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远期疗效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1月~2013年11月,97例75岁以上高龄患者由同一术者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统计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围术期结果。出院后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MACCE)事件(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重复再血管化)。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在院死亡率3%,随访成功率93.81%,随访时间为(29-192)(95.61±34.07)个月。10年生存率为62%,10年MACCE事件免除率为47.4%。随访期间6例(6.8%)患者进行了重复再血管化,12例(12.37%)患者出现脑血管事件,5例(5.15%)出现心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1.388,P=0.043)、糖尿病(OR=1.692,P=0.017)是高龄患者OPCAB术后远期MACCE事件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而不完全再血管化并不会增加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事件发生率。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远期效果满意。高血压、糖尿病是高龄患者OPCAB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但术后良好地控制血压及血糖可以有效降低MACCE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完全再血管化并不会对远期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心脏停跳或不停跳)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159例患者,其中男118例,女41例,年龄为(67.0±7.5)岁,根据心脏是否停跳分为停跳(on-pump)组及不停跳(off-pump)组,并对两组患者行CABG后的脑卒中发生率和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46例,随访率93.6%,随访时间6~120(46.3±25.3)个月,10例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2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17例死亡(4例脑部并发症,1例食管癌,1例肺癌,11例为心源性),平均死亡时间为术后41(4~72)个月。停跳组患者术后脑卒中发生率及生存率与不停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是否停跳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脑卒中发生率和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对比外环缩缝合和线性缝合两种术式治疗室壁瘤的效果.方法 室壁瘤模型兔30只,外环缩缝合组和线性缝合组各15只.外环缩缝合模拟左室几何成形,在室壁瘤与正常心肌的交界处用3-0 prolene线荷包环缩缝合.线性缝合模拟Cooley经典线性缝合,以平行前降支的方向,双侧加人工血管垫片、连续、折叠缝合,消除室壁瘤.术中经心尖部、术后2周经颈动脉测左室收缩末压(LVESP)和舒张末压力(LVEDP).术前和术后2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前后径、长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EF),并用琼脂做左室腔内铸型,观察左室立体形态.结果 实验动物每组各死亡2只,总存活率86.7%.两种术式成形后原室壁瘤基本消失,与术前比较,两组LVEDV和LVESV均显著缩小,EF显著升高.两组间比较,术后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外环缩组LVESV显著低于线性缝合组,EF显著高于线性缝合组,且增加的程度也高于线性缝合组.丽组术后LVEDP均显著下降,但线性缝合组显著高于外环缩缝合组.左室腔内铸型显示,外环缩缝合术后左室立体构型恢复正常锥形结构,而线性缝合术后左室形状未能恢复锥形.结论 外环缩缝合法与线性缝合法均能改善室壁瘤的左室功能,外环缩缝合法可能优于线性缝合法.  相似文献   
64.
心室重构是心肌受损后基因表达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细胞和细胞间质的改变,进而导致的心脏大小、形状和功能的改变。在组织学水平包括心肌实质重构和心肌间质重构,而后者又包括成纤维细胞增生、纤维化和血管结构改变,在组织学变化的基础上形成心腔扩张与心脏重量增加,功能上表现为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下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7年2月-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84例,其中CCABG34例,OPCAB5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术前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F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PCAB组比较,CCABG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术后FB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CCABG组明显高于OPCAB组(P<0.01)。结论CABG对凝血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与CCABG相比,OPCAB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血功能,减少同种异体输血量及其相应风险。  相似文献   
66.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中核转录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肌中核转录因子表达的特点,探讨核转录因子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术中取左室乳头肌,以成年正常乳头肌10例为对照,苏森素-伊红(HE),Masson染色检测心肌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核因子-kappa B(NF-kB),活化蛋白-1(AP-1)在心肌中的表达,均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组织中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生。NF-kB与AP-1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中阳性表达增强,表达强度与心肌纤维化面积呈正相关(NF-kB:r=0.8945,AP-1:r=0.9011,P〈0.01),与NYHA心脏功能分级呈相关(NF-kB:r=0.7247,AP-1:r=0.,7879,P〈0.01);在正常心肌中表达呈弱阳性或阴性。结论NF-kB与AP-1均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形成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7.
6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出入液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术式出入液量的变化,总结术后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6月至2005年10月连续44例OPCAB及17例CCABG手术临床资料,以同期28例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下成人心脏手术作对照,重点统计手术后出入液量的变化。结果OPCA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CABG组,与ECC组相当;术后引流液量与CCABG无明显差别;OPCAB组术后输血率明显少于CCABG组。OPCAB组术中入液量明显少于CCABG组及ECC组,而术后当天及第一天入液量均多于CCABG组及ECC组。OPCAB组术中、术后当天出液量明显少于CCABG组及ECC组,而术后第1、2、3天出液量与CCABG组相当,而多于ECC组。各组手术均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OPCABG与CCABG相比,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术后输血率,从而避免了异体输血的风险;同时术后不需要刻意利尿及补液,在出入液量管理方面有着不同于CCABG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目的对比研究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患者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的不同。方法对345例行CABG的患者进行了术中、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的统计,所有患者分为CCABG组135例,OP-CAB组21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输红细胞量、血浆量、血小板量、输血总量以及各自相关费用。结果CCABG组输血率显著高于OPCAB组(分别为82.2%和46.7%,P〈0.05),输红细胞量、输红细胞费用、输血浆量、输血浆费用、输血总量及输血总费用CCABG组均显著高于OPCAB组(P〈0.05),而输血小板量及输血小板费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CCABG相比,OPCAB患者术中、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显著减少,OPCAB对患者恢复有利,并能减轻患者经济费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241支,三支序贯桥15支。比较SV单支、双支及三支桥的平均血流及搏动指数,以及单支与双支桥在不同靶血管上的血流情况。结果: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血流高于单支桥[分别为(43.4±22.5),(43.7±19.2)和(28.9±18.7)mL/min,P<0.001,P=0.047],双支和三支序贯桥之间无明显差别(P=0.96)。三者之间的搏动指数(PI)值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6±1.2,2.5±1.6,2.8±0.9,P=0.49)。以右冠主干为靶血管的SV单支桥血流高于后降支(P=0.047)和左室后支(P=0.042),收缩期血流时间高于对角支(P=0.003)、钝圆支(P=0.013)和后降支(P=0.002),而PI值低于后降支(P=0.033)和左室后支(P=0.032)。以对角支为靶血管的单支桥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均P<0.05),以后降支-左室后支为靶血管的SV桥收缩期血流量显著低于以后降支-对角支和后降支-钝圆支为靶血管的SV桥。结论: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平均血流约为单支桥的1.5倍,对角支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