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08篇
  免费   1010篇
  国内免费   481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1124篇
妇产科学   290篇
基础医学   941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5060篇
内科学   1687篇
皮肤病学   43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4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443篇
综合类   8292篇
预防医学   4139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3270篇
  26篇
中国医学   2553篇
肿瘤学   354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341篇
  2021年   467篇
  2020年   530篇
  2019年   619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553篇
  2016年   607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1073篇
  2013年   1135篇
  2012年   1463篇
  2011年   1677篇
  2010年   1441篇
  2009年   1459篇
  2008年   1609篇
  2007年   1528篇
  2006年   1320篇
  2005年   1438篇
  2004年   1310篇
  2003年   1181篇
  2002年   1022篇
  2001年   846篇
  2000年   701篇
  1999年   674篇
  1998年   659篇
  1997年   603篇
  1996年   612篇
  1995年   556篇
  1994年   442篇
  1993年   314篇
  1992年   318篇
  1991年   292篇
  1990年   264篇
  1989年   256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刘宇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144-146
目的:探讨对临床贫血患者给予血常规检验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兖矿新里程总医院收治的90例贫血患者作为试验组,依据贫血种类不同,分为A1组(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A2组(缺铁性贫血30例)、A3组(溶血性贫血30例);同时期选择9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展开血液检测,对试验组与参照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进行比较;并比较A1组、A2组与A3组贫血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试验组RBC、Hb、RDW、MCH、MCV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MCV水平低于A1组、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MCV水平高于A2组、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RDW水平低于A2组、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工作有效开展,对患者是否发生贫血以及贫血类型可以进行有效判断,表现出的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50例贫血患者与25例健康体检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将患者分为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患者24例设为研究组A,缺铁性贫血患者26例设为研究组B,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观察所有参与研究者血液中的MCV、RBC、Hb、RDW、MCH以及RBC/MCV的情况,三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血液检验发现,研究组A组患者的RBC、RBC/MCV与研究组B、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两组,而研究组B患者的Hb、RBC明显高于研究组A与对照组,对照组血液中的MCH、MCV明显高于研究组A与研究组B,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贫血的诊断中,采用血液检验的方法进行诊断,可诊断出贫血的类型,对治疗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川东北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致病基因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四川赛尔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接受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的患者共16249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检测其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16249例患者中共检出2467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阳性率为15.18%(2467/16249).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1318例,占53.43%(1318/2467);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1086例,占44.02%(1086/2467);α合并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63例,占2.55%(63/2467).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最常见的是SEA杂合缺失,共666例,占50.53%(666/1318);其次是3.7位点杂合缺失,共489例,占37.10%(489/1318);血红蛋白H病65例,占4.93(65/1318).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最常见的是17位点杂合突变,共347例,占31.95%(347/1086);其次是41~42位点杂合突变,共318例,占29.28%(318/1086).结论 川东北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阳性率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在该地区广泛开展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检测,有助于预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不同性质的贫血患者及健康体验者各100例,并注意贫血患者与健康体验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我们分别对贫血患者和健康体验者分别进行血液检查,观察贫血患者及健康体验者的检验结果。结果与健康体验者相比,贫血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血液检验在贫血患者的诊断中的作用非常大,把患者的血液检验参数和临床的症状表现结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对准确的鉴别诊断贫血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66.
摘 要目的:分析口服铁剂联合补血资生颗粒对缺铁性贫血患儿生化指标及复发情况的影响。 方法:以 2018 年 11 月 至 2019 年 11 月间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 82 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1 例,所有患儿诊疗 资料均完整。对照组予以口服铁剂治疗,观察组予以口服铁剂联合补血资生颗粒治疗,2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生化指标、铁代谢指标,随访 3 个月,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 97.56 %,高于对照组 的 85.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2 个月后,两组患儿生化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血清铁蛋白(SF)、 血清铁(SI)、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RBC)计数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2 个月后, 观察组患儿血清铁蛋白(Fn)、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显著较对照组高,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较对照组低,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 3 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复发率为 2.4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4.63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 结论:口服铁剂联合补血资生颗粒治疗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升其疗效,改善生化指标, 并且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维生素A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合并贫血患儿的临床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10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检查并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合并贫血患儿564例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2例。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支持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维生素A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两组患儿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及贫血相关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患儿临床有效率90.07%(254/282)高于对照组的82.27%(232/2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1,P=0.007);治疗前,两组患儿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及贫血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较治疗前上升,IL-4水平下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T淋巴细胞CD4+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CD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各指标水平变化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贫血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试验组变化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合并贫血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维生素A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其炎症反应,对其免疫功能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69.
70.
王胜  陈永平 《家庭医药》2016,(12):138-139
目的:讨论再生障碍性患者在进行祛铁治疗后对造血恢复产生的作用.方法:从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研究主体,根据随机性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在免疫抑制疗法上,根据随时产生变化的血清铁蛋白的含量进行实施的祛铁治疗;对照组选择常规免疫抑制疗法.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98%、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88%、32%;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结论: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时刻监测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及时进行祛铁治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体内铁的含量,对于患者的造血功能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在临床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值得大力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