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9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51.
目的:分析影响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像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2例),其中男55例,女17例,年龄21~80岁,平均56.9±12.0岁,收集病程、压迫节段、术前/术后1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前Cobb角、压迫节段内致压物最大径、有效颈椎管率、平均压迫率、脊髓横切面积、脊髓椎管占有率以及术后脊髓漂移距离、JOA改善率等相关资料。根据JOA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优良组(改善率≥50%)58例和预后非优良组(改善率50%)14例。运用单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参数等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选取尤登指数最大的数值作为划界值,明确预后相关因素临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优良组术前Cobb角12.81°±4.27°,有效颈椎管率(33.71±9.87)%,脊髓漂移距离3.38±0.62mm,致压物最大径3.83±0.83mm,脊髓椎管占有率(64.02±7.74)%,与预后非优良组术前Cobb角9.68°±4.00°,有效颈椎管率(22.86±8.78)%,脊髓漂移距离2.13±0.75mm,致压物最大径5.38±1.01mm,脊髓椎管占有率(69.21±9.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相关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致压物最大径与脊髓漂移距离是脊髓型颈椎病预后主要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致压物最大径诊断临界值为4.950mm(曲线下面积为0.875);脊髓漂移距离诊断临界值为2.625mm(曲线下面积为0.897)。结论:致压物最大径与脊髓漂移距离是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当致压物最大径超过4.950mm时,提示颈椎后路减压预后较差,术后脊髓漂移距离低于2.625mm时,提示颈椎后路减压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因舌的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08/2001-05手术切除的完整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47例(Spetzler Ⅰ-Ⅴ级),其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28例,癫痫5例,头痛7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7例:另取外伤内减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8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原癌基因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极低水平的Tie受体1和血管生成素1,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2、血管生成素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并随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Spetzler-Martin分级升高而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呈正相关(r=0.728-0.916,P〈0.05)。出血组较未出血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展扩大和破裂出血有重要关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通过上调c-myc表达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53.
Therewasmuchcontroversyovertheeffectofsurgicaltreatmentonopticneuropathyduetoheadtrauma.From1995~2001,wecomparedtheeffectofdecompressionofopticnerveandconservativetreatmentonopticneuropathyfollowingheadtraumareceivedin16patients.Therapeuticeffectofdecompressionissatisfying,hereisthereport.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16patientsincluded14menand2womenagedbetween16~45yearsoldwithmeanageof29.5years.Allheadtraumaswerecausedbytrafficaccident.5casessufferedfromuni…  相似文献   
54.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趋势 ,但对其物理疗法介绍得不多 ,本文介绍日本横浜市立港湾病院针对PD病人的物理疗法 ,并以运动疗法为主。1PD患者的物理治疗目标图1为PD患者运动障碍图解 ,从中可以看出PD患者的几大症状———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平衡反射障碍和姿势调节障碍 ,导致了步行障碍(行走迈步困难 ,拖步步幅缩短 ,小步幅快速行走 ,不能随意骤停)和动作障碍(不能作精细和柔和动作) ,时间一长 ,运动行走的经验和感觉减少 ,并能造成二次…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轻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影像诊断及转归。方法 2006年8月—200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2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患者,排除年龄〈16岁、饮酒及患有精神性疾病病例。观察项目为GCS、呕吐、健忘症、CT、MRI影像所见。转归评价:(1)有无神经症状后遗症;(2)有无癫痫发作;(3)采用Awareness Questionnaire,评估受伤前后日常生活有无变化。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GCS13分的51例中,42例CT有脑挫裂伤表现,3例CT无脑挫裂伤表现,但MRI为脑挫裂伤表现,6例CT及MRI均无脑挫裂伤表现;51例中有33例存在神经后遗症。脑挫裂伤与神经后遗症经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χ2值为7.85,P〈0.01。在173例GCS 14分以上的病例中有32例存在脑挫裂伤(18%),其中24例(75%)脑挫裂伤诊断需要MRI;GCS 14分以上脑挫裂伤病例中,GCS14分、呕吐、健忘症与脑挫裂伤有显著关系,χ2值为45.78,P〈0.01;GCS 14分以上脑挫裂伤病例中,神经后遗症少见,脑挫裂伤与受伤前后日常生活变化无明确关系,χ2值为2.69,P〉0.05。平均随访20个月,癫痫发作2例。结论 (1)轻型颅脑损伤中,GCS13分病例残留神经后遗症的危险因素为脑挫裂伤。(2)GCS14分以上病例脑挫裂伤诊断需要MRI。(3)GCS14分以上病例,GCS14分、呕吐、健忘症是诊断脑挫裂伤的危险因素。(4)GCS14分以上病例,脑挫裂伤的存在不是影响转归的影响因素。(5)轻型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的存在不是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6.
