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牙周膜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探讨人牙周膜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用地塞米松、吲哚美辛、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和胰岛素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定向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法进行鉴定。结果:经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后6 d,人牙周膜细胞内有脂滴出现。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增多并融合成脂泡,细胞由梭形变为圆形和椭圆形,体积增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脂泡。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内有中性脂肪形成。结论:人牙周膜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52.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的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方法。研究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之融合细胞的形态及表型特征。方法 用PEC法将免疫磁珠法分离获得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株LTEP78融合,瑞氏一姬姆萨染色观察树突状细胞、LTEP78细胞及其融合细胞的形态结构,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融合细胞的分子表达。结果 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能高表达HIJA—DR分子,而LTEP78细胞则不表达;将树突状细胞与ITEP78细胞按10:1比例融合后,两者的细胞膜、细胞质依次融合,获得的融合细胞仍能表达HLA-.DR分子。结论人树突状细胞与人肺鳞癌细胞的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将两者融合,人肺癌细胞获得了人树突状细胞表达的HLA-DR分子,从而增强了其免疫原性,为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服用中药脊髓Ⅰ号(SC-I)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肾上腺皮质细胞琥珀酸脱氢酶(SDH)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的影响。 方法: 用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Wistar大鼠下胸髓半横断损伤后服用SC-I而引起的肾上腺皮质细胞SDH 和3β-HSD的变化。 结果: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1d组大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细胞SDH和3β-HSD活性均显著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损伤后3 d组SDH和3β-HSD活性与1 d组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后服用SC-I 冲剂3 d组SDH和3β-HSD活性明显弱于损伤后1 d组(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 脊髓损伤后大鼠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的功能增强;服用SC-I后肾上腺皮质功能逐渐正常化。  相似文献   
54.
张丽  唐军民  唐岩  李枫  苏安英 《解剖学报》2007,38(6):681-686
目的 观察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 p50(NF-κB p50)的表达以及柴胡皂苷a对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含粒单细胞刺激因子(GM-CSF)、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分别对细胞因子组、柴胡皂苷组、联合培养组的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瑞氏染色和CD14、CD83、HLA-DR、S-100的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单核细胞和DC;动态观察单核细胞分化为DC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NF-κB p50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CD14、CD83、HLA-DR、S-100免疫细胞化学法证实所获单核细胞和DC符合各自的形态和表型特征.在含GM-CSF和IL-4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7d时,单核细胞分化成未成熟DC(imDC);在含GM-CSF、IL-4和TNF-a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3d时,imDC分化为成熟DC(mDC),两者的细胞核内NF-κB p50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用只含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单核细胞至7d时,可见其细胞核呈NF-κB p50阳性,但未见其分化为DC.若用含GM-CSF、IL-4和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联合培养7d时,则该单核细胞分化为imDC;加入TNF-α后继续培养3d,imDC的细胞核呈NF-κB p50强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法证实imDC已经分化为mDC.联合培养组细胞的表型表达均强于只加细胞因子组(P<0.05).结论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imDC和mDC过程中,细胞核内NF-κB p50表达逐渐增强.单纯用低浓度柴胡皂苷a不能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DC,但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培养时,可使其分化为imDC和mDC.  相似文献   
55.
舒丹毅  唐军民  唐岩  李枫 《解剖学报》2007,38(3):320-324
目的 观察小鼠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小鼠成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小鼠腹腔内连续3d注射肌匀浆和淀粉混合物,然后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48h后收集上清.取生后5d小鼠的成肌细胞,在含10%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36~48h后,将血清浓度降低至0.5%.将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加入低浓度血清培养的成肌细胞中,作用72h后收集细胞,通过Wright染色、LDH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成肌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能够在低浓度血清的条件下维持成肌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活性,并促进成肌细胞增殖.实验组LDH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其平均吸光度与积分吸光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1和P<0.000 1).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实验组desmi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含有促进小鼠成肌细胞生长的因子.  相似文献   
56.
新型CKLF1对家兔红系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型趋化因子CKLF1对家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红系集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尼龙毛去除骨髓基质细胞法、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新型趋化因子CKLF1对家兔红系形成的影响。结果 新型趋化因子CKLF1具有促进家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红系克隆的作用,并且该作用与CKLF1的浓度呈正相关;去除骨髓基质细胞后,CKLF1对红系克隆的形成无明显影响;另外,CKLF1刺激制备的基质细胞上清也具有促进红系克隆形成的作用。结论 新型趋化因子CKLF1可能是通过调控骨髓基质细胞而间接促进红系克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人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浸润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的数量、分布变化,为人宫颈癌的诊断和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人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浸润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CD1a、S-100及T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CD8阳性细胞的数量、分布和表达强度.结果 与人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宫颈上皮内瘤变中CD1a 、S-100 、CD3 、CD8 细胞数量增多(P<0.05),与组织分级呈正相关(P<0.05),抗体表达强度增高;宫颈浸润癌中4种抗体阳性细胞数量减少,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强度略有下降.结论 人宫颈上皮癌前病变至浸润癌变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数量及抗体表达强度发生变化,提示宫颈病变局部的免疫功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58.
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和血糖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损伤后高血糖现象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Sarrat提出海马与胰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脑损伤大鼠模型,观察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的变化,旨在探讨脑损伤对胰岛B、D细胞分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应激的基础是体内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应激所致机体生理功能改变进行了研究。而颅脑损伤后大鼠垂体远侧部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的变化尚未见报导。本研究利用落体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观察颅脑损伤大鼠垂体远侧部TSH细胞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
皮肤真皮内可见含Birbeck颗粒样树突状细胞北京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唐军民,唐岩,李伟路,毕振武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型科陈东明新疆医学院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刘立中Birbeck颗粒(BG)是1964年Birbeck在皮肤表皮Langerhans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