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37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1364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177篇
妇产科学   125篇
基础医学   1921篇
口腔科学   234篇
临床医学   1865篇
内科学   2544篇
皮肤病学   157篇
神经病学   398篇
特种医学   5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218篇
综合类   4940篇
预防医学   471篇
眼科学   929篇
药学   1654篇
  10篇
中国医学   1320篇
肿瘤学   47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44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351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482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705篇
  2012年   981篇
  2011年   1167篇
  2010年   1039篇
  2009年   1174篇
  2008年   1244篇
  2007年   1207篇
  2006年   1093篇
  2005年   1211篇
  2004年   1058篇
  2003年   847篇
  2002年   765篇
  2001年   674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395篇
  1998年   263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微血管病变能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激发凝血、纤溶、补体及免疫系统,参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的发生,活血化淤及扩血管药物治疗OSF有疗效。  相似文献   
52.
外周血VEGF表达水平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周血VEGF表达水平与舌癌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舌癌患者外周血VEGF的表达水平进行ELISA检测 ,并对患者术后所有颈部淋巴结进行HE染色。结果 :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 ( 5 0 8.2 8± 14 .193 3 ) pg/ml ,无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 ( 13 0 .49± 6.2 5 41) pg/ml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转移组患者术后血清VEGF浓度显著下降 ,为 ( 14 1.79± 5 .2 2 41) pg/ml,与术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舌癌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可以作为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3.
槟榔碱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分泌N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去除槟榔碱干预后血管内皮细胞(EC)增殖和分泌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去除槟榔碱干预后的EC存活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EC分泌NO量。结果:30μg/ml~90μg/ml槟榔碱干预EC 24h,去除刺激并继续孵育48h,EC的增殖能力可恢复,且分泌NO增多(p〈0.05);但120μg/ml槟榔碱干预24h、30μg/ml~120μg/ml槟榔碱干预48h并继续孵育48h,EC的增殖能力难以恢复(P〈0.05)。结论:去除低浓度、短时间槟榔碱干预后EC增殖能力的恢复可能与具有自我保护效应的NO分泌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否对脂多糖(LPS)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为NAC用于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牙周炎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LPS或NAC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增殖的影响,以获得刺激HUVECs的最适药物浓度。添加最佳药物浓度的LPS和(或)NAC处理HUVECs 24 h,实时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粘附分子-1(ICAM-1)的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NF-α和IL-8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CAM-1和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结果:LPS刺激HUVECs过量表达炎症因子TNF-α、IL-8和ICAM-1。此外,LPS增加NF-κB通路的磷酸化P65(pP65)表达。然而,NAC预处理HUVECs后,显著抑制了LPS引起的TNF-α、IL-8和ICAM-1表达的增加及降低了pP65的分泌水平。结论:本结果表明NAC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LPS介导的炎症损伤,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5.
体外培养细胞机械加力装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力学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细胞力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是体外培养细胞机械加力装置的研制。目前已研制出多种体外培养细胞机械加力装置,按加载力的不同性质分为离心力加载装置,流体剪切力加载装置,空气液体传导静压力加载装置和基底形变加载装置四类。  相似文献   
56.
槟榔碱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槟榔碱对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增殖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槟榔碱干预后的EC存活率。结果:30~120μg/ml槟榔碱抑制EC的增殖,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效应(P〈0.05),60μg/ml槟榔碱干预EC24h细胞数量减少,120μg/ml槟榔碱干预EC72h细胞存活率达到最低(p〈0.05)。结论:一定浓度范围的槟榔碱可抑制EC的增殖。  相似文献   
57.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因其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扩散的途径而成为癌症转移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仍不清楚的是:在肿瘤发生前已经存在淋巴管是否足以行使上述功能?是否还需要新生的淋巴管或是淋巴管径的扩大?在许多种人类癌症中,原发灶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增高与肿瘤细胞局部淋巴结扩散增加相关,本文将对淋巴管生成机理,特别是肿瘤细胞的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8.
槟榔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Caspase-3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凋亡“核心蛋白酶”——Caspase-3在槟榔碱(Arecoline)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将EC与槟榔碱共同培养,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凋亡情况,计算凋亡百分率并用比色法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槟榔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细胞凋亡改变,Caspase-3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在12h时最高。结论:槟榔碱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Caspase-3可能参与了这一细胞凋亡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对体外培养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存活的影响.方法:盐析法提取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不同浓度的胞外蛋白(200、300、400、500、600μg/mL)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BAECs 24 h,对照组为无细菌胞外蛋白作用的BAECs;另外,用400μg/mL胞外蛋白分别作用于BAECs 6、12、24、36h,对照组细胞同样培养6、12、24、36 h,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BAECs存活率的变化;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BAECs存活率.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当作用于BAECs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浓度在200~600μg/ml.范围内时,BAECs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细菌蛋白浓度增加而降低;在36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AECs存活率均有下降,但实验组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显示细菌胞外蛋白对BAECs存活率的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可导致体外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存活率降低,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兔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在直接共培养条件下的形态学的变化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 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经传代后分别以细胞数量为0:1、1:1、2:1、4:1设为4组,置于 同一培养皿中,培养1、3、5、7 d后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及成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 两种细胞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从生长曲线可见,细胞比例为2:1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程度 明显高于其他两实验组。结论:当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共培养时,各自失去自身细胞的形态而呈长梭 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程度可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