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2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治疗布一加综合征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7岁.其中膜性狭窄3例,节段性狭窄2例(1例并有膜性狭窄),完全性膜性梗阻1例.经血液动力学、下腔静脉DSA 造影及临床观察,治疗效果良好.下腔静脉—右房连续测压收缩压由0.3~3.5kPa 下降为0.狭窄段管径由0~8mm(平均4.0mm)恢复至12~19.8mm(平均15.1mm).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下肢浮肿消失.本文对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适应症、方法、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2.
患者男性6岁,生后发现心脏杂音,逐渐加重。活动量小,无晕厥史。常患呼吸道感染。体检:发育中等,面容紫绀,有杵状指,血压正常。ECC示窦性心律,心房扩大,右心室肥厚。临床拟诊: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上心脏呈靴型,并明显增大,主要为右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61。肺纹理不少,外围变细,中下野略呈网状。两上纵隔阴影增宽,凸向锁骨上区,左侧更明显。气管下段右缘有压迹,提示为右位主动脉弓。考虑为重症法乐氏四联症,需与  相似文献   
3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自1986年4月至2009年4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6029例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88例并发症和5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遗留严重功能障碍及需要经介入或外科手术处理的并发症定为严重并发症,将患者离开导管室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定为迟发.结果 6029例先心病患者介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4%,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的并发症为7.69%(184/2392);动脉导管未闭(PDA)组为4.20%(87/2070);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1.31%(10/761);室间隔缺损组为14.94%(85/569);体肺侧支栓塞术组为3.13%(3/96);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组为30.95%(13/42);冠状动脉瘘栓塞术组为12.50%(2/16);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组为20.00%(2/10);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66.67%(2/3).6029例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65%,其中迟发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22%.总病死率为0.08%,其中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26%(2/761),PDA封堵术组为0.05(1/2070),房间隔造口术组为9.10%(1/11),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33.33%(1/3).紧急手术占0.22%(13/6029),择期手术占0.13%(8/6029),安装永久起搏器占0.03%(2/6029),其余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或介入处理.结论 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低,术前应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沟通,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部分介入治疗术后迟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手术仍是此病的最常用治疗方法。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下腔静脉引流入左房是临床少见而严重的手术失误 ,临床医生很难联想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造成临床诊断的困难 ,我科曾在心血管造中确诊 3例 ,现报告如下。例 1 男 ,13岁。 5岁时在外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半年出现紫绀 ,杵状指 ,2 0 0 0年来我院就诊。查体 :心率 72次/分 ,心律齐 ,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唇轻度紫绀 ,杵状指 ;颈静脉无怒张 ,双肺呼吸音清 ,无干湿罗音 ;腹软 ,肝脾未触及 ,双下肢不肿。股动脉血氧饱和度仅为 85 .6%。手术前胸部…  相似文献   
35.
目的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房间隔缺损(ASD)解剖模型,探讨3D打印模型在特殊类型ASD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继发孔型ASD患者,均行CTA检查,将扫描数据输入FitMe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数据输入3D打印机进行打印。根据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介入治疗并制定介入手术方案。结果 25例ASD模型均制作成功。对7例多孔型ASD采用ASD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4例下腔型ASD采用PDA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余病例由于缺损直径过大或结构特殊未行介入治疗。结论 3D打印ASD模型技术具有可行性,对于较为复杂的ASD可通过术前模拟介入治疗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6.
正1临床资料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周部VSD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VSD的70%左右~([1])。膜周部VSD的治疗方法包括经典的外科修补手术和介入封堵术。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VSD最早由Lock等在1988年报道~([2]),但是在这项技术开展的早期,由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其推广应用受到较大限制。2002年以来,随着Amplatzer VSD封堵器的问世,尤其是国产封堵器的应用,VSD介入封堵治疗病例数迅速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是严重迟发并发症也时有报道~([3~6])。为进一步探讨VSD封堵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现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膜周部VSD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PTRA)40例,其中大动脉炎26例,纤维结构发育不良10例,动脉粥样硬化4例,合并缺血性肾萎缩7例。总技术成功率为82.6%,近期临床治愈—显效率为78.8%。21例随访6~58个月(平均21.8个月),远期临床治愈—显效率为85.7%,其中大动脉炎(13/15例)为86.7%。本文对适应证选择、技术操作及并发症等同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 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 mm,平均4.1±2.0 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 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 ,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 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 4 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 ,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 ;TCVSD组包括同期接受TCVSD术的 4 5例膜周部VSD患者 ,采用新型偏心状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VSD。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 TCVSD组 4 4例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 98% )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3例 (均小于 2mm) ,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 ,无死亡 ,术后出现残余分流 1例 (3~ 4mm) ,心包积液 1例 (后行切开引流术 ) ,切口内出血 1例(后行二次缝合术 ) ,左前分支阻滞 2例。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 (LVEDD)的减小程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总住院天数及特护天数TCVSD组要明显少于外科组 ,治疗总费用及器材费TCVSD组要明显高于外科组。结论 TCVSD术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具有并发症较少 ,术后恢复快 ,不留疤痕等优点 ,但治疗费用较高 ;对于部分选择性病例 ,TCVSD术可以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膜周部VSD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行介入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31例患者,年龄2.5~67(中位年龄31)岁;2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ASD合并PS,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为7~27(16.0±4.8)mm,7例超声心动图术前漏诊ASD,肺动脉瓣狭窄压差35~120(89.8±22.9)mm Hg(1mm Hg=0.133k Pa),所有患者术前行右心室造影检查。先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而后置入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缺损,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12.0~38.0(22.6±5.9)mm。结果:本组28例行PBPV术及ASD介入封堵治疗28均获得成功;其中3例封堵器脱落入主动脉,介入方法取出后,再置入较大封堵器封堵成功,PBP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术前(89.8±22.9)mmHg下降至(39.8±11.3)mm Hg,肺动脉右心室跨瓣压差由术前mm Hg降至(14.8±8.9)mm Hg(P<0.001)。右心室舒张末压由术前(9.9±0.28)mm Hg降至(5.07±0.57)mm Hg(P<0.005),PBPV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下降达优良为100%。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于术后即刻、1、3及6个月,疗效满意,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同期介入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合并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效果良好,但由于合并PS患者,超声心动图术前常常低估或漏诊ASD,因此,需先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超声心动图重新复核ASD大小,再行ASD封堵术,必要时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