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2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61.
目的 迭代算法是实现CT低剂量成像的有效工具,其特点是在降低图像噪声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好的图像质量.但对于扫描条件过低噪声过大的图像,过度的迭代重建有可能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并损失解剖结构的细节.因此,如何能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成像、使放射剂量达到可处理的最低水平是在临床实施CT低剂量成像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应用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AIDR 3D)进行个体化超低剂量胸部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从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2月进行过首次常规剂量胸部CT平扫检查并且明确诊断的病人中,连续收集需要在1个月内进行CT平扫复查的病人共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13~84岁,平均年龄48.27±17.63岁,BMI为15.62~30.85,平均21.62±3.38.这48例病人首次常规剂量检查时采用普通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扫描,其目标噪声值SD为12.5,并用常规滤波反投影(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进行重建.复查时进行个性化超低剂量胸部CT成像方案扫描,扫描条件采用整合迭代算法(AIDR 3D)的AEC技术,设置目标噪声值为SD25,其他扫描参数和重建参数保持和常规检查一致,得到的数据分别进行AIDR算法和FBP算法重建.两次检查总共得到三组数据,分别为常规剂量FBP组(A组)、低剂量AIDR组(B组)和低剂量FBP组(C组).3组分别用相应的过滤函数显示肺窗和纵隔窗.对三组数据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进行对比:客观评价用图像噪声值进行量化(用CT值的标准差表示),主观评价由两名医师采用3分制(3-优,2-可,1-差)进行独立盲法评分.为了评估结合了AIDR 3D的AEC技术调控管电流的效果,把胸部分成上、中、下部分别进行评价.数据统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Friedman检验,将上、中、下评分均≥2分的病例定义为可诊断,计算可诊断率.扫描的放射剂量则通过记录机器上显示的CTDI和DLP数值,计算有效剂量ED(k=0.014),将复查和首次扫描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3组肺窗图像的噪声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比C组大幅降低噪声值(上66.58%;中39.62%;下48.55%),而B组和A组相比,上肺和下肺噪声分别降低15.67%和15.26%,而中肺噪声值则增加9.33%.3组的纵隔窗图像的噪声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比C组噪声值显著降低(上66.58%;中39.62%;下48.56%),而B组比A组噪声值有轻度增加(上39.95%;中79.43%;下76.35%).主观图像质量评价:B组的肺窗上、中、下部之间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隔窗的上、中、下评价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的肺窗图像的可诊断率(上、中、下均在2分或以上)都达到100%,优、良、差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组纵隔窗图像的可诊断率有显著差异,C组的可诊断率明显较低,B组和A组的可诊断率相同(95.83% vs 95.83% vs 56.25%,P< 0.05).放射剂量方面,复查扫描(B/C组)和初次扫描(A组)相比有效剂量降低87.05%(0.715 vs 5.524 mSv,k=0.014).结论 采用整合AIDR 3D的AEC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同体型的人群的胸部个性化超低剂量CT成像.  相似文献   
6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MR影像特点分析(附9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SPT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体3例,胰尾2例,胰体尾1例。肿瘤大小为2.2~14.0 cm,中位数为6.0 cm。胰腺SPT在T1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8例,不均匀等信号1例;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8例,不均匀等信号1例,增强后肿瘤呈轻或中度强化。5例肿瘤见与脑脊液信号类似之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区域。9例肿瘤在T1WI上均见斑点、斑片状高信号区,提示肿瘤内出血。9例肿瘤在T1WI及T2WI上均见低信号包膜,增强后呈轻或中度强化。结论 胰腺SP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胰腺SPT的诊断。  相似文献   
63.
目的由于鼻咽癌发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目前大样本的综合性研究较少,也缺乏放疗后的纵向对比研究。研究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不同阶段颞叶白质水分子的弥散特征,探讨放疗对颞叶白质水分子弥散的影响,对放射性损伤的监测提供量化指标。方法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或放疗后行头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的患者共204例,其中放疗前患者44例,放疗后患者160例。测量所有患者双侧颞叶白质的各向同性表现弥散系数(isotropi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iso)值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ic,FA)值,并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结果放疗后双侧颞叶白质的ADCiso值和FA值均下降,放疗后3~5个月变化最明显,随时间延长,6个月以后ADCiso值和FA值有回升趋势。结论 DTI可反映放疗后颞叶白质水分子的弥散特点,有助于监测放射线的损伤程度,以及了解其修复过程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4.
