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2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175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308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1066篇
内科学   578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126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471篇
综合类   2154篇
预防医学   1012篇
眼科学   60篇
药学   876篇
  4篇
中国医学   925篇
肿瘤学   15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27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386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1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6篇
  1960年   7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51.
目的构建成人术中获得性压疮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为术中获得性压疮风险评估工具的形成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文献基础上,经过专题小组讨论形成术中获得性压疮风险因素评价指标条目池,通过3轮专家咨询,形成成人术中获得性压疮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3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为100%、100%、88.89%,权威系数为0.88、0.88、0.92,协调系数为0.23、0.43、0.78;形成3个一级指标(形成因素、促成因素、相关因素)、17个二级指标及44个评价标准的成人术中获得性压疮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基于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术中获得性压疮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手术室护士进行术中获得性压疮的评估及预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结合脑电双频指数(BIS)研究不同烧伤程度患者高代谢期靶控输注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烧伤手术患者58例,男45例,女13例,年龄18~60岁,ASAⅡ或Ⅲ级,按照烧伤程度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n=20)为对照组,瘢痕患者,行瘢痕切除修复植皮术;B组(n=20)为中度烧伤患者,行切痂植皮术;C组(n=18)为重度烧伤患者,行切痂植皮术。B、C组患者无休克表现,处于高代谢期(患者均在烧伤后6~14d施行手术,心排血量增高)。丙泊酚以3.5μg/ml的靶浓度TCI诱导并维持,辅以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维持BIS值40~60。于丙泊酚TCI前,TCI后1、2、5、10、15、20、30、40、50、60、90min,停止TCI时及停药后1、3、5、8、10、20、30min抽取动脉血3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D)测定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Cm),用DAS软件计算程序处理数据,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三组实测丙泊酚Cm均高于靶浓度,在TCI后2min升高达到稳态,20min后开始逐渐下降,C组Cm明显低于A、B组(P0.05);C组的分布容积(V1、V2、V3)、清除率(CL)、消除速率常数(K10)均明显高于A、B组(P0.05);三组其余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应用丙泊酚TCI需要设定更高的靶浓度及输注速率。中度烧伤患者高代谢期药代动力学参数与非烧伤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53.
54.
由麻醉医生参与的小儿镇静效果好, 安全性高, 但风险仍较大。本文报道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22年7月1例因颈部包块待诊, 行颈部增强CT检查, 给予吸入麻醉后发生严重呼吸困难, 进行气管插管抢救的病例。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评价中医药不同时期干预治疗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成本-效果。方法 采集于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北京市26家公立医院HIS中的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数据,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设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为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任一种中医治疗方式(中药治疗或中医外治法)。试验组再按照中医药干预的时间节点分为中医药前期、中期、后期干预各组,对照组纳入患者32例,试验组共纳入患者177例,其中前期干预96例,中期干预44例,后期干预37例。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平衡各组例数,并比较对照组与其他3组的临床疗效和成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PSM匹配后前期、中期、后期干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匹配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90.91%、93.75%。PSM后,中医药前期、中期、后期干预组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14 752.51、12 684.28、16 226.96元,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81、11.56、8.91 d;匹配后对照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8 907.98、7 420.56、8 740.09元,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88、6.27、5.69 d。各组治疗费用中以中医药后期干预组成本最高,以对照组成本最低。中医药前期、中期、后期干预的平均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147.53、126.84、162.27。相较各自匹配的对照组,中医药前期、中期、后期干预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分别为935.12、579.07、1 197.90。结论 相较前期与后期干预,中医药中期干预ICER最低,其成本-效果在中医药各干预阶段中最具优势。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磁共振相位对比成像方法(phase 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C MRI)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作为研究血管内流场的两种重要方法,它们之间的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人的研究多聚焦于两种方法所得的速度矢量大小的相对比较,而缺乏对二者结果中速度矢量的分布规律的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相关性的对比方法,以实现定量比较PC MRI和CFD方法结果中速度矢量大小的分布规律。方法通过PC MRI扫描9名健康志愿者左右颈内动脉血管,并进行个性化的CFD计算,分别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速度数据重建颈内动脉虹吸弯处的血流速度矢量场。引入速度大小的局部相关性参数,计算出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对误差和局部相关性来比较两种方法速度矢量大小和速度分布规律,以实现定量比较。结果相对误差在靠近血管壁和虹吸弯部较大,在靠近血管中心处较小;局部相关性和相对误差的分布大体相反,但在某些流速较小、相对误差较大的位置,相关性并不低。结论基于局部相关性的对比方法,可以定量比较PC MRI和CFD结果中的速度分布,反映速度分布的相似性或差异,可作为PC MRI和CFD对比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8.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为手术室接诊外伤并发气性坏疽感染患者时的处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手术室急诊护理工作现状,提出临床问题,进行电子检索及图书馆手动检索相关证据。检索出有关外伤致气性坏疽感染患者的诊断、手术室管理、消毒隔离的相关证据,进行证据评价,结合临床实际制定手术室消毒隔离流程,指导18例气性坏疽手术的管理实践。结果 18例患者诊断及时、处理得当,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室未发生一例医院感染,参与手术人员无感染发生。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手术室临床工作中,可提高护理的有效性,提高护士应用科学证据的能力。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3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对脑梗死患者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性能,为缺血性卒中诊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特征选择筛选出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作为预测因子,基于随机森林、决策树和神经网络3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AUC)、灵敏度、准确率等指标评价3种模型对脑梗死患者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性能。结果研究分析了2365例脑梗死患者的74种特征,通过特征选择选出23个特征作为预测因子纳入建模。决策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8±0.11、0.85±0.12、0.89±0.10;灵敏度依次为0.92±0.05、0.91±0.06、0.88±0.10;准确率依次为0.79±0.12、0.77±0.13、0.85±0.13。结论随机森林模型对脑梗死患者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性能最佳,在无条件进行血管成像检查时可应用于脑梗死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