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3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目的 筛选并鉴定可和单核细胞表面CD13分子特异性结合的特异性短肽.方法 以CD13为靶分子,用噬菌体展示十二肽库进行筛选,通过亲和富集法筛选表达有特异性结合肽的噬菌体,ELISA鉴定所挑选噬菌体和CD13的亲和力,根据噬菌体基因序列推导出多肽序列.对筛选到的并经比对分析认为有生物学特性的多肽进行人工合成,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多肽和THP-1细胞的结合情况、位置及WM15对多肽和细胞结合的阻断作用.结果 经过四轮筛选,与CD13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得到有效富集并最终接近饱和状态.第4轮筛选后回收率与第1轮相比,富集了30倍.挑取的20个噬菌体单克隆中,经ELISA鉴定有10个和CD13的亲和力较高,有阳性意义.经比对得到2个有生物学功能的多肽序列P9、P7,它们分别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UL38、UL105基因编码的相应氨基酸序列有83%、100%相似性.免疫荧光检测可见多肽P9、P7和THP-1细胞的结合位于细胞膜表面.WM15可以不同程度的阻断多肽和细胞的结合.结论 成功筛选出了2条可和CD13特异性结合的短肽P9、P7,而且P9、P7可以和THP-1细胞膜表面的CD13分子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402.
目的总结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肺移植受体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行双肺移植3例,单肺移植4例。观察肺移植受体的围手术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7例受体肺移植手术时间为(344±133)min。4例单肺移植的冷缺血时间为(236±74)min,3例双肺移植的两侧冷缺血时间为(480±120)min。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为21(13~25)d,住院时间为101(64~117)d。术后前3 d中每日的出量均大于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肺移植受体术后前3 d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未见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肺移植受体术后均出现肺部细菌感染,其中3例合并真菌感染;1例受体术后因胸腔活动性出血行剖胸探查止血术,1例受体术后出现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4例受体行二次气管插管。术后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败血症;1例死于自行停用免疫抑制剂后的排斥反应;其余5例均顺利出院且恢复良好,最长生存期为3.1年。结论肺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中,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术后精细化液体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管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肺移植受体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3.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大型(≥3.0 cm)听神经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术中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治疗31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打开岩裂-桥脑裂。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术中未能解剖保留,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按H~B标准:Ⅱ级14例,Ⅲ级7例,Ⅳ级8例,Ⅵ 级2例。术后并发呛咳4例及吞咽困难1例。31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30.5月;肿瘤无复发;术后半年后恢复至B级3例,C级5例,无改善11例,未能保留听力12例。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切口及小骨窗,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达到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0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胰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0年-201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发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应用Review Manager4.2软件Meta分析,计算合并优势比(odd ratio,OR值)及OR值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倒漏斗图法定性评价发表性偏倚。结果:共7篇相关文献入选,总样本量2641例,其中胰腺癌947例,对照组1694例,Meta分析得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发病合并OR值为1.40(95%CI为 1.04-1.89,Z=2.21,P=0.03)。本研究倒漏斗分析图形不对称,但经敏感性分析和计算失安全系数证明,发表性偏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05.
目的:探讨大黄素促进人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模型,给予不同浓度大黄素(1μmol/L、10μmol/L、100μmol/L)培养24、48、72h后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凋亡、细胞内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共培养48h后淋巴细胞中细胞色素C、caspase-3、caspase-9、Bcl-2/Bax蛋白表达变化。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后,检测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及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随着培养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增加,大黄素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逐渐增强,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高浓度大黄素提高细胞内活性氧、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后,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淋巴细胞凋亡率。结论:线粒体信号途径的激活在大黄素促淋巴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6.
目的:报道17例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分析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7例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肿瘤位于胰头部8例,胰体尾部8例,弥漫整个胰腺1例。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瘤体直径3-15cm,均呈浸润性生长,3例发生肝转移。1例术后3小时因肺梗塞死亡,另随访到13例,9例存活至今,2例死于肿瘤复发,各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术后肝转移。结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0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年龄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年龄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低龄组(≤53岁)的肝脏储备情况较高龄组患者(>53岁)好,但是低龄组也存在更多的肿瘤侵袭因素。在经过117个月追踪随访之后,87人确认死亡。低龄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55.43%,而高龄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48.31%(P=0.0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此外,172例随访病人中有76例在术后出现了肿瘤复发。多因素分析发现对于低龄组患者和高龄组患者,肝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但是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未见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08.
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抑制急性件排斥反应的高效免疫抑制剂为器官移植所必需,较多的中药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课题组在前期实验成功建立全血供大鼠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初步发现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多途径达到.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4/09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80只,雌雄不限;受体选用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方法:将制备的80只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按分组设计行腹腔内药物注射,模型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大黄素组给予大黄素1.5 mg/(kg·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 3 mg/(kg·d),环孢素A+大黄素组给予环孢素A3 mg/(kg·d)+大黄素1.5mg/(kg·d).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7天各组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急性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Bcl-2蛋白的表达.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移植后第7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黄素+环孢素A组大鼠的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程度,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与环孢素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同时又能减轻环孢素A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09.
鼻窦具有天然的对比度,CT扫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疾病的定性诊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既往许多文献[1-3]已肯定了鼻窦炎发生与其解剖基础间的关系,但从CT表现的角度对鼻与鼻窦疾病定性诊断鉴别分析较少。本文收集了经临床手术治疗212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CT表现进行CT对鼻及鼻窦疾病征象分型,探讨CT在鼻窦疾病定性诊断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鼻与鼻窦疾病患者212例,男113例,女99例,年龄15~71岁,平均(48.0±17.5)岁。既往均无鼻窦手术史。临床症状:212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头痛、鼻塞、流涕症状,部分患者还表现为耳鸣、视力…  相似文献   
410.
例1女性,32岁.因鼻孔狭小,要求整形就诊.患者因习惯性鼻出血,6个月前曾在某医院用三氯醋酸烧灼鼻中隔右侧出血灶,每周1次,连续2次后鼻出血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