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2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230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955篇
预防医学   222篇
药学   407篇
中国医学   2575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苦杏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神农本草经》始载杏核;《新修本草》之后,逐渐以杏核仁为主流正名;杏仁为正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至明清时期逐渐作为主流正名。清代以前的本草未区分苦杏仁与甜杏仁,而清代的部分本草虽明确了两者的应用区别,但未将两者单独收载。直至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区别用药,以苦杏仁为正名,甜杏仁见于各省中药材标准。历代苦杏仁基原以各版《中国药典》中杏Prunus armeniaca(《中国植物志》杏Armeniaca vulgaris)及其各栽培品中种子味苦者为主流。一般于五月采收其黄熟的果实,取出种核,破壳取仁,阴干或焙干,去皮尖入药。本草记载苦杏仁道地产区为山西太行山地区,现主产于我国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历代本草认为杏仁有小毒,通过热处理后可减毒增效,燀法及清炒为历代主流炮制方法。此外,自明清时期以来,认为当取其发散作用时,应连皮尖生用。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历版《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3种炮制品,即苦杏仁、燀苦杏仁及炒苦杏仁。基于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的苦杏仁以杏A. vulgaris为基原,根据处方标注的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102.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在我国中医药应用中历来讲究“道地”,道地药材一般指种植生产历史悠久,产区集中,在历代本草著作和重要科学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品质、质量在中医临床中被公认的品种。为重点推广使用道地中药材、  相似文献   
103.
为了科学开发利用堇叶碎米荠资源,对分布于"世界硒都"——恩施市的堇叶碎米荠的本草考证、生物学性质及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研究进行综述,为科学开发利用恩施碎米荠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正>一、轰动朝野的一则异闻《本草纲目·人部·人傀》李时珍(1518-1593)曰:"我朝隆庆二年(1568),山西御史宋纁(1522-1591)疏言:‘静乐县(今属山西忻州)民李良雨,娶妻张氏已四载矣,后因贫出其妻,自佣于人。隆庆元年正月,偶得腹痛,时作时止。二年二月初九日,大痛不止。至四月内,肾囊不觉退缩入腹,变为女人阴户。次月经水亦行,始换女妆,时年二十八矣。’"我国古代长期以来就存在"男化女""女化男"的传说,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05.
皮的药用     
韦丰 《开卷有益》2014,(1):55-55
<正>丁榔皮又名松杨木皮,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树皮。椋子木又称松杨、凉木、冬青果,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常见于山谷、溪旁、林缘和疏林中,每年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晒干即可药用。其性平,味苦,无毒,入肝、肾二经。据测定,丁榔皮主要含鞣质,能达到20豫左右,具有祛风通络、利湿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筋骨疼痛、腰痛腿痛、肢体瘫丁榔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考证《履巉岩本草》中麸盐子及五倍子苗的基原,为后续中药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并结合植物名称、形态特征、性味功效等,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进行植物分类学的合理比较分析。[结果]对比研究发现,麸盐子与漆树科黄连木植物形态特征、性味功效描述相符,历史记载较少,近似名"盐麸子"多见于本草典籍;五倍子苗与盐肤木形态特征相符,盐肤木变种"滨盐肤木"形态则与五倍子苗差异明显,且今杭州周边未见"滨盐肤木"分布。[结论]《履巉岩本草》所绘麸盐子药图为今漆树科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而五倍子苗药图为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  相似文献   
107.
古代辞书中保存了大量药名,后世学者在旧注中对药物的名实关系进行了细致考证。“芎䓖”“蘪芜”“江蓠”“蓠”形态特征、气味相似,难以分清,且文献中的记载较为混乱。现对“芎䓖”“蘪芜”“江蓠”“蓠”进行考证,利用《说文解字》《尔雅》等古代辞书与注家旧注,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补正本草文献内容。  相似文献   
108.
对葛属资源记载情况进行整理和历代本草学的研究认为,南北朝以前时期用的葛根品种为野葛,南北朝至汉唐时期记载为甘葛藤,宋代及明清以后本草记载葛根品种开始多样化发展,出现家种和野生两品种并列的情况,为甘葛藤和野葛,药食两用一直沿用至今。《本草品汇精要》记载以江浙、南康、庐陵为道地,当今道地产区不明显。葛类中药古今用药功效基本一致。野葛和甘葛藤为主流品种,该属其它资源是否都能药用需进一步临床验证。《中国药典》分列葛根和粉葛两药,应以临床为导向更加完善质量标准。该研究为葛类中药的进一步鉴别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相传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赴南京,途中住进了一家小客店。入夜,李时珍忽然听到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说:"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迷惑不解。店小二解释说:"客官有所不知,我  相似文献   
110.
麻雀.又名家雀.黄雀,宾雀,为鸟科动物。中医认为,麻雀性味甘、温,入肾、膀胱经.有壮肾阳.益精髓.暖腰膝,缩小便之功.适用于阳萎,早泄,小便频数,眩晕耳鸣等。《本草纲目》言其”冬三月食之,起阳道,令人有子”。《食疗本草》言“其肉十月之后.正月以前食之,续五脏不足,助阳道,益精髓”。《日华子本草》言其“壮阳益气.暖腰膝,缩小便.治血崩带下”。《太平圣惠方》言其“治下元虚损,阳气衰弱,筋骨不健”。《寿亲养老新书》言其“食治老人脏腑虚损.赢瘦.阳气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