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8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145篇
耳鼻咽喉   39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65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545篇
内科学   202篇
皮肤病学   70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科学   351篇
综合类   1039篇
预防医学   363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930篇
  7篇
中国医学   426篇
肿瘤学   10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研究藏药新药正乳贴凝胶贴膏(以下简称“正乳贴”)的体外透皮特性,并采用不同种属动物(豚鼠、新西兰兔)实验对其皮肤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试验,以巴马香幼猪皮肤作为透过屏障,分别采用HPLC和GC测定接收介质中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冰片和樟脑的浓度,计算累积透过量及透过率,考察正乳贴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Buehler试验,研究正乳贴敷于豚鼠皮肤后的致敏情况,并观察正乳贴单次或多次给药敷于新西兰兔完整及破损皮肤处后皮肤的刺激情况。结果 正乳贴在24 h内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冰片和樟脑的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4.14,348.21,490.97 μg·cm-2,累积透过率分别为6.2%,10.2%,15.3%,平均透过速率分别为0.59,14.51,20.46 μg·cm-2·h-1。正乳贴对豚鼠皮肤未发现致敏反应,对新西兰兔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结论 正乳贴体外透皮性能良好,各指标成分体外透皮过程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对豚鼠及新西兰兔皮肤无刺激及致敏作用,皮肤外用安全可靠,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人源化FGF2 单抗体E12 体外联合化疗药物抑制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分析人源化FGF2 单抗可变区人源氨基酸序列比率;SDS-PAGE 和HPLC 检测单抗纯度;ELISA 测定单抗效价;BSA 法检测单抗浓度;CCK-8 法检测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对乳腺癌肿瘤细胞株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GF2 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株的促凋亡作用;使用Discovery Studio 4.5 软件对单抗的表位进行分析。结果:单抗可变区人源氨基酸序列比率重链为98.89%,轻链为100.00%;单抗纯度为99.02%;单抗ELISA 效价为1/243 000;单抗浓度为8.74 mg/ ml;CCK-8 结果表明顺铂为10、5、2.5、0.625 μg/ ml 时,单抗+顺铂组比顺铂组对MCF-7 细胞抑制率提高了14.5%、10.4%、1.5%、0.5%;对MDA-MB453 细胞抑制率提高了15.5%、14.8%、13.0%、6.8%,紫杉醇为1.0、0.1、0.01 μg/ ml 时,单抗+紫杉醇组比紫杉醇组对MCF-7 细胞抑制率提高了14.5%、11.1%、9.3%,紫杉醇为0.1、0.01、0.001 μg/ ml 时,单抗+紫杉醇组比紫杉醇组对MDA-MB453 细胞的抑制率提高了18.6%、19.9%、6.8%;流式结果表明,单抗、紫杉醇及单抗+紫杉醇组的MCF-7 细胞在AnnexinV/ PI 双阳性区所占比例提高了6.13%、7.36%和12.83%,同理MDA-MB453 细胞所占比例提高了4.86%、7.1%和14.1%,单抗、顺铂及单抗+顺铂组MCF-7 细胞在Annexin V/ PI 双阳性区所占比例提高了6.39%、9.46% 和17.76%,同理MDA-MB453细胞所占比例提高了5.38%、9.06%和19.39%;表位分析结果表明FGF2 单抗有效封闭FGF2 与受体结合的部分位点。结论:FGF2 人源单抗E12 人源化程度较高;FGF2 人源化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相对单药组可较明显地提高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以及促细胞凋亡作用;本研究为FGF2 抗体药物研发提供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3种不同磁性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细胞间连接的影响,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将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磁性纳米颗粒暴露组。利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对纳米颗粒的粒径和电势进行表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通过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DCFH-DA)荧光探针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ROS水平;利用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内皮细胞对磁性纳米颗粒的摄取。对细胞表面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间连接,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磁性纳米颗粒能诱导内皮细胞内ROS水平上升,降低VE-cadherin表达水平,细胞间缝隙增大。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可使ROS水平下降并减少细胞缝隙。由于组分、表面修饰、尺寸等因素不同,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活性、ROS水平及VE-cadherin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不同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活性氧和细胞间连接的影响不同;在实验所采用的低剂量暴露下可影响内皮细胞连接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4.
