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2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8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6篇
临床医学   306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80篇
外科学   624篇
综合类   572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8篇
  2篇
中国医学   30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134-1138
[目的]探讨弧形骨槽联合髌内侧骨筋膜覆盖技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 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13~35岁,平均20.7岁,手术以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MPFL股骨止点并建立7 mm骨道,髌骨内缘1/3做髌骨侧止点,使用磨钻于该止点建立约2 cm的弧形骨槽以充分包埋移植物并用骨筋膜充分覆盖和固定移植物。将移植物两游离缘由髌骨侧从股内侧肌斜束与关节囊之间自股骨侧切口穿出并于骨道内口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临床评价包括手术前后的Kujala、Lysholm和Tegner评分,影像学分析包括手术前后的髌股适合角(congruance angle,C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髌骨外移率(patellar lateral shift ratio,PLSR)。[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平均(18.84±4.95)个月,未见复发、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Kujala、Lysholm和Tegner临床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所有患者影像学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前术后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弧形骨槽联合髌内侧骨筋膜覆盖技术双束解剖重建MPFL具有切口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中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综合治疗髌股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病运动损伤科共收治髌股关节不稳236例248膝。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辅助下行梯度综合治疗。术前术后对患者行IKDC、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并拍摄髌骨轴位片,测量适合角、外侧髌股角、髌骨倾斜角、髌骨移位距离、髌骨外移距离及Q角。结果成功随访218例226膝(91.9%),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29.8个月。末次随访时拍摄髌骨轴位片,测量适合角、外侧髌股角、髌骨倾斜角、髌骨移位距离、髌骨外移距离分别为:(-4.1±3.2)°、(9.2±3.4)°、(3.7±2.1)°、(2.1±1.5)mm、(3.4±1.4)mm,测量Q角为(12.4±3.6),上述指标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IKDC分别为:(90.8±5.1)、(89.6±3.9)、(92.6±4.3),较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综合治疗髌股关节不稳定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钛镍合金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联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钛镍合金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进行内固定。结果62例患者6-8周全部达到骨折愈合,无关节强直,无镍钛聚髌器脱落。按照改良的Bostman疗效评估标准评估,优40例,良17例,差5例,优良率91.9%。结论钛镍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特别是极粉碎性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功能恢复快,痊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4.
<正>膝关节的周围有许多滑囊,多位于骨突与肌肉、肌腱与皮肤和肌肉与肌肉之间,滑囊的解剖与生理类似腱鞘与关节滑膜。正常情况下囊内存在有少许滑液,以适应膝关节活动,当有炎症或慢性劳损时,则渗出增多,出现肿胀、疼痛。髌上滑囊为膝部最大的滑液囊,位于髌底上方及股四头肌腱与股骨前面之间。为膝关节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即往治疗髌上滑囊炎的方法主要是抽出髌上囊积液后再向滑囊内注射入肾上腺皮质激素,但疗效不佳且易复发,我科  相似文献   
55.
目的:通过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观无痛、微痛、极痛的感觉,选择超声波治疗的强度和剂量,对比三种治疗的效果,从而有效地选择超声波治疗时的适宜强度。方法:选取24名患有髌腱末端病的二级运动员,随机分成3组(极痛组、微痛组、无痛组),8人/组,进行超声波治疗,10 min/次/天,10天/疗程;强度以各组规定的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S)范围来选择;主要选取超声诊断、按压髌腱VAS评分、单脚跳跃测试、单腿下蹲测试4项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在炎症愈合程度方面,极痛组的疗效最为显著,达到87.5%,微痛组次之,无痛组效果不明显,极痛组与另两组疗效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在促进疼痛缓解方面,微痛组和极痛组的效果显著,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无痛组有显著差异(P<0.05),无痛组效果不佳;在改善功能能力方面,微痛组的效果极为显著,两项测试提高率均位居首位,且与另两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无痛组和极痛组的效果基本相同。结论:超声波治疗过程中,微痛组和极痛组的疗效较好,无痛组的疗效不明显;在进行超声波治疗损伤时,建议治疗师采用能引起患者主观感觉轻微疼痛的强度和剂量。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对臀肌挛缩患者和正常人髌骨轴位片各影像学指标的对比,探讨臀肌挛缩对青少年、中青年髌骨不稳定和髌股关节发病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2013年1月,臀肌挛缩症患者男性14例26膝,女性22例40膝,均拍摄屈膝30°髌骨轴位片,记录各影像学指标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屈膝30°髌骨轴位片上,患者男组和正常男组、患者女组和正常女组除股骨滑车沟角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各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髌骨分型(Wiberg分型)上,患者男组和正常男组、患者女组和正常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髌骨不稳定的其他旁证上,髌骨外侧关节面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髌骨外缘骨赘形成,髌骨外缘骑跨股骨外髁,患者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臀肌挛缩患者的髌骨不稳定;2)臀肌挛缩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早的出现了髌股关节的退变和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3)臀肌挛缩患者并未见其股骨髁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5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85-87+91+封三
目的 探讨应用髌骨针结合钛缆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0 月~2018 年2 月因髌骨骨折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1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髌骨针结合钛缆组52 例,克氏针张力带组61 例,使用Bostman 髌骨骨折临床结果评估标准来评价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通过复查髌骨正侧位片评估,比较两组术后1 年内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113 例患者随访10~16 个月。髌骨针结合钛缆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2.32±2.21)周,克氏针张力带组为(14.12±1.65)周,髌骨针结合钛缆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5)。髌骨针结合钛缆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7%,克氏针张力带组为11.48%,髌骨针结合钛缆组具有更少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两组术后V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优良率髌骨结合钛缆组为88.46%、克氏针张力带组为80.32%,髌骨针结合钛缆组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的克氏针张力带相比,髌骨针结合钛缆可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获得更好的术后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8.
