吸附的螨变应原注射液制品的总生物学活性和游离过敏原生物活性测定,以Western—Blot法对其主要成分进行检测。结果10批制品的总特异性IgE测定的均值为20.58kUa·L^-1,总过敏原对血清库抑制率均值为67.70%,批间变异系数为1.48%;游离特异性IgE测定的均值为58.24kUa·L^-1,游离过敏原对血清库抑制率均值为9.0%,批间变异系数为35.49%。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批制品均与内参有相同的图谱,并在25kD、14kD具有明显的条带。结论新增的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可用于螨变应原注射液产品的常规检定,可以作为考察制品批间一致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67.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并发症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趋化因子,人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 CXC chemokine ligand 16,CXCL16)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旨在探讨不同碘负荷状态下钠碘转运体(NIS)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在甲状腺自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取断乳1月龄的Babl/c小鼠按碘摄入量不同分为低碘绀、正常碘组、5倍碘组、10倍碘组和50倍碘组,饲养3个月、6个月后处死动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NI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状腺组织碘含量,采用竞争结合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甲状腺组织激素水平.结果 与正常碘组比较.各月龄低碘组小鼠NIS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NIS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具有运碘功能,甲状腺摄碘功能增强,但长期严重碘缺乏最终导致甲状腺组织中碘含量和甲状腺组织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各高碘组NIS mRNA和蛋白表达有所下降,呈现随碘摄入量增加表达逐渐减低的趋势,且NIS主要分布于胞浆内,不具备跨膜转运碘的能力.甲状腺摄碘能力显著下降,甲状腺组织中碘含量虽有所升高,但小与碘摄人成平行关系.结论 不同碘负荷状态下 NIS基因表达的调控可发生在转录、翻译和翻译后水平,NIS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调节是机体适应低碘、耐受高碘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是甲状腺自身调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显示能力,研究分析SMA的影像解剖特点。方法:120例行上腹部双期增强扫描患者,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全面观测肠系膜上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结果:SMA的夹角、开口直径、SMA与腹腔动脉(CA)距离的测量结果分别为(60.53°±27.46°)、(0.87±0.17)cm、(0.54±0.19)cm;SMA开口平对L1椎体108例(占90%)、T12~L1椎间隙8例(占6.6%)、L1~2椎间隙4例(占3.3%),SMA走行方向主要有三种:右前下方112例(占94%)、前下方5例(占3.7%)、左前下方3例(占1.9%);发现SMA有关的各种变异3型共6例。结论:MSCTA能客观准确地显示SMA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0.
孙伟  王琨  周令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846-1849
目的:初步探讨背景抑制弥散成像(DWIBS)技术对肝占位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的46个肝占位性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细胞癌10例13灶,肝转移瘤7例14灶,肝血管瘤4例7灶,肝囊肿7例12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比较,通过背景抑制的WDI经MIP重建及黑白反转技术制作局部类PET图像,观察病灶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以1.6×10-3 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局部类PET图像,28例46个肝占位性病灶均显示清晰。结论:背景抑制弥散成像并测量病灶的ADC值对肝占位性病灶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