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2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研究身高与Inoue球囊导管型号选择间的关系,以提高疗效和降低费用。方法对676例患者依所选导管型号与根据身高确定的导管型号符合情况,将患者分为符合组(第1组,431例)和不符合组(第2组,245例)。二尖瓣口面积分别由二维超声心动图及Gorlin公式计算。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由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方法评定。结果两组676例患者中,658例应用28mm型号球囊导管,18例应用26mm型号导管。两组患者年龄、术前Wilkin计分、二尖瓣口面积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术后,两组患者的二尖瓣口面积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二尖瓣口面积≥1.8cm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二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过程中 ,冠状动脉气体栓塞导致短暂性ST段抬高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材料与方法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 12 0例二孔型ASD获得成功 ,对其中术中发生一过性ST段抬高的 5例进行分析研究。 5例患者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 14 .6± 10 .8岁 (6~ 33岁 ) ,平均体重 35± 15 .5kg(19~ 5 4kg)。结果  2例ST段抬高发生在右心导管操作过程中 ;2例发生于引入输送系统到左房后 ,回撤扩张管过程中 ;另外 1例发生于左房侧盘张开时。经妥善处理后 ,5例全部完成介入治疗 ,术后心电图未见异常。结论 由于介入治疗操作过程中的复杂性及房间隔缺损所特有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特点 ,易造成冠状动脉的栓塞 ,可导致严重后果 ,操作仔细、轻柔和丰富的介入治疗经验 ,是减少这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3.
肺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夹层一般进展迅速并多数导致死亡,大多数病例的最后诊断依赖于尸检.我们遇到2例,1例发生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1例并发于升主动脉夹层,均通过电子束CT(EBCT)得到正确诊断并及时处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4.
目的应用电子束CT(EBCT)观察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置人后形态变化。方法1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于封堵术后第1d,3、6及12个月时行心电门控单层容积扫描,依据心脏解剖和ASO形态,选择3个观察层面,分别测量ASO左、右心房盘横径、腰部厚度和横径等指标;同时观察ASO的形态和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术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有8、8和4例完成复查。ASO在术后3或6个月时形态变化较大,与术后次日相比,主要是腰部厚度显著缩小(10例),术后1d、3、6和12个月时ASO腰部厚度分别为(13.79±4.63)、(7.02±3.17)、(6.65±2.76)和(5.08±2.82)mm(P〈0.05);左心房盘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40.91±8.55)、(39.04±13.10)、(39.45±13.20)和(44.79±5.27)mm,右心房盘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37.24±4.98)、(36.54±4.83)、(37.01±4.73)和(39.56±5.88)mm,腰部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21.55±5.82)、(22.80±4.88)、(20.52±5.82)和(27.72±4.53)mm,左、右心房盘和腰部横径变化不显著(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有6、7和4例患者的ASO形态为优或良。在形态变化的同时,ASO位置发生变化。结论EBCT能够直观、准确观察ASO各径线、形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5.
动脉导管未闭的血管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血管造影形态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994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 ,4 83例单纯PDA患者于封堵术前施行了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 ,平均年龄15岁 (10个月至 6 3岁 )。 4 82例患者采用左侧位造影 ,其中 6例患者加摄右前斜 30°~ 5 0°体位、4例加摄左前斜 6 0°~ 80°(或加足位 2 0°)体位。 1例镜面右位心患者采用右侧位造影。结果 PDA分为6种类型 ,漏斗型 4 2 0例 (87% ) ,平均最窄直径 (4 2± 1 6 )mm (1~ 15mm) ;窗型 3例 (0 6 % ) ,直径分别为 8 0、9 0和 9 0mm ;管型 34例 (7 0 % ) ,平均直径 (5 4± 3 8)mm (0 8~ 2 0 0mm) ;串珠型11例 (2 3% ) ,平均最窄直径 (2 1± 0 5 )mm(1 0~ 3 7mm) ;指型 10例 (2 1% ) ,平均最窄直径 (1 5± 0 4 )mm(1 0~ 3 0mm) ;不规则型 5例 (1 0 % ) ,最窄直径分别为 1 2、2 1、3 2、4 0、6 0mm。结论 PDA形态变化较多 ,认识PDA类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6.
自从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次施行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20多年来,经皮穿刺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未能解决再狭窄或早期血管阻塞问题,它发生率约为25—35%。急性阻塞的机制已较清楚,再狭窄的机理尚在研究之中。PTA术后动脉管壁改变当球囊扩张血管壁时,在外力作用下,内皮细胞脱屑,斑块碎裂,弹力纤维伸直;  相似文献   
57.
病人,女,42岁,活动后胸闷,气促2周,查体:血压150/88mmHg(20.0/11.7kPa),心界大,P2亢进,分裂,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爱4/Ⅵ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见双肺血多,肺动脉段凸出,左心增大。经胸超声心动图(TIE)示Ⅱ孔型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  相似文献   
58.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0年11月,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男5例,女9例,年龄4-48岁,平均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至22年。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可控弹簧圈。分别于术后24h ,1,3,6个月及1年以上行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再通PDA为漏斗型12型,管型2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1-8mm,平均4mm。封堵后1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11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后24h 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d出院,10例随访1-18个月,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PDA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替代外科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59.
对10090例先天性心脏病进行X线平片与手术的对照分析。其中单发畸形最多(占3/4),诊断符合率亦最高,占93.1%。紫绀属复杂畸形及非紫绀多发畸形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6%及46.6%。80年代漏、误诊病例中,平片检查本身受限者占61.5%;观察X线征象不仔细、重视临床资料不够或两者兼有者分别占17.9%、9.5%及11.1%,若认真对待这部分病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