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冉波  宋跃明  刘浩  曾建成  刘立岷  龚全 《华西医学》2009,(10):2522-2525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伤中开放性骨折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汶川地震中开放性骨折患者病例,总结骨折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压砸伤266例,占95%,其他受伤方式约占5%。治疗上急诊行内固定手术者88例,占31%,行外支架固定者69例,占24%,单纯石膏外固定者60例,占21%,截肢患者63例,占22%,63例截肢患者中40例为肢端缺血坏死引起,占14%,15例为肢体毁损引起,占5%,8例为气性坏疽引起,占2%。结论:汶川地震伤中开放性骨折原因多为压砸伤,治疗首先考虑全身治疗,抢救生命,骨折治疗根据Gustilo分度及肢体有无气性坏疽或坏死而进行相应的治疗。又因为地震伤有受伤人群多,受伤时间长,感染严重及救治困难等特点,故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特殊救治方法。  相似文献   
62.
5·12汶川大地震老年人脊柱骨折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老年脊柱骨折类型构成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将119例伤员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0岁组78例,≥60岁组41例.收集其骨折类型、神经损害程度、复合伤及多个部位脊柱骨折的有关数据,分析发生地震伤时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结果 ≥60岁组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最多见(占所有骨折类型的48.8%),其次是爆裂骨折(占46.3%),仅有2例骨折脱位,未发现有安全带骨折,其骨折类型的总体构成情况与<60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0例伤员伴发了较严重的神经损害(24.4%),29例伴发其它部位损伤(70.7%),16例出现多个椎体损伤,发生率为39.0%,与<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60岁组中神经功能发生A级损伤2例,B级损伤2例,C级损伤6例,D级损伤8例,神经功能正常(E级)的伤员有23例.发生复合伤的29例伤员中,并发肢体骨折20例,并发肋骨骨折11例,并发挤压综合征、肺挫裂伤、肠梗阻的伤员各有1例,并发两种以上复合伤5例.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部位以T12、L1、L2最多见,16例伤员中发生两个以上椎体压缩骨折10例,两个以上椎体爆裂骨折2例,1个椎体爆裂骨折及另1个椎体压缩骨折4例.结论 汶川大地震老年人脊柱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其类型构成与中青年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中青年脊柱骨折伤员相比,老年人发生严重神经损伤的比例低,发生复合伤和多个椎体损伤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52~78(平均64.1)岁。术前全脊柱X线片示腰椎Cobb’s角11°~26°(平均16.4°),腰椎前凸角12°~46°(平均27.3°),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为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躯干平衡矫正及ODI改善等情况。结果随访12~39(平均20)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16.4±3.8)°,术后随访Cobb’s角平均(6.9±2.2)°,矫正率为58%;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27.3±7.9)°矫正至末次随访平均(33.5±5.9)°;冠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2±4.5)mm,术后平均(5.2±2.3)mm;矢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7±6.0)mm,术后平均(6.0±2.3)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ODI明显下降,改善率为83.1%,其中19例优,6例良,1例可。术后所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Cobb’s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椎板铰链侧不同程度骨折的断端骨愈合情况。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钢板固定术治疗的患者49例,男41例,女8例;年龄34~83岁,平均 61岁。根据术后CT扫描,将椎板铰链侧骨折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完全骨折分为四型:Ⅰ型,骨折断端无移位分离;Ⅱ型,骨折断端部分移位或分离;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分离;Ⅳ型,骨折断端向椎管内移位或塌陷。观察铰链侧骨折愈合情况并比较不同类型骨折愈合率的差异。结果 随访6~3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周CT扫描243个节段,椎板铰链侧完全骨折占58.0%(141/243);其中Ⅰ型完全骨折占66.0%(93/141)、Ⅱ型25.5% (36/141)、Ⅲ型6.4%(9/141)、Ⅳ型2.1%(3/141)。术后6个月不完全骨折的愈合率97.7%,高于完全骨折愈合率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不同类型完全骨折愈合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Ⅲ型骨折术后愈合率最低。结论 椎板铰链侧完全骨折以Ⅰ型骨折为主,完全骨折的骨愈合率低,Ⅲ型骨折最差。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前路经胸减压,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腓骨移植对上胸段(顶椎位于T2 ̄6)陈旧性结核所致的严重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1/2005-0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陈旧性结核所致上胸段严重后凸畸形(后凸角>60°)合并不全截瘫的手术患者7例,3例患者在15岁以下,患者或其家属都理解并同意手术方案。均行前路(旋肩胛切口)经胸减压,深低温冷冻异体腓骨支撑植骨融合 /-后路自体骨植骨融合手术以治疗严重后凸畸形,手术均不矫正后凸,准备植骨床后,稍撑开融合节段的上下固定椎约5mm,前方放置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腓骨条(华西医院骨库提供,来源是捐献尸体和因外伤截除的肢体。异体腓骨经过常规脱脂、脱细胞、浸泡消毒和深低温冷冻后已极大地降低了其免疫原性),后方放肋骨条做支撑植骨,并将剩余自体骨剪成小条填充在植骨空隙间。术后需石膏(支具)辅助外固定8 ̄10个月。记录评估手术的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手术前和随访期末时脊髓功能(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 ̄E:全瘫 ̄基本正常或无瘫痪)、背部疼痛情况(0 ̄3:无 ̄严重)和活动能力(1 ̄4:卧床 ̄无需辅助)。结果:7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平均随访3.4年(1.5 ̄5年)。①所有患者的植骨均获融合,有1例患者术后复查时发现植入的异体腓骨轻度移位,未见植骨块骨折,术后后凸畸形无加重。