慢性颅内静脉压增高状态下脑血管Tie受体表达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背景:Tie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慢性颅内静脉压增高状态下Tiel和Tie2表达的变化可能参与硬脑膜动静脉畸形的病变过程。目的:观察慢性颅内静脉压增高状态下脑血管Tie受体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变化。设计:单因素设计。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象:实验于2003-12/2004-10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取雄性Wistar大鼠65只,24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各12只。方法:模型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一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慢性颅内静脉压增高的动物模型;正常组仅单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两组大鼠均于手术后90d麻醉状态下断头取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大脑皮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ie受体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主要结局观察:两组大鼠大脑皮质中Tiel及Tie2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中Tiel表达:模型组和正常组的吸光度值比较无差异(3.96&;#177;0.61,4.35&;#177;0.72,P〉0.05)。②脑组织中Tie2表达:模型组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8.16&;#177;1.04,1.08&;#177;0.45,P〈0.05)。③脑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0.34&;#177;1.05),(2.68&;#177;0.29)个/视野],并且越接近上矢状窦处,微血管密度越大结论:慢性静脉压增高状态下脑血管内皮细胞Tie2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升高,提示脑微血管处于高度增殖状态,而Tie1的相对低表达导致新生血管为病理性的未成熟血管。说明颅内静脉压增高不仅开放了潜在的硬脑膜动静脉吻合和侧支循环,而且启动了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导致硬脑膜动静脉畸形不断发展扩大。  相似文献   
57.
脑内存在气体由各种疾病引起,但头部外伤是其主要原因。本研究对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气颅症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990年1月~1997年12月我科共收治GCS在8分以下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15例,其中250例行头部CT检查,发现77例存在气颅症,占30.8%。在77例病人中,男52例,女25例,平均年龄40.9岁(7~82岁)。受伤机制为交通肇事41例,坠落伤19例,其他不明原因损伤17例,36例(46.8%)为在入院时呼吸停止并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重症外伤病人。在合并脑损伤病人中,急性硬…  相似文献   
58.
我院自2007—06~2008-01采用经额下锁孔入路对12例大脑前循环动脉瘤14个施行显微手术,夹闭12个,包裹2个,其中3例在内镜协助下进行动脉瘤夹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报道 1例颅脑损伤后由于语言康复训练不当所致强迫行为 (计数 )障碍病例,并简要介绍其诊断过程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脑血管顺应性获得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选择Wistar大鼠 18只 ,分成 2组 :A组 ,右颈总动脉结扎当天 (n =8) ;B组 ,右颈总动脉结扎 3d后 (n =10 ) ,3d后 ,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采用低血压法使平均动脉压下降到 5 0mmHg ,维持 3 0min后 ,使血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90min后 ,用激光多谱勒法测定双侧半球脑表 2 5处局部脑血流 (lCBF)。以 2 5处lCBF的中位数代表区域脑血流 (rCBF)。结果 在脑缺血前后 ,A组的左右双侧大脑半球rCBF值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B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 ,缺血中以及缺血后 90min ,右侧脑血流较左侧脑血流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颈总动脉闭塞后所造成的脑缺血在 3d内完成了脑血管顺应性的建立 ,其机制为脑微循环状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