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2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230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955篇
预防医学   222篇
药学   409篇
中国医学   258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对中药的本草考证,是推动经典名方开发与上市的前期工作。查阅现代文献发现,近年对桃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药理成分、药代动力学、医案等方面,鲜有从古籍文献出发对桃仁的基原、炮制、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考证发现,桃仁的常用名有"桃仁""桃核仁",产地较广;从品种而言,桃仁的植物来源古今变化不大,清代以前,桃仁的植物来源为山桃或毛桃的种子,近代以来桃或山桃的种子成为主流,不同著作关于桃仁植物来源的拉丁学名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桃Amygdalus persica,山桃A. davidiana拉丁学名较为合理。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桃仁润燥,宜去皮、尖,炒黄。桃核承气汤和桃红四物汤原方中桃仁的炮制方法应当皆为"去皮、尖,炒黄",身痛逐瘀汤中桃仁的炮制方法则应为"连皮、尖,生用"。桃仁主治闭经、瘕邪、小虫、胸痹、咳喘、便秘等多个病证,血虚者、血燥者、孕妇等群体慎用或勿用。现代临床应用仅是对古籍记载的部分继承,提示桃仁还有许多功效可供考证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以扩大临床应用。古籍关于桃仁的性味归经、品质评定与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内容较一致。因桃仁外观与杏仁相似,尤以粉碎后难以区分,需耗费大量时间和财力予以鉴别,建议医疗机构采购桃仁时尽量采购未经粉碎的桃仁,药房根据临床需求再进行加工炮制。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瑶药搜山虎的生药鉴定方法。方法:考查本草文献记载和附图,野外调查搜山虎药材的原植物来源,通过实地调研及咨询瑶医使用搜山虎药材植物来源情况,通过产地瑶医及草医收集搜山虎药材原植物标本,核对药材原植物标本和咨询分类专家,并对搜山虎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组织和粉末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等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产地及野外调查表明瑶医和草医使用的搜山虎药材植物基原是芸香科岭南花椒的根和茎。其根表面具细纵纹,可见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皮孔样横向突起;茎表面有皮孔和鼓丁状皮刺。根横切面有木栓细胞数列,皮层中有草酸钙方晶和油细胞散在;韧皮部外侧有中柱鞘纤维数个相聚并断续排列成环;木质部木射线1~4列细胞,导管单个或2~5个相连。茎横切面韧皮部外侧中柱鞘纤维稀疏并断续排列成环,木部宽广,有髓。根、茎粉末鉴定显示韧皮纤维多单个,呈长梭形,孔沟明显;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大量散在,成行或成片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具缘纹孔导管多见。薄层色谱鉴定结果显示二甲苯-乙酸乙酯(15∶1)为最佳的展开系统。结论:应用建立的基原、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等中药鉴定方法能够有效鉴定搜山虎药材,为搜山虎新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搜山虎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明确维吾尔族医学常用药材夏合坦然基原,纠正使用药材品种与考证品种基原不符的问题。方法:采用经典形态鉴别、显微鉴别、同步辐射鉴定、分子鉴定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新疆各地的维吾尔医医院中应用的夏合坦然药材植物形态鉴别、显微鉴别、同步辐射鉴定及分子鉴定结果与正确基原不符。结论:误用品以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地锦草居多,而正品应为罂粟科烟堇属植物烟堇。  相似文献   
54.
伴随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首次纳入有关传统医学细节,中国传统医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以及诊断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国际医药市场上需求很大。然而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标准尚未建立,导致中医在展现自身独特优势,深入科学研究、国际推广以及相关产品研究及贸易等方面受到限制。如果中医药名词术语没有标准,中医药则很难在国际上深入推广,而研制名词术语标准,需要加强考证研究,对术语相关典籍进行归纳整理,理清脉络,为术语规范化提供有力支撑。故笔者通过对微脉的文献考证浅谈中医脉诊术语国际标准化问题。  相似文献   
55.
为了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提升黄精根茎炮制工艺,该文对黄精炮制方法进行了古法考证及文献研究。经考证,黄精始载于《名医别录》,炮制方法始载于《抱朴子内篇》,古代用药黄精基原植物以轮叶系的滇黄精、黄精、粗毛黄精、轮叶黄精和对叶系的棒丝黄精为主,互叶系的多花黄精和长梗黄精为辅;多花黄精作为药用黄精使用史见于宋朝,民国开始作为药用黄精主流基原物种。古代多花黄精炮制方法有"九蒸九曝"、黑豆炮制法、蔓菁子炮制法等,以"九蒸九曝"为主;现代多花黄精炮制方法有干燥法、蜜润蒸透法、酒润炖透法、蒸透法,均1次炮制而成。现代科学研究中,可能由于用于炮制试验的多花黄精原生境、根茎龄级及各龄级质量比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研究结论"多花黄精炮制根茎多糖含量变化规律"大相径庭。因此,在确保根茎材料一致性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炮制方法和蒸晒次数与多花黄精根茎多糖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从炮制后的药效组分筛选评价多花黄精根茎最佳炮制方法,对生产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蒙药经典方扎冲十三味丸(GRD-13)进行基原考证、方解分析、综述药理与机制、临床应用,为该经典方的深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查阅文献研究与考证方法进行文献综述。结果: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出自《哲对宁诺尔》(《至高要方》),属传统蒙药经典方。该方由沉香10 g、麝香7.5 g、木香15 g、禹粮土7.5 g、制草乌30 g、甘草10 g、诃子60 g、制珊瑚7.5 g、制珍珠8 g、石菖蒲45 g、丁香5 g、煅磁石5 g、肉豆蔻5 g,共13味单味药组成。蒙医在使用过程中,因临床用药经验和用药方法有所不同而出现有单味药在处方中的入药量改变。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具有愈白脉损伤、杀黏、镇静安神功效,由蒙医主治白脉病、萨病、黏性刺痛、瘟疫、疽炭、白喉、吾亚曼病、转筋、亚玛症、协日乌素病、丹毒、高血压等疾病,临床疗效确切。结论: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出自《哲对宁诺尔》(《至高要方》),属传统蒙医经典方,对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具有进一步探索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7.
血燕考证与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窝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CollocalentaL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或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的巢窝.  相似文献   
58.
三七的化学成分研究与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异名山漆、金不换、(《纲目》),血参《医林篡要》,参三七(《本草便读》),田三七、田漆(《伪药条辨》),田七(《岭南采药录》)。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其性平无毒、甘微苦温。能止血散淤,消肿定痛。主治体内外各种出血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三七成分的深入研究,其开发利用价值日益被国内外所重视,现代临床应用更为广泛,现将三七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59.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74-977
目的:款冬花药用自《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有记载,对其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现代文献,从其基原考证、产地变迁等方面对款冬花的药用进行考查。结果:款冬花药材的主产区和道地产区曾有较大变迁,款冬花主要产地或道地产区有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结论:自宋代以来,款冬花的药材品种来源和道地产区与当今用药大致相同,为发掘或扩大药源提供理论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60.
依据《中国本草要籍考》一书中我国历代本草学家的生活年代、数量和籍贯3个方面的描述,对历代本草学家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GIS技术探讨了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规律及4个分布中心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时间上,不同时期的本草学家数量差别较大,在明清时期的出现数量最多;空间上,历代本草学家的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形成以徽州、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为中心的分布区域。此外,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自宋代开始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