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23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515篇
耳鼻咽喉   84篇
儿科学   174篇
妇产科学   88篇
基础医学   813篇
口腔科学   125篇
临床医学   2308篇
内科学   906篇
皮肤病学   432篇
神经病学   219篇
特种医学   5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312篇
综合类   3846篇
预防医学   1767篇
眼科学   146篇
药学   1518篇
  14篇
中国医学   1690篇
肿瘤学   425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386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725篇
  2013年   660篇
  2012年   858篇
  2011年   830篇
  2010年   745篇
  2009年   817篇
  2008年   820篇
  2007年   820篇
  2006年   632篇
  2005年   702篇
  2004年   659篇
  2003年   606篇
  2002年   598篇
  2001年   547篇
  2000年   471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316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61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76篇
  1991年   144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94篇
  1986年   85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59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2篇
  1960年   9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情况,为学校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Pub Med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16年11月29日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情况的相关文献,应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6篇文献(中文文献61篇和英文文献5篇),累计研究对象476 262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5.1%(9 5%CI=13.9%~16.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21.1%,高于女大学生的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167.307,P0.001);东部地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6.4%,均高于中部地区大学生的14.8%和西部地区大学生的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9.5%、12.8%、18.2%和23.9%,年级越高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越高(χ趋势2=271.355,P0.001);研究时间在2005—2009年大学生的性行为发生率为14.6%,低于研究时间在2010—2015年的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486,P0.001)。Begg秩相关结果显示本次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Z=0.26,P=0.799)。结论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应根据大学生性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来制定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安全性行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索农村居民胃肠感染相关症状与抗菌药物使用的关系,为胃肠感染症状的正确应对措施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6年5月选取安徽省3个区域(南部、中部和北部)6个市12个县24个行政村的居民进行入户访谈。结果收集有效问卷3 622份,应答率为98.6%。近1年胃肠道感染症状出现的平均人次为0.62,出现率为23.7%(860人);出现胃肠感染症状的居民中有73.3%(770人)采取卫生服务利用,其中有74.6%(455人)使用抗菌药物,62.2%(479人)就医,25.5%(196人)自行购药/服药,12.3%(95人)采取≥2种卫生服务利用。胃肠感染症状与是否就医及这部分居民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有关(P0.05),且症状个数与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肠感染症状是影响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因素,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3.
平阳霉素治疗多发性血管瘤11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管瘤多见于儿童 ,发病率较高 ,女多于男 ,并常常发生在体表功能美容区 ,给治疗带来相当的难度。近年来我科采用平阳霉素 (pingyangmycin ,PYM )瘤腔内注射治疗 1 1 8例血管瘤患者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 1 1 8例患者 ,其中男 4 7例 ,女 71例。年龄 :4个月~ 2 3岁 ,6岁以内 75例。血管瘤分类 :海绵状 5 9例 ,草莓状 1 7例 ,混合性 4 2例。病变在 3个部位以上者 96例 ,5个部位以上者 2 2例。最多者曾 7次手术 ,瘤体仍残存 1 4个部位。瘤体体积 1cm× 1 5cm~8cm× 1 7cm。发生部位包括颜面部、唇部、颊粘…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颜面部良性肿块切除的新术式,以避免对颜面部美观的影响。方法:对18例良性肿块患者采用口内或发际内切口入路切除的疗效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组织反应小,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在临床上采用口内或发际内切口入路用于部分良性肿块切除是可行的,避免了颜面部切口,利于美观。不会对面神经及其他重要结构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改进的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治疗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的基础上,采用局部骨碎块填塞神经孔治疗32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第Ⅱ支17例,第Ⅲ支10例,第Ⅱ、Ⅲ支5例,均为单侧病变.结果:本组术后随访观察最长6年,最短5个月,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87.5%.术后患者撕脱神经所支配区域的面部遗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麻木,无其它并发症.结论:改进撕脱术是一种治疗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17%乙二胺四乙酸(EDTA)冲洗液对促进牙本质粪肠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 将48例半劈样本及12例牙本质片样本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经17%EDTA处理1、3、5 min,对照组经生理盐水处理5 min,接种粪肠球菌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CLSM)、菌落形成单位及组织学方法进行细菌黏附量的评价。结果 除组织学革兰染色显示,1 min组与对照组、3 min组的细菌侵入深度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菌生物膜厚度、侵入牙本质小管深度(CLSM测量)及菌落计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实验组之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7%EDTA冲洗液可促进粪肠球菌对牙本质的黏附,且黏附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贝复济(bFGF)对拔牙创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对59例患者拔牙后创口愈合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拔牙后1,3,6,8周摄X线牙片观察牙槽骨骨密度改变情况。结果:局部应用bFGF的实验组拔牙创上皮愈合较对照组早,X线牙片观察拔牙窝内新骨生长量较对照组多,速度较快,拔牙后8周骨密度即趋于正常。结论:拔牙后局部应用贝复济(bFGF)具有良好的促进拔牙创骨愈合的作用,使用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并发不同程度脑微出血(CMB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双重抗血小板(双抗)治疗后出血转归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血浆中游离双链DNA(cell-free double-stranded DNA,cf-dsDNA)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s,PH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招募62例PHC患者和41例良性肝病患者以及45例健康对照,填写信息登记表。抽取治疗前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空腹血样,磁珠法提取血浆cf-dsDNA,Qubit 3.0荧光计测定cf-dsDNA浓度。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和癌胚抗原的水平。分析各组患者血浆cf-dsDNA水平的差异及血浆cf dsDNA水平与PH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f dsDNA对PHC的诊断效率。结果: PHC患者术前cf-dsDNA水平的中位数显著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对照(H=93.54,P<0.01)。PHC患者中,cf-dsDNA水平在年龄、性别、AFP水平、PHC类型以及肿瘤大小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cf-dsDNA水平与PHC的TNM分期之间存在等级相关(rs=0.311,P=0.013 9)。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相比,cf-dsDNA诊断PHC效率明显提高(AUC=0.965)。根据cf-dsDNA的临界值(>1.912 ng/μL),cf-dsDNA在PHC中的阳性率为90.32%(56/62),明显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x2=36.00,P<0.01)。结论: 血浆cf-dsDNA是诊断PHC理想的非侵入性指标。  相似文献   
60.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董其美阵发性心房颤动“肝风为使、心火为源、风火相煽”病机理论及临证辨治经验,认为肝肾亏虚、郁火和虚火内生是房颤起病之源,内风引动、风火相煽、挟痰挟瘀、戗犯心脑是房颤发作及其中风变证的病机关键,提出滋阴息风、泻火镇悸的关键治法,以此学术思想指导房颤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