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收集上海长征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入院的28例确诊脓毒症患者,根据出院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于入院的第1天及第7天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以及检测血常规、CRP、胆红素、PCT、凝血功能等,并统计APACHEⅡ、SOFA评分,分析各指标第1天及第7天值以及差值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入组28例病例,年龄(60.36 ± 15.03)岁,APACHEⅡ评分(16.68 ±7.00),SOFA评分(7.18±3.78);伴有严重创伤患者12例(42.9%),感染性休克患者10例(35.7%),死亡9例(32.2%).存活组与死亡组第1天、第7天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10% (0.80,3.10)%vs.1.80% (1.15,3.65)% (Z=-0.148,P=0.883); 0.90%(0.30,2.80)%vs.5.70% (2.60,8.30)%(Z=-2.905,P=0.004).结论 动态监测CD4+CD25+ Treg细胞能够准确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方法56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罗氏芬治疗前组(单纯烫伤组)、烫伤罗氏芬治疗3d和9d组,脓毒症罗氏芬治疗前组(单纯脓毒症组)、脓毒症罗氏芬治疗3d和9d组。采用大鼠背部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于烫伤后24h内腹腔给予内毒素(20mg/kg)进行“二次打击”。“二次打击”24h后给予罗氏芬治疗,分别取胃、小肠、大肠内容物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应用罗氏芬治疗后大鼠胃肠内容物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球/杆菌比严重倒置;正常对照组胃肠内容物中肠杆菌均为大肠杆菌,烫伤、脓毒症后出现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应用罗氏芬治疗后大肠杆菌减少或消失,代之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杆菌、变形杆菌和其他杆菌等并存的肠道菌群。结论广谱抗生素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了肠道定植抗力,使条件致病菌、病原菌成为优势菌群,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和抗生素相关性肠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3.
大黄对创伤后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目的 :研究大黄对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 ,烫伤后 12小时静脉内给予内毒素 2 0 m g/ kg进行“二次打击”。分离肝细胞线粒体 ,监测肝细胞线粒体内 ATP水平、细胞色素 C含量和能荷。结果 :烫伤能引起肝细胞内 ATP含量明显减少 ,细胞色素 C和能荷明显下降 ;内毒素打击后上述指标降低更显著 ,且此过程随时间而加重 ,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0 1) ;大黄可明显提高脓毒症大鼠细胞内 ATP含量和能荷值 ,减少肝细胞内细胞色素 C的丢失 ,与单纯烫伤组和脓毒症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0 1)。结论 :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能导致肝细胞内 ATP和细胞色素 C含量明显减少 ,能荷下降 ,而大黄能明显提高肝细胞内 ATP和细胞色素 C含量和能荷 ,改善肝细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大剂量人血白蛋白快速滴注治疗重度ARD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在ICU住院并发生重度ARDS后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人血白蛋白快速滴注治疗组(A组:重度ARDS发生后给予人血白蛋白20 g/次快速滴注,15~30 min内滴完,3~4次/d,白蛋白滴注完之后立即给予速尿或加大CRRT超滤量)和常规白蛋白治疗组(B组:重度ARDS发生后给予人血白蛋白常规速度缓慢滴注,10 g/次,4~6次/d,根据患者尿量或肾功能给予速尿或CRRT治疗,维持出入量平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效率及ARDS进展率.结果 大剂量人血白蛋白快速滴注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增加,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缩短,ARDS进展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对于重度ARDS患者给予大剂量人血白蛋白快速滴注,并加强脱水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 通过观察大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HMGB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大承气汤治疗脓毒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大承气汤组(LDT组)、高剂量大承气汤组(DT组),盲肠结扎穿刺法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LDT组和DT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大承气汤灌胃,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以生理盐水对照灌胃.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8、24、48 h四个时间点随机处死6只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去上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TNF-α、IL-6、HMGB1的表达.术后24 h,取大鼠末端回肠,用RT-PCR法检测回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浆HMGB1在术后8、24、48 h显著增高,脓毒症组回肠组织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24 h显著增高(P<0.05).与脓毒症组比较,DT组、LDT组血浆HMGB1在术后8、24、48 h显著降低,DT组、LDT组回肠组织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24 h显著降低(P<0.05).上述指标在LDT与DT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承气汤治疗脓毒症的机制可能包括:①抑制肠组织HMGB1的表达,进而保护肠黏膜屏障;②降低血浆HMGB1水平,进而抑制HMGB1的某些受体(如TLR4)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  相似文献   
56.
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因营养不良并发韦尼克脑病(WE)易误诊、漏诊,现报告1例诊治体会如下.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22岁,2010年9月24日晨6时因车祸致胸腹部伤,当即意识不清,急诊入院.既往无长期酗酒史.  相似文献   
57.
脓毒症过程中促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与炎症反应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现代脓毒症治疗方案上抗凝剂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活化蛋白C在临床的应用更使这种观点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然而抗凝剂对于临床上不同的细菌感染是否都有相同的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差别的机制是什么?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如何促进重症监护病房( ICU)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法:通过对“四化”质控模式使用前和使用后ICU医疗质量相关数据的统计,总结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新措施.结果:新的质控模式使用后部分医疗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四化”质控模式对ICU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检测脓毒症及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清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并判断其对脓毒症患者发展成为DIC的诊断意义.方法 严重脓毒症患者28例(SS组),脓毒症合并DIC患者12例(SSD组),同期门诊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及实验室参数,计算APACHEⅡ评分和DIC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G-CSF水平.结果 SS组和SSD组患者血G-CS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SS组和SSD组患者之间血清G-CS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G-CSF与WBC、PCT、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图显示,血清G-CSF的AUC =0.887,95%CI为(0.825,0964) (P <0.05).结论 血清G-CSF水平主要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关,与DIC的发病机制无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脓毒症严重程度判断的实验室证据.  相似文献   
60.
目的动态观察风湿性心脏病(RHD)围术期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右心室功能不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49例风心病择期行瓣膜替换术患者,根据不同瓣膜病变情况分为单纯主动脉瓣病变(AO)组、二尖瓣关闭不全(MI)组、二尖瓣狭窄(MS)组和联合瓣膜病变(DV)组,运用多腔漂浮导管及REF-1~(TM)右心功能监测仪,观测患者围术期RVEF的变化规律。结果AO组患者围术期RVEF无显著性改变(P>0.05)。其他各组患者,术前RVEF均显著性下降低于正常(P<0.05),其中以DV组下降最明显(P<0.01),MS组又比MI组明显(P<0.05);麻醉诱导后RVEF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体外循环停机即刻各组RVEF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但术后早期(2~4h)RVEF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12h以后,MI组虽逐渐回升,但仍较术前有所改善,MS组和DV组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低于正常水平。结论风心病围术期RVEF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右心室功能不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