赵丹  张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24(11):1525-1529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黏附分子1(CEACAM1)在甲状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水平及其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76例甲状腺癌患者、4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和38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EACAM1水平,同时检测所有入组样本的癌胚抗原(CEA)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分析外周血CEACAM1水平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制作ROC曲线,比较CEACAM1、CEA、TG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甲状腺癌患者血清CEACAM1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547.11 ng/mL vs.469.77 ng/mL、369.04 ng/mL,均P0.05)。血清CEACAM1水平与甲状腺癌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血清CEACAM1水平诊断甲状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敏感性97.4%,特异性80.3%,CEACAM1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CEA和TG。结论:血清CEACAM1检测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及其病情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性肝癌切除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利用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部分肝切除治疗的8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癌患者(其中62例接受规范化抗病毒治疗,25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详细临床资料以及3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于患者肝癌切除后复发以及总体生存的影响。结果 87例HBs Ag阳性患者全部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患者3年随访资料表明,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之后的血清转氨酶水平,提供对肝脏的保护。同时,回顾性研究也证实,抗病毒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的3年癌症复发率有明显改善(50%与64%),3年总体生存率也获得显著提高(66.6%与48.7%)。结论针对HBV-DNA大于104/ml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和术后规范化抗病毒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与手术切除联合,定期复查,严格防控耐药性病毒株的产生,可以明显延缓患者术后肝脏功能,减少肝癌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6.
张奉琪  张宇  王欣  王晓猛  李彦森  罗子璇 《中国骨伤》2022,35(12):1132-1137
目的:探讨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治疗重度拇外翻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的38例(50足)重度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8足),女32例(42足);年龄29~64(54.7±6.8)岁;左侧26足,右侧24足;病程5~23(12.4±3.9)年。比较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评价前足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结果:38例患者(50足)均获随访,时间15~23(18.3±3.2)个月。HVA、IMA、DMAA术前分别为(44.61±3.92)°、(18.74±2.51)°、(12.85±2.11)°,末次随访时为(13.45±2.13)°、(7.83±1.36)°、(7.03±1.3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截骨端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断裂或松动、拇内翻等并发症发生。VAS、AOFAS评分别由术前的(6.81±2.14)、(43.6±8.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97±0.78)、(87.6±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评分,优20足,良28足,可2足。结论:Scarf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松解治疗重度拇外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矫形效果,但需注意其学习曲线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流出道储囊应用于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在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中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于2021年3月收治的1例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ex 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ELRA)联合重建储囊式流出道的晚期泡型肝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评估HAE包块广泛侵犯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压迫左肝动脉。经充分术前准备后行ELRA术,术中行HAE病灶切除后,利用部分尚未受侵下腔静脉重建肝左静脉,使肝左静脉为储囊样,将储囊式流出道与下腔静脉前壁行广口侧侧吻合,行左肝外叶自体肝移植。结果 手术总费时11.5 h,手术失血量共约600 mL。术后除保肝等常规治疗外,24 h后加用抗凝治疗,无胆汁漏、出血、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1 d顺利出院。结论 ELRA术是治疗晚期HAE的有效手术方式,个体化流出道管道重建策略是手术的关键步骤,储囊式流出道重建可有效避免残肝增生导致的流出道扭曲,为避免肝脏淤血以及继发性布-加综合征等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T2DM)女性患者膀胱异常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T2DM女性患者分为2组:A组,30例,病程>10年;B组,30例,病程≤10年。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采用超声诊断仪分别测量膀胱排空后、适度充盈时的左右径、上下径及前后径,测量适度充盈时膀胱壁厚度、逼尿肌厚度(DWT),计算膀胱残余尿量(PRV)、膀胱重量(UEBW)。对3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PRV、DWT、UEBW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间年龄、BMI、PR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DWT明显大于B组、C组(P均<0.05),B组和C组间D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UEBW均明显大于C组(P均<0.05),且A组UEBW大于B组(P<0.05)。结论 超声可无创、准确地评价女性T2DM患者膀胱的异常改变,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正>骨科正骨疗法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技术,正骨疗法在诊治骨伤科疾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正骨流派非常之广,有的甚至达千年,可谓是老字号。每一种技术都需要完善和创新,有很多学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念用于正骨疗法的技艺和诊疗思维,笔者查阅近五年的文献和资料,看到为数不多的几篇正骨之医话类文章,如《翰墨书法与正骨手法》、《永字八法与正骨八法》、《中医正骨医生的另类》、《从太极拳法到正骨手法》、《中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中医药分型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均为2009年7月—2013年7月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同胞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MDS患者。其中难治性贫血(RA)2例,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ARS)1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Ⅰ型(RAEB-Ⅰ)1例。预处理采用改良的Bu Cy方案。移植方式:骨髓移植2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短程甲氨喋呤加霉酚酸酯。根据患者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危险度分为中危5例,高危1例。在移植前后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不同中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9~15)天和11(9~22)天。4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其中Ⅰ度3例,Ⅱ度1例;1例患者发生局限型慢性GVHD。中位随访18(11~58)个月,均无病存活。患者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为100%。结论中医药参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DS,可改善症状,减轻移植相关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