左房附壁血栓多在超声、心腔造影或心脏手术过程中发现.早期检出左房血栓对治疗和预防动脉栓塞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最可靠的诊断手段[1-2]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因存在一定的侵入性,且这类患者常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行TEE检查具有潜在的危险性.随着多层螺旋CT的逐渐普及,其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任意平面的各向同性三维图像重建,通过造影剂增强,可清晰显示左心房的解剖结构.运用多层螺旋CT技术检测左房血栓,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左房血栓病例的64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左房血栓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5.
脑梗死的DTI征像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表现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方法 选择10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TI检查,采用旨法分析各向同性表观扩散系数(ADCiso)图和各向异性指数(FA)图上二病变区的信号特点,进行DTI征像的分型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29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DTI表现为Ⅰ型和Ⅱ型10例,Ⅲ型3例,Ⅳ型6例;34例亚急性期患者中I型2例,Ⅱ型20例,Ⅲ型8例,Ⅳ型4例;44例慢性期患者中DTI表现为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41例.脑梗死的DTI表现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0.693,P=0.000).结论脑梗死的DTI表现可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不同病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学分期.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腹膜转移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腹膜转移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36例经手术或是病理证实的腹膜转移瘤的MRI表现。【结果】 壁层腹膜呈不规则带状、结节状增厚20例(55.56%);大网膜改变9例(25.00%);肠系膜增厚8例(22.22%);腹膜腔腔内多囊性占位1例(2.78%);腹水26例(72.22%)。【结论】 MRI对腹膜转移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Gd-DTPA动态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L12例13个病灶,重点观察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3个病灶,在T1WI上,4个病灶呈等信号,其余呈低信号。在T2WI上,6个病灶呈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3个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方式及特点如下:(1)全部病灶呈延迟强化;(2)动脉期4个病灶可见强化,其余无明显强化;(3)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可见周边部环形强化(9/13,69.23%)、分隔样强化(6/13,46.15%)、中心或偏心性小结节状强化(2/13,15.38%)、全瘤不均质强化(1/13,7.69%);(4)延迟期病灶内存在无强化区(7/13,53.85%);(5)延迟期病灶缩小感(4/13,30.77%)。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IPL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对定性诊断与鉴别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8.
患者女,11岁.左大腿无明显诱因行走时疼痛20余天,呈持续性,无放射痛,无发热,休息后缓解,症状逐渐加重.体检:左髋部外旋、外展时疼痛加剧,"4"字试验阳性,直腿高抬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前瞻性地探讨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评价头颈部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经颈部淋巴结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鳞癌患者(舌癌5例、鼻咽癌5例、喉癌3例、口底癌3例、口咽癌1例、喉咽癌1例、面颊癌1例和唇癌1例)进行颈部常规MR和DWIBS扫描,测量淋巴结的ADC值,选定鉴别转移性和良性淋巴结的最佳ADC阈值,并比较DWIBS与常规MRI显示和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能力.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常规MR检查计数淋巴结共101枚,诊断转移性淋巴结58枚;常规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8%(47/60)、特异度为81%(44/54)、准确度为80%(91/114)、阳性预测值为82%(47/57)、阴性预测值为77%(44/57).DWIBS计数淋巴结共114枚,转移性淋巴结(60枚)的平均ADC值为(0.945±0.122)×10-3mm2/s,低于良性淋巴结(54枚)的平均ADC值(1.210±0.151)×10-3 mm2/s(t=-10.354,P<0.01).以1.090×10-3 mm2/s作为ADC阈值,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3/60)、80%(43/54)、84%(96/114)、83%(53/64)和86%(43/50).结论 DWIBS有助于诊断头颈部鳞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常规MRI可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70.
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central giant cell granuloma,CGCG)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非肿瘤性病变.现将2例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发生于颞骨的CGCG的影像和病理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