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摘要 目的:调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和术后5年的情况,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月—12月在本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首次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予信件随访,具体内容包括:①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关于下腰痛的评分系统的简化设计;②主观症状;③临床体征;④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患者手术前和术后5年的情况。结果:得到随访资料完整者37例;37例患者手术前和术后5年的JOA简化评分分别为(4.70±2.37)和(8.38±2.87)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前和术后5年的下腰痛评分分别为(0.84±0.73)和(1.81±0.97)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时仍有25例(67.6%)患者残留下腰痛,只有2例(5.41%)患者有严重的下腰痛;术后5年疗效评定,优8例(21.6%),良21例(56.8%),可7例(18.9%),差1例(2.7%)。结论:诊断明确并有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合适的手术治疗后,下腰痛等症状明显缓解,临床疗效良好;配合术后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取得更佳的效果。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康复训练;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242(2008)-03-0260-02  相似文献   
52.
海普宁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冬梅  宋琦 《护理研究》2004,18(3):424-426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又称“小中风”,是一种历时短暂、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一过性、局灶性神经病症,其症状体征在24h内自行缓解。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短暂性脑缺血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科自2002年2月-2003年2月采用海普宁(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76例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进行了抗凝治疗,为了确保药物疗效及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护理人员进行了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现将其治疗前后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只)、I/R组(14只)和I/R+Ros组(14只).应用结扎左冠状动脉60min,再灌注60min的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NBT染色法判断心肌梗死面积;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等指标. 结果: 与I/R组相比,I/R+Ros组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23.9%(P<0.05);显著减轻心肌肿胀度(P<0.05);明显抑制心肌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P<0.05). 结论: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翻译挪威版改良躯干损伤量表(the Trunk Impairment Scale-modified to Norwegian Version,mTIS),并探讨其在脑卒中患者应用中的信度与效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挪威版mTIS翻译为中文版mTIS。共入组30例病例,在入组第一天,评定者A与B同时但独立对患者进行中文版mTIS量表评估,评定者A再对患者进行Fugl-Meyer量表的下肢运动部分(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FMA-LE)、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和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PASS)评估。在入组第二天,评定者A再进行一次中文版mTIS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法(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评定者内部的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信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检测效度。结果:在信度研究中,评定者A与B之间的中文版mTIS总分、动态坐位平衡分量表得分、协调分量表得分的ICC分别为0.978,0.967,0.902,评定者A两次评定结果之间的中文版mTIS总分、动态坐位平衡分量表得分、协调分量表得分的ICC分别为0.971,0.969,0.901。在效度研究中,中文版mTIS得分与FMA-LE得分的相关系数r=0.806,P0.05;与MBI得分的相关系数r=0.802,P0.05;与BBS得分的相关系数r=0.734,P0.05;与PASS得分的相关系数r=0.775,P0.05。结论:中文版改良躯干损伤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评定者间信度和较好的效度。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洁、刮治术和切开引流术治疗急性牙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牙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洁、刮治术(实验组)和切开引流术(对照组)作为急症处理的治疗方法,检查并记录患者治疗后1、7、30 d的主观临床症状(疼痛、肿胀、浮起感、龈红肿)和客观临床指标(CI、BI、PD、溢脓、淋巴结肿大、患牙松动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主观症状的改善,2种方法均在治疗后第1天即有效果,且治疗后30 d仍保持疗效(P<0.05),但治疗后第1、7天的效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0天,2种方法改善疼痛、肿胀的差异不大(P>0.05),但实验组对浮起感、龈红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客观检查指标的改善,实验组在治疗后第1天GI、BI、PD、溢脓即有改善(P<0.05);治疗后第7天,实验组所有检查指标均有改善(P<0.05),面对照组仅GI、溢脓、淋巴结肿大、松动度有改善(P<0.05),且效果差于实验组(P<0.05);治疗后第30天,2组各检查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实验组GI、BI、PD、溢脓、松动度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急性牙周脓肿,洁、刮治术是一种快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牙周炎症状况且疗效维持时间较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影响.探讨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 方法 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治疗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8只).行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制作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后第3天,FES治疗组开始接受FES治疗(10 min/d,每天1次),安慰刺激组阻断动脉但不予电刺激.在FES治疗后3、7、14d评价大鼠行为学功能(平衡木行走测评、转棒上行走测评、网屏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SCs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侧脑组织nestin总蛋白表达量. 结果 FES治疗组网屏试验评分在治疗后14 d时低于安慰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治疗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和梗死侧脑组织nestin总蛋白表达量在治疗后7d、14d时均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NSCs的增殖并改善大鼠行为学功能,这可能是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7.
目的减少输液不良反应发生,使药物疗效得以有效发挥。方法采取护理措施,减少微粒污染,加强配伍禁忌管理,减少组织渗漏,合理的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结果有效减少了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取护理措施能减少输液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MCAO造模步骤结束后,在大鼠偏瘫侧上肢埋置金属导线连接FES治疗仪。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安慰电刺激组和FES组,每组又分为0d、3d、7d、14d 4个亚组,每亚组6只。FES在术后3d开始,使大鼠偏瘫上肢产生伸腕和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FES刺激前后的各个时间点进行网屏实验以观察各组的运动功能变化;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蛋白表达。结果:FES组在刺激7d和14d后运动功能较安慰电刺激组明显改善(P<0.05)。脑缺血半影区在刺激3d、7d、14d后、镜区在刺激7d、14d后,FES刺激组较安慰电刺激组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FES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增强脑梗死周围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的蛋白表达,即增强脑的可塑性,但半影区的可塑性出现早于镜区,且表达强于镜区。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ES安慰治疗组和FES治疗组共三组,每组又分为治疗0d、3d、7d、14d四个亚组,每亚组共6只,术后3天开始FES治疗。FES治疗引起瘫痪侧伸腕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采用网屏试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后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半影区MAP-2变化。结果:治疗7d和14d后,FES治疗组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其梗死灶镜区脑皮质突触可塑性变化,初步从分子水平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本机制。 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术后3 d,低频电刺激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7 d(20 min/d);安慰刺激组安放电极但不予电刺激;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置。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脑梗死灶镜区突触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素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7 d后,与安慰刺激组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前相比,镜区皮质突触的界面曲率增大、突触间隙缩窄;GF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突触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可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镜区脑皮质发生活跃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