②无术后脊髓功能恶化者,有2例FrankelC级恢复至E级,2例C级恢复至D级,以上4例中3例为青少年,且均无需辅助即能行走;其余3例成人术前后Frankel分级无变化。所有患者的背痛均缓解。结论:冷冻异体腓骨可有效用于治疗陈旧性结核所致的上胸段严重后凸畸形患者,前路减压和融合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活动能力,尤其有利于青少年患者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6.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平面术后冠状面Cobb大小的比较,分析胸腰段骨折前路手术切口平面是否导致术后脊柱侧方成角.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5月-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并获得随访的154例患者,测量术前、术后、随访时脊柱冠状面Cobb角以及术后正位X线片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根据骨折锥体平面与切口平面的关系分为两组:切口平面≥2个椎体节段平面组和切口平面≤t个稚体节段平面组.结果 154例患者随访6-47个月,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出现了明显的侧方成角(P<0.01),随访时侧方成角无加重(P>0.05).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组与切口平面≥2个椎体节段组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和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明显增大(P<0.0l).切口平面≥2个椎体节段组比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组的上钉A或B更平行于终板(P<0.01),而下钉C或D与终板平行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组比切口平面≥2个椎体节段术后更容易出现脊柱侧方成角;切口平面≤1个椎体节段组对近端的椎体螺钉A、B的进钉方向有明显影响;其可能间接导致了术后脊柱的侧方成角.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xyapatite crystal,n-HA/polyamide 66,PA66)椎间支撑体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对87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n-HA/PA66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 结果 平均随访21.3个月(17 ~24个月)。术后无神经损害加重患者。除4例Frankel A级患者,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2级恢复。矢状位后凸角术前为(14.4±12.6)°,术后为(3.7±8.7)°,末次随访时为(4.0±8.3)°。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术前为(96.9±17.2) mm,术后为(109.5±17.1)mm,末次随访时为(108.3±16.4)mm。随访期间未见椎间支撑体移位、内固定断裂或神经功能损害加重。58例达到E级融合,22例D级融合,7例C级融合。 结论 前路减压n-HA/PA66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术后椎间高度恢复满意,后凸畸形纠正明显,中期随访椎体间高度无丢失,融合满意。  相似文献   
68.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常需要根据患者脊柱畸形的特点和棒模板的长度对棒长进行估计,但这种方法并不精确。 目的:计算机辅助术前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棒的长度,并评价该法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 方法: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脊柱的CT资料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手术矫形效果,然后利用系统自带的测量工具以连续的短直线测量矫形棒长。选择7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测量术前用计算机辅助预测的棒长、术中传统方法估计的棒长、术后通过前后位X射线平片测量的理想棒长,评价本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与结论:重复测量操作,同一操作者连续相邻两次测量结果的变化值为(2.492±2.089) mm,不同操作者测量结果之间t检验,P=0.719;信度分析:r=0.986,P=0.000。计算机辅助预测棒长值较理想值长(4.23±3.84) mm,传统估计棒长较理想值长(9.32±5.23) mm,P=0.021。提示,计算机辅助术前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矫形棒长度具有较好的操作者自身的可靠性和不同操作者之间的可重复性。计算机辅助预测矫形棒长度,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能够准确预测矫形棒的长度,为指导手术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摘要 背景:促进轴突再生的原则是改善抑制再生的环境和提高轴突生长能力,措施主要有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阻滞剂和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用可降解微球加载药物是一种在局部提供持续药物释放的方法。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goA、ChABC 缓释微球联合应用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再生病理形态学修复的作用。 方法:建立SD大鼠T10 脊髓完全横断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局部给予生理盐水、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NogoA缓释微球、ChABC 缓释微球及3种微球联合治疗,并设立未造模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损伤后10周,每组行四甲基若丹明葡聚糖胺顺行示踪,及神经丝蛋白200、生长相关蛋白4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goA、ChABC 缓释微球联合能提高脊髓损伤局部神经丝蛋白200、生长相关蛋白4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示局部脊髓再生修复加强,其效果优于单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及NogoA,ChABC 缓释微球联合促大鼠损伤脊髓再生修复其效果优于单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脊髓损伤;神经再生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14  相似文献   
70.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 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 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 mm增加到(8.44±0.43) mm(P < 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