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62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1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指标LVEF,Tei指数与病毒性心肌炎(VMC)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VMC患者55例为VMC组,另选择同期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量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心肌酶标志物、炎症因子以及免疫细胞水平。分析LVEF、Tei指数与炎症因子、免疫细胞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MC组LVEF显著降低,Tei指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6、IL-8、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LVEF与hsCRP、TNF-α、IFN-γ、IL-6、IL-8、WBC、淋巴细胞、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02~-0.119,P0.05或0.01),Tei指数与上述指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27~0.433,P0.05或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超声心动图测定的患者LVEF,Tei指数与其免疫功能有一定相关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12.
瑶医松节闷症(膝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性疾病,现用瑶医药理论从主要盈亏失衡、三元失谐、气失万化等方面浅析松节闷症的发病机制,为诊疗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1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与腹股沟韧带下髂筋膜间隙阻滞(I-FICB)在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老年患者围术期的镇痛作用。
方法 限期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65~85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S-FICB组(S组)和I-FICB组(I组),每组40例。S组和I组分别注射0.4%罗哌卡因40 ml行S-FICB和I-FICB。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阻滞操作时间、股神经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I组(P<0.05),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I组(P<0.05)。S组术后2、6、12 h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I组(P<0.05)。两组术后自控镇痛、补救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I-FICB比较,S-FICB阻滞起效更快,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术后变换体位时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14.
该文综述了患者敏锐度及其评估工具,并以英国社区患者敏锐度评估工具为例,介绍其构建过程和应用情况。未来可在借鉴国外评估工具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为提升我国医院-社区-家庭照护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15.
目的:探讨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与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84例子宫腺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检查方式分为单纯经腹超声检查组和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组,比较两组疾病检出率和对子宫腺肌病诊断的符合率以确定两种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中经腹部超声检查组82例患者中确诊55例,占比67.07%,漏诊27例,占比32.93%;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组102例患者中确诊89例,占87.25,漏诊13例,占12.75%,组间疾病诊出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测得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为(1.14±0.83),动脉搏动指数为(0.74±0.17),血流量为(106.84±16.73)m L/min;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测得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为(2.84±0.81),动脉搏动指数为(1.23±.11),血流量为(73.25±16.33)m L/min,三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P0.05)。结论: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较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相比诊断子宫腺肌病符合率高,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16.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01至2021-12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门诊的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联合手法复位,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起效时间、疼痛、麻木、步态、直腿抬高、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活动受限情况及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组起效时间为(2.49±1.70)d,早于对照组的(3.63±2.6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积分(2.52±0.58),高于对照组的(1.78±0.98);治疗组麻木积分(2.92±0.27),高于对照组的(2.24±0.80);治疗组步态积分(3.00±0.00),高于对照组的(2.52±0.61);治疗组直腿抬高积分(1.98±0.14),高于对照组的(1.48±0.61);治疗组感觉障碍积分(2.00±0.00),高于对照组的(1.72±0.50);治疗组运动障碍积分(1.98±0.14),高于对照组的(1.64±0.49);治疗组日常活动受限积分(12.18±1.79),高于对照组的(11.40±1...  相似文献   
517.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讨论运用董氏金粟丹防治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法。认为其有平肝滋阴、定惊安神等功效,并总结出健脾固卫、预防复发是该病治疗重点。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518.
讨论式教学法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式教学法(discussingstudy,DS)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上课的活动就是一种讨论,而讨论形式则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源既是教师又是学生。这种多维的信息交叉,必然使课堂教学出现主体结构。这是对那种把教学只作为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过程,或认为教学仅仅是一种单纯刺激反应的落后教学观的否定[1]。我们根据药理学科的特点,在96级和97级本科《临床药理学》教学中开展了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在97级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开展了…  相似文献   
519.
目的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 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1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20.
目的 探讨管状胃上提术在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下咽颈段食管癌术患者行管状胃上提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下咽颈段食管癌初发者4例,复发者1例。结果 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4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1例。保留喉功能全咽全食管切除2例,喉全切+全咽+全食管切除3例;术后病理为鳞状细胞癌4例,腺癌1例;术后一过性胸腔瘘1例,术后放疗后咽瘘1例;术后1个月内全部恢复经口饮食。随访6~44个月,死亡3例(术后6个月因肺转移癌肺出血死亡1例,术后13个月因局部复发并发心衰死亡1例,术后44个月因食管、肺转移并发恶液质死亡1例);带瘤生存2例(术后1年肺转移1例,术后3个月颈淋巴结转移、术后11个月腹腔淋巴结及肾上腺转移1例)。结论 下咽颈段食管癌恶性程度高,腺癌少见,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管状胃修复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可控,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