背景:研究显示,关节镜下膝关节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恢复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但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及髌股关节匹配程度却受股骨及胫骨隧道中心位置的影响。目的:分析青壮年前交叉韧带重建不同股骨隧道中心点位置与髌股关节软骨情况及髌骨倾斜的关系,同时对患者研究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对髌股关节软骨及髌骨位置影响最小的股骨隧道位置的选择。方法:将70例经过术前磁共振检查、查体及术中关节镜探查明确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的奇偶将所有患者分为类等长组(使用股骨定位器定位于髁间窝外侧壁过顶点远端7 mm打入克氏针)和类解剖组(于髁间窝外侧壁、原前交叉韧带足印中心方向打入克氏针)。采用标准化网格系统上的近-远-前-后平面对股骨隧道中心坐标进行评估;前-后-内-外平面对胫骨隧道中心坐标进行评估,标记为象限Y%和象限X%。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数据、髌股外侧角的差值、软骨定量T2值有无差异以及各研究因素之间相关性。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类解剖与类等长两组之间基线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髌股外侧角差值类解剖组(0.57±0.33)°<类等长组(1.55±0.36)°(P<0.001);②类解剖组髌骨内侧、髌骨外侧、滑车软骨T2值均小于类等长对应值;③象限X%与髌股外侧角差值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664,P<0.01);象限Y%与髌股外侧角差值呈正相关(R=0.804,P<0.01);髌股外侧角差值与滑车及髌骨外软骨T2值明显正相关(R=0.651,0.655,P<0.01);滑车及髌骨外侧软骨T2值与术后Lysholm评分呈负相关(R=-0.505,-0.529,P<0.01);象限Y%与髌骨外侧T2值高度相关(R=0.825,P<0.01),与滑车软骨T2值显著相关(R=0.798,P<0.01);象限X%与髌骨外侧及滑车软骨T2值呈显著负相关(R=-0.639,-0.657,P<0.01);④结果说明,通过对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髌股关节改变的研究,发现类解剖重建相对于类等长重建后,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和髌骨倾斜角度更小,要求手术者尽可能将股骨隧道中心点位置放置于类解剖位置,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髌股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59.
潘承波 《现代保健》2014,(25):44-47
目的:探讨改良单骨道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行改良单骨道技术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加胫骨结节内移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髌骨稳定性,膝关节X片检查测量对比术前、术后髌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采用Lysholm和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33例均获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2±3.1)月。切口按期愈合,无感染,髌骨稳定,运动能力恢复,33例病例均无髌骨再脱位,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髌骨适配角为(21.8±5.9)°、(-2.5±4.0)°,髌骨倾斜角(24.9±5.8)°、(14.8±4.2)°,外侧髌股角(-6.1±2.3)°、(5.4±1.6)°。Lysholm评分术前、术后分别为(35.10±9.31)分和(89.11±5.21)分, Kujala评分术前、术后分别为(36.26±13.36)分和(90.45±4.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骨道双束重建技术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具有操作简单,牢固可靠、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的优点,联合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加胫骨结节内移,可取的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0.
背景:髌骨髌腱结合部过度使用性损伤十分常见,目前学术界对该病的发病及愈合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拟通过对髌腱止点处进行反复牵拉建立过度使用性损伤动物模型,从组织形态学及生长因子变化角度探讨过度使用性损伤及愈合的机制。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4只,左右后肢均作为对照;损伤造模组、自然愈合组和低强度干预组各8只,左后肢进行循环载荷训练。损伤造模组训练4周后立即处死;自然愈合组训练4周后继续休息4周处死;低强度干预组训练4周后改换低强度继续训练4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循环载荷训练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损伤形成及愈合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生长因子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损伤造模组细胞排列紊乱,潮线消失,胶原纤维波浪状结构消失;自然愈合组及低强度干预组织学形态虽未能恢复正常但较损伤造模组更好;(2)3个实验组的纤维软骨带厚度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损伤造模组细胞浓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自然愈合组(P<0.05);(3)结果表明,髌骨髌腱结合部过度使用性损伤造模成功后,休息4周仍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伤后进行低强度训练有利于改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