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41.
关节图和复合关节图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测定肺心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功能,评价使用抗凝剂治疗肺心病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两组,研究组及对照组各50例,均按肺心病常规治疗。其中研究组加用抗凝剂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索(LMWH)5000u,皮下注射,1~2次/d,疗程7d。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Fbg功能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入院第1天测血浆Fbg功能水平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均明显升高,检测结果:分别为7124±179 vs 2704±84,P〈0.01;7094±174 vs 2704±84,P〈0.01,差异均呈显著性。功能增强,最大光密度增大,反应数率增大,反应延滞时间缩短,提示整个Fbg功能增强。治疗后,血浆Fbg功能明显下降,其中加用抗凝剂的研究组比未加用抗凝剂的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3.744±91 vs 4.864±1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研究组患者慢支发作缓解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其平均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缩短2.2d。结论对肺心病患者常规测定并评估Fbg水平,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制定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高Fbg血症进行干预,采取有效的抗凝治疗措施;对加快临床症状的缓解,缩短住院日,减少总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闯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3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平均55.3岁。观察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植骨融合情况,并分别采用JOA评分和Odom评级方法对脊髓神经功能和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9个月。术中出血量为70-120m1,平均(85.3±14.2)ml;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0.0±12.8)min。JOA评分由术前的8.72±2.36(5.0-13.0分)上升至术后3个月的14.72±1.66(11.5~17.0分)及术后1年15.65±1.03(13.5-17.0分)。术后1年,按Odom评级法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优22例,良好7例,一般1例。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症状完全消失。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丢失高度术后3个月时为(0.34±0.13)mm(0.1—0.6mm),术后1年(0.39±0.15)mm(0.2±0.7mm)。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无须使用颈椎前路钢板,术中操作简便,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并发再骨折与骨水泥注射量的关系。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采用单侧经皮穿刺PKP术治疗的68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水泥注射量少于3ml(平均2.5ml)的患者30例(少量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60~91岁,平均(85.0±8.5)岁;骨水泥注射量大于4ml(平均4.5ml)的患者38例(多量组),男15例,女23例;年龄60~93岁,平均(86.0±9.2)岁。观察2组随访期内并发椎体再次骨折的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1年,平均3.8年。少量组并发再次骨折13例(43.3%),其中强化椎体再骨折1例,上下邻节椎体骨折8例,远位节段椎体骨折4例;多量组并发再次骨折18例(47.3%),其中强化椎体再骨折2例,相邻椎体骨折10例,远位节段椎体骨折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水泥注射量不是再次骨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发骨折主要与骨质疏松的疾病自然进展有关,注射量以略超过球囊容积为宜。  相似文献   
45.
童露露  李建英  边平达  陈锦平 《浙江医学》2018,40(17):1962-1966
目的了解高龄住院患者跌倒及其相关性骨折的常见部位和诱因,及其与性别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有跌倒史的215例高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伴随疾病、骨密度、跌倒次数、骨折部位和诱因。结果不同性别高龄住院患者跌倒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与无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住院患者跌倒后容易发生髋部、腰椎和腕部等处骨折,其常见诱因有头晕或下肢乏力、地面湿滑、踩空或坐空及绊倒等。结论高龄住院患者在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而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和预防跌倒可能是减少高龄住院患者跌倒及其相关性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室外运动与骨代谢标志物(BMMs)、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对512例老年男性室外运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室外运动情况分为坚持组435例和未坚持组77例。比较两组BMMs和BMD水平的差异。分析老年男性未坚持室外运动的原因。结果与未坚持室外运动老年男性相比,坚持室外运动老年男性的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CTX)和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水平均较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股骨颈BMD和股骨总髋部BMD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7例未坚持室外运动的老年男性中,最常见的是因腰腿痛、视力不好等原因而难以外出行走,其次是不喜欢运动,第3是喜欢在家上网、看报纸。结论坚持室外运动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男性的骨转换水平,提高其血清25(OH)D水平,延缓其髋部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47.
2012年4月出版的《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共调查了19412个病例,发现跌/坠伤是浙江老人意外伤害的首因,占比达41.63%,也就是超40%的老人意外受伤是因为跌倒坠落。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为了探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在减少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急性期反应(APR)发生中的价值。方法把68例老年女性OP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1组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然后比较两组患者72 h内在发热、流感样症状、肌痛、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APR发生率上差异。结果两组患者72 h内在发热、流感样症状、肌痛、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不能降低老年女性OP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AP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