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及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提取197例单相抑郁患者和225名健康对照者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包括TPH2基因rs7305115位点的312bp基因组DNA片段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在第7外显子周围未发现其它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单相抑郁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PH2 rs730511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患者组内有自杀行为的个体携带基因型AA的频率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无明显关联,与自杀行为有关联。其可能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63.
患者,男,68岁,农民.因周期性呃逆6个月于1991年11月29日入院.1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间隔15~20天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2~4天,可自行缓解,未介意.10个月前始,呃逆呈周期性,每10天发作1次,每次持续8天,呃逆7~8次/min,不分昼夜,清醒及睡眼呃逆,严重时伴返酸,呕吐,不能进食.病人无发热,无肩背痛及吞咽困难,二便正常.既往急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6年.嗜烟酒,有止痛片成瘾史.颈椎、胸部X光片、胃镜、颈部、纵隔、腹部各脏器超声波检查及头颅CT均正常.针对呃逆先后应用CO_2疗法针炙及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后探索应用氯  相似文献   
64.
现已公认,在中年人群中,高血清胆固醇浓度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但是,至今尚未能证实年轻时血清胆固醇浓度升高与以后发生早期心血管病变的潜在联系。方法作者对1017例年轻男性(平均年龄22岁)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随访27~42年,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和危险性与年轻时  相似文献   
65.
小儿屏气发作误诊3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屏气发作(Breath-Holding Spells,BHS)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一常见行为问题,发生率4%~5%,1600年Nicolas Culpeper首次描述了本症的主要特征.文献常称为紫绀型婴儿晕厥、缺氧性晕厥、反射性缺氧发作、非癫痫性迷走神经发作以及白色反射性晕厥[1].对我院1999-01~2001-05误诊3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卡马西平与阿普唑仑治疗酒精戒断反应的疗效。方法:男性酒精依赖病人的戒断症状33例,其中16例(年龄45±s10a)采用阿普唑仑1.2-4.8mg/d,po,共2wk。另17例(年龄46±10a)采用卡马西平300-900mg/d,po,共2wk作对照,结果:卡马西平对酒精戒断症状有效。2组病人在治愈率、戒断症状量表及HAMA量表减分率方面均有显著疗效(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因卡马西平无成瘾性,故适用于门诊及院外酒精戒断反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67.
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1],目前已成为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问题及其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自杀行为与幸福感及缺陷感之间的相互关系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幸福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抑郁症自杀行为,为预防和干预自杀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03例抑郁症自杀行为先征者、103例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以及103例非精神病患者的亲属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4.27%的先征者的I级亲属有自杀行为,I级亲属发生率为4.56%,显著高于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的I级亲属1.92%(﹤0.001)及对照组I级亲属发生率0.264%(﹤0.001),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44(2.01~2.95)、18.07(2.95~23.68);且先征者的I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I级亲属﹥先征者的Ⅱ级亲属(1.60%)﹥先征者的Ⅲ级亲属(1.04%)﹥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的Ⅱ级亲属(0.612%)﹥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的Ⅲ级亲属(0.39%)﹥群体自杀行为发生率。多基因阈值模型估计,抑郁症自杀行为先征者I、Ⅱ、Ⅲ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71.52±11.02)%、(41.92±11.81)%、(31.09±13.29)%,3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49.38±3.99)%。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Ⅰ、Ⅱ、Ⅲ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46.64±13.27)%、(18.57±16.82)%、(2.02±19.01)%,三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39.88±4.31)%。[结论]遗传因素在决定自杀行为的易患性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可能是独立于伴发自杀的抑郁症传递的。  相似文献   
69.
目的查明一起白内障术后引起眼内感染的病原菌及其来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可能引起眼内感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物表、洗于用水以及药物等进行分离培养和细菌学鉴定,同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患者和环境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3例患着眼拭子或眼前房水中均检出铜绿似单胞菌,有4处于术窒洗手用水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经过PFGE鉴定,3例患者眼睛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和3处洗于用水中的铜绿似单胞菌具有同源性。患者感染的铜绿似单胞菌来源于洗手用水。尽管术后及时在眼内使用抗生索,但是效果并不好,其中1例患者眼球被摘除。结论PFCE鉴定结果显示,这是一起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门内障术后感染事件。  相似文献   
70.
庚型病毒性肝炎是1995年才确认的一种新型肝炎[1].为探讨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检测方法及HGV山东株感染及变异的情况,我们对部分慢性肝病(CLD)患者的血清进行RTPCR检测,并对PCR扩增产物作HGVCE1区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本组96例CLD患者血清来自山东地区系1994/1997在本院住院和门诊长期随访患者.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和病理确诊证实.1.2 方法 ①引物设计与PCR扩增采用半巢式PCR技术扩增中国山东株HGVCE1区部分基因片段.根据中国株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