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目的 应用改良的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技术,分离配对的食管癌组织和非癌食管组织中差异基因片断,并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方法 在来自食管癌高发区的22例配对的食管癌组织和非癌食管组织中,应用AP-PCR技术测检了差异基因片段。结果 22例配对食管癌组织和非癌食管组织中,6例癌组织中有差异随机扩增片断,而相应的非癌组织缺如。其中5T差异基因片断为10kb左右,经克隆、测序和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基因文库内无同源序列。结论 5T差异基因片断是否为一个新的侯选基因或癌基因标志物,有待进一步筛查。  相似文献   
62.
本文研究了肝细胞刺激再生因子(HSS)对大鼠实验性肝损伤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HSS能明显促进肝脏的修复,而肝细胞沉淀物无此作用,同时还测定了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显示在HSS组其活性明显上升。应用HSS治疗肝衰竭的机理可能是被激活的巨噬细胞清除体内内毒素。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在二尖瓣狭窄患者中非创伤性方法测定的房室联合顺应性(Cn)对压力降半时间(PHT)法,估测二尖瓣口面积的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对26例不伴有中、重度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二尖瓣狭窄患者在同日进行全面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心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查。用连续方程法测定的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与E峰下降坡度之比计算Cn。结果在多因素分析中,Cn是PHT法与连续方程法测定的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相比差异的唯一独立决定因素。当Cn正常时(>4ml/mmHg),PHT法与连续方程法测定的二尖瓣口面积无显著区别。当Cn轻、中度降低时(2~4ml/mmHg),PHT法高估二尖瓣口面积0.30cm2和35%。而当Cn严重降低时(<2ml/mmHg),PHT法高估二尖瓣口面积约0.98~1.0cm2和115%。结论在二尖瓣狭窄患者中,Cn对PHT法估测二尖瓣口面积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在Cn严重降低的患者中,PHT法可高估二尖瓣口面积100%。  相似文献   
64.
孙欢  于波  闫明洲 《吉林医学》2013,34(19):3759-376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探讨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梗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 0~1级、并行PCI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应用抽吸技术的患者及对照组的临床及造影资料。结果:对于行血栓抽吸的直接PCI患者,其心肌灌注水平高于常规PCI治疗组,但其心功能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直接PCI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方法,通过血栓抽吸可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65.
The combined use of batifiban, a synthetic platelet GP II b/IIIa receptor antagonist, and an- tithrombin agents is an attractive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NST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and those scheduled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o observe whether antithrombin agents affect th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roperties of batifiban in combination therapy and optimize clinical administration dosage of batifiban, an open-label and parallel study was conducted. Thirty health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hich were sequentially treated with batifiban alone, or oral coadministration of clopidogrel, aspirin and UFH, or batifiban coadministered with these antithrombin agent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pre-specified time points. The evaluation index included the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batifiban and batifiban coadministered with antithrombin agen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mean inhibition rate of platelet aggre- gation (%) suggested that neither batifiban alone nor antithrombin agents alone could provide such po- tent inhibition rate (〉80%) to obtain the best clinical efficacy, but they had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plate- let inhibition. No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in these healthy subjects suggest that batifiban coadministrated with antithrombin agents could achieve optimum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NSTE ACS, and also those scheduled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高甘油三酯性腰围(HTGw)对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影响以及HTGW与空腹血糖受损(ⅢG)在糖尿病发病上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资料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TGW和IFG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评价HTGW与IFG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采用引入Andersson等编制的Excel表计算相加交互作用。结果 调整糖尿病的一般危险因素及基线空腹血糖(FPG)后,HTGW患者发生糖尿病的HR值为2.10(95%“:1.36~3.25)。进一步以IFG分层分析发现,无论是IFG组还是FPG正常组,HTGW均与糖尿病存在显著的联系,HR值及95hC/分别为3.09(1.70—5.61)和2.09(1.08—4.02)。将HTGW和IFG交叉分析发现,与非HTGW表型的非IFG对象相比,基线时HTGW表型的IFG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最高,HR值及95%C/为12.05(6.89—21.07)。交互作用分析表明HTGW和IFG之间存在致糖尿病的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为7.00(0.49~13.51),交互作用归因比为0.57(O.32~0.82),交互作用指数为2.66(1.36~5.21)。结论 HTGW具有独立于IFG预测糖尿病发病的作用,HTGW与IFG同时存在时具有致糖尿病的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7.
生活压力的增大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当今社会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志病症高发。育龄女性高发疾病之一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及其重型经前烦躁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躯体和心理困扰,干扰人际交往,降低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行为,疾病防治迫在眉睫。相关研究指证诸多生物化学因素参与到PMS(PMDD)的疾病进程之中,同时涉及人格、体质等诸多心理社会等因素,虽有揭示却不够深入,亦阐释不清。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疗效显著,获得学界认可。中医认为肝失疏泄是PMS(PMDD)的病机所在,而肝失疏泄所致肝气郁证,以患者抑郁情绪为主,表现为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态度消极,被证明与抑郁症等存在共病关联。伴随着机制研究的逐渐深入,脑中枢被认为是其最终机制所在,脑为人身之中枢,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必然发挥了及其重要的重用,精确化定位脑中枢的异常改变,探明确切的发病机制异常重要。同时,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药通过何种途径发挥作用,是否直达病灶尚不明朗,如何起效阐释不清。但在"精准医学"背景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精准对接脑中枢,对于理清方药机制及药效,精准靶点研发新药,彻底治